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农上盐铁丞孔仅、咸阳言:“山海,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陛下不私,以属大农佐赋。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唐宝应元年(762年),盐铁使刘晏再变盐法,将官运官销改为商运商销……盐仍由民制,仍由官收;官收之后,将盐税加入卖价后转售商人;商人于缴价领盐之后,得以自由运销,所过州县不再征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立“纲法”。……从此官不收盐,由商人与煎户直接交易,收买、运销之权悉归于商人,并得世袭。清代盐政,承袭明末纲法。雍正、乾隆、嘉庆之际,国泰民安,户口繁殖,盐销量剧增。盐商以有专利,遂致暴富,生活穷极奢侈。于时上至皇帝,下至盐务和地方官吏,皆以盐商为利薮,竞相分肥。

——摘编自张荣生《盐业史研究》

材料三   自民初以来,以张謇和景学钤为代表的盐务改革派,为兴利除弊,致力改革中国盐政,但因盐商势力太大,未有结果。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在改革派的努力下,至1930年,在一些具体制度上刷新盐政。1931530日,国民政府公布新《盐法》,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的盐政专门法律。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适应战争状态,确保军需民食,同时尽量笼取盐利佐助军费,国民政府于1942年推行政府专卖制。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为转入战后建设,于1945年废止盐专卖,改行征税制。1946年行政院颁布《盐政纲领》,19473月,国民政府公布《盐政条例》。总观国民政府在战后实行的征税制,虽标榜就场就仓征税,任人民自由贩运买卖,但实际上盐的生产运销仍为封建势力和官僚所把持,巨额盐利亦由实力雄厚的官僚资本所独占。

——摘编自张荣生《盐业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盐业制度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盐业政策的调整。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盐政改革的背景及其产生的影响。
2024-04-2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安庆市示范高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充分发展,但当时的戏剧也对其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例如,在悲剧《奥瑞斯特斯·复仇神》中,女神雅典娜警醒人们切勿挑起公民之间的对立,导致城邦一再陷入内斗。在《请愿妇女》中,外邦传令官谴责雅典民众在公民大会议事时鲁莽成性,经常在情绪驱使之下投票决议发动战争。在喜剧《马蜂》中,雅典陪审员被比喻为成群结队的马蜂,他们往往被“煽动家”蛊惑,不问案情原委便要判人重刑甚至死刑。

——根据王焕生等编译《古希腊悲喜剧全集》整理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辉煌的文学形式是戏剧。它原先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在早期其情节很短,演员是业余的。至16世纪下半叶,戏剧迅速发展,演出场地也从教堂搬到剧场,并出现了职业演员。此后,剧场成为伦敦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的剧院吸引着国内外的观众,历史剧和爱情剧取代圣经故事,成为主要题材。在当时戏剧首先属于商业行为,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其次才是一种艺术形式,剧作家的初衷只是取悦于观众。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清朝实行“湖广填四川”时,高腔、皮黄、梆子等戏曲声腔也随之入川。当时四川“大约西人用秦腔,南人用昆腔,楚人土著多曳(弋)声曰高腔”。但随着移民后代的原籍意识逐渐消融,形成一个以高腔为主、五腔并存的大剧种——川剧。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川剧各戏班、剧团要求艺术革新的民主思想日益浓厚,兴起了以穿戴时装、演时事为特点的川剧时装新戏。抗战爆发后,川剧界编演了《枪毙韩复榘》等大量直接反映抗战事迹的时装新戏。自20世纪初到40年代,川剧舞台上总计演出过400多个时装新戏剧目,有力推动了川剧的变革。

21世纪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倡导和资金支持下,川剧院团本着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川剧艺术的目的,免费将优秀剧目送到校园演出,教授中小学生学习川剧表演、打击乐。不少学生看完戏后,对川剧产生了兴趣,感叹传统川剧的博大精深。各院团还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川剧进社区活动,以名家名段演出惠民,满足了社区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提高了社区居民共创和谐社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根据杜建华《川剧史话》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戏剧所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的变化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以及在新世纪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2024-04-09更新 | 152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2024届高三3月抽样统测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应运而生。新公共管理运动更加关注市场导向、企业化政府、政府绩效、竞争外包等,因此“企业型政府”和“以市场为本的公共行政”成为了未来政府的发展趋势和目标。随着各个国家商品服务和资本流动的愈发频繁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它缩小了各个国家间的距离,信息的更新也越来越快。这些深刻地改变了国际形势和各个国家的内部结构,西方国家市民社会的培育不断壮大,后现代社会的公平、平等、民主等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但与此同时,城市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美国,民间性的理事会、志愿性社团等组成了十分发达的社会自治组织系统,他们与城市政府一同参与到城市治理的活动中,并以此形成了网络化的治理结构。这种治理结构是城市治理的血液,没有这种血液的流动,城市治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城市治理取代之前的城市管理成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个分支,获得了较快较好地发展。

