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面临着怎样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使全国各族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已经作了初步规划。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国开始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材料二   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开局良好,同时在探索过程中也出现过曲折和失误,经过纠正错误总结经验的“七千人大会”,国民经济及其他各领域的调整,国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国家赖以推进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和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写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依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历史任务说明“作了初步规划”,并概括1956年实现的“社会变革”。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良好开端的两个标志性事件,并概括这一时期的探索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提供的有益借鉴。
2022-05-23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届高三5月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2 . 现代中国外交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在《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明确提出,工业化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苏联的经验表明,这主要不能够依靠旁的来源,而必须依靠国民经济内部首先是工业内部的积累。”而苏联的具体做法是通过国家政策对工业的倾斜,为工业发展积累资本。为了尽快解决所有制问题,中国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进行的策略。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等。

——摘编自王春宁《中苏关系的演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949~1964)》

材料二   19964月,俄总统叶利钦访华,与中国政府发表《中俄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决心发展平等与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标志着中俄关系上升到一个新高度。经过多年的发展,中俄双方已经建立起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定期会晤和磋商机制,两国议会间也加强了往来。中俄经贸合作不断发展,双方经贸呈政府间,地区间和企业间多层次发展态势。经贸合作已从边贸和一般性贸易扩展到农业、能源、交通、和平利用核能、航空航天、金融及军事技术等广泛领域。此外,中俄两国对国际形势和国际问题有着越来越多的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双方认为,世界多极化进程符合所有国家的根本利益,不赞成单极世界。中俄在伊拉克和科索沃等国际问题上积极磋商,加强沟通,为切实合理地贯彻联合国有关协议