——摘编自史梦宇《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以南京为例》

材料二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了“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的重要论断。全国近700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会整齐划一、先行探索和推动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大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走的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市民参与”的协同治理之路。通过制度机制创新,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不仅做大“蛋糕”,更不断完善公平合理分配“蛋糕”的机制和手段,让所有群体平等共享城市治理和城市发展成果。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每个人的德行、善举、精神和心灵,通过修身修心和自律反省促进人们规范言行、遵纪守法与社会和谐。在此基础上,同步运用法治、自治、共治、智治等治理方式。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城乡融合治理和大都市圈及城市群的跨域协同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就会大打折扣。

——摘编自陶希东《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内涵、挑战与路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治理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现代化城市治理的路径”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于1828年开始修筑第一条铁路。从19世纪50年代起,美国的铁路建设就快速发展起来了,不仅铁路线路越来越长,还出现了铁路建设的一体化趋势,即铁路建筑的重点转向发展联运线路,以便于远距离地运送货物和旅客,同时也便于对铁路交通流量和收费标准的管理。从此,美国人口居住的主要中心都通过各铁路线联接起来了。到1870年,美国的铁路体系已不再是地方性的,而成为全国性的了。

——摘编自胡才珍《略论第二次科技革命与人类社会互动手段的现代化》

材料二   日本人起初不欢迎铁路,视铁路为“怪物”,群起反对。被迫开放国门后,德川幕府曾派代表赴欧美等地,直接体验了火车带来的便捷。明治政府成立后,伊藤博文等人极力呼吁铺设铁路,以京滨铁路建筑“比较容易,费用相对较少,收支状况亦最为有利,并在政治、文化方面取得很大的启蒙效果”为由,力主将其放在优先位置。京滨铁路作为日本第一条铁路,于18704月动工,187210月全线竣工。该铁路的建成大为改变日本人民对铁路的错误认知,并为日本培养了一批铁路建设人才。

——摘编自祝曙光《日本铁路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美国铁路建设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美国相比,日本近代铁路建设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近代铁路建设的历史作用。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主要由御史监察、谏官言谏两大系统构成。秦汉时御史受丞相或少府节制,东汉开始,御史台逐渐独立出来,至宋代,御史的任用由皇帝亲自选用,不许宰执推荐。秦汉时御史尚有不纠三公的规定,至两晋南北朝,御史中丞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劾。迄于明清,特别还增加了对所谓“学术不正者”的举劾权。清朝更是明确规定,科道官的重点纠劾对象是“王公、贝勒”。西汉侍御史和刺史品秩为六百石,相当于低级县令,唐代的监察御史为正八品上,但有权监督六部尚书。与此相反,言谏组织不断萎缩,元代干脆取消谏院。中国历朝都制定了不同类型的监察法规,如汉代的《刺史六条》,清代的《钦定台规》等。

——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

材料二


——摘绵自李莉《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视域下的制度设计变迁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权力监督的历史梳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临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以后,市镇在全国范围内大批兴起。广东的佛山镇到明中叶户数过万家,居民大都从事冶铁业,其铁制品远销到国内外市场,成为南方一大镇。江苏的震泽镇、盛泽镇都是因为丝织业的发达而成为丝织业市镇。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采用了拥有自由雇佣劳动者的作坊或工场。……吴江的八斥、严墓等县市旅店、酒馆等服务业发达,“其城内及四门之外皆市廛,圜闺商贾辐辏,货物腾涌”。……上海在宋时才称镇,至明时成为东南交通重镇,人口增至十几万,“襟海带口,舟车辏集”。浙江的乌镇,“当商贾之航,闽粤而漕江浙者,亦咽喉于此。人烟辐辏,环带数千家”。……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乡村逐步都市化的进程,因而市镇作为城乡间的中介和过渡地带,具有显著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方如金、赵瑶丹《明清市镇经济的特点与影响——以江浙地区为例》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黄河三角洲,市镇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黄河沿岸的齐东、惠民、青城、滨县、蒲台等县因得航运之利,市镇发展就比较迅速。1904 年胶济铁路通车后,周村的商业功能逐渐被新发展起来的济南、张店等地取代。……近代以来,洋油、洋布等廉价产品的大量输入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农民为了获取这些商品,就不得不出售自己的农产品来获得资金。且产品开始向国外和国内其他区域输出,输出的品种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经济作物棉花、花生、大豆、烟叶等种植面积扩大,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也出现商品化的趋势,如惠民县有72%的小麦用于出售。

——摘编自王爱民、李靖莉《民国前期黄河三角洲地区市镇的发育》

材料三   1979年以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统计,1978—201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17%~18%之间,发展到51.27%。1978—2018年,全国城市由193 个增加到672个,建制镇由2176 个发展到21297个,且建成全国特色小(城)镇403 个,运动休闲特色小(城)镇有62个,国家森林小(城)镇有50个。1981—2017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7438平方公里增加到56 225平方公里。1988—2017 年,全部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由7 025 亿元,增加至52.1 万亿元,占全国的63.0%;全国城市道路面积达78.9亿平方米,供水管道达79.7万公里,供气管道达11716 公里。

——摘编自《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发展阔步前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南方市镇的主要类型,并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前期黄河三角洲地区市镇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快速阶段的表现。
2024-04-2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安康中学高新分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考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后半叶国际法大事记

1856年,欧洲大国与土耳其、撒丁诸国签署《巴黎宣言》,规定了海战法的四大原则。

1864年,欧美十二国签订《红十字公约》,确立了战争法中伤病者及中立人民待遇的原则。

1868年,欧洲十七国签订《关于在战争中放弃使用某些爆炸性弹丸的宣言》,禁止使用一定重量以下的爆炸性弹丸或装有爆炸性或易燃物质的弹丸。

1874年,欧美亚二十二国签署了第一个国际性邮政公约《伯尔尼条约》,并正式成立了邮政总联盟。欧洲十五国签订了《关于战争法规和惯例的国际宣言》,规定作战人员与普通平民区别对待,不准掳掠民物等内容。

1882年,签订了《保护海底电线章程》,对平时海底电线的保护作出规范。

1883年,欧美亚十五国通过了《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同时设立国际保护工业产权联盟旨在保护专利及商标。

1890年,欧洲各国铁路代表制定了《国际铁路货物运送规则》,并创设国际铁路货运联盟。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半叶国际法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9世纪后半叶国际法的发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午战争中,中国被日本打败,国人的华夏中心主义心态解体。甲午战争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包括近代民族主义思想也大量输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思潮形成,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当时,“排满”思潮即小民族主义高涨,“排满维新”“排满革命”相继成为民族主义的基本口号。但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合族”反帝的大民族主义成为主流。民族主义完成了由“辛亥型”到“全民性反抗强权”的“五四型”的转型。与此相联系,在近代各类民族主义中,政治民族主义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它以国家政权、政治主权为认同符号,将建立民族国家视为中心内容。革命派、改良派都表达了这一思想。20世纪初政治民族主义的第一次高潮较多地与反清、解决内政问题联系在一起,而民国时期出现的政治民族主义第二波高潮、第三波高潮则主要是与反帝、与抗击外国殖民侵略相结合。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类型、格局及主导价值》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思潮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要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先进国人践行政治民族主义的重大事件,并分析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涵。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联合国难民署于20156月发布的年度《战乱世界:全球难民趋势》,2014年,战乱在世界范围内至少导致1950万国际难民与3820万国内难民,其中约53%的难民源自于叙利亚(388万)、阿富汗(259万)与索马里(111万)。由于地缘关系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叙利亚、阿富汗等西亚北非难民通过各种途径前仆后继地跨越地中海和国界线,奔向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移民网络,对难民提供了更人道、更好待遇、且经济富庶的欧洲国家。正因为如此,欧洲境内始终存在着数以百万计的难民。2014年欧洲境内的难民数量达到670万人,比2013年增加230万,从而形成二战以来欧洲最严峻的难民危机。

——摘编自宋全成《欧洲难民危机:结构、成因及影响分析》

材料二   欧洲难民危机进一步加剧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分裂,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带来新的考验和问题,如波兰指责德国无上限接纳难民之举是将难民问题输出至其他国家。近年来,欧洲可谓危机不断,还没有彻底走出债务危机,又遭受“意料之外”的难民危机,这势必影响欧洲的经济改革,进而阻滞欧洲经济复苏的步伐,而在大量难民中,难免会有恐怖分子混入,埋下无穷隐患,这又会诱发对难民人群的歧视与仇恨。当然,大量的难民涌入也有可能缓解欧洲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问题。以德国为例,到2030年,80岁以上老人预计超过630万,而人口将缩减至不足八千万,外来移民目前是其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摘编自王刚《欧洲难民危机的成因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亚北非难民选择涌入欧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欧洲难民危机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9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战时健全中央金融机构办法》,把原来只办理有限具体业务的四大银行组成的四行联合办事处扩大为四行联合办事总处,简称四联总处。蒋介石自任总处理事会主席,总揽一切事务。四联总处的任务是设计和布局全国金融网,负责法币发行的调度等事宜,总揽战时物资的调剂以及后方贷款。由于银行资金大量被政府占用,没有能力向民族工商业开展存放款业务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1937年10月,陕甘宁边区银行成立。1941年国民党政府停发八路军和新四军军费后,边区银行遂积极主动落实边区政府禁止法币流通,发行边币的法令,截至1944年6月共发行边币38亿元。陕甘宁边区银行还以大量资金支持机关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发放农业贷款和青苗贷款,同时对公营工商业进行投资和贷款。边区银行在抗战时期开展信贷业务的建设过程中,总结了一套金融事业发展的好办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围绕生产的业务方针,民办公助的群众路线,事业需要的贷款原则,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

——摘编自陈争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

材料三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不再兼办工商信贷,并将人民银行的工商信贷部分出来,建立中国工商银行。人民银行主要集中加强信贷资金管理。同时,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国家外汇管理局,统一管理外汇,充分利用国际信贷制度,为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1991年4月,基于卫星通信网的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开始试运行,这为人民银行更好的执行国家信贷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1995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首次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

——摘编自谢川波主编《新中国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联总处”设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边区银行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的发展趋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以来金融建设的认识。
2024-03-03更新 | 267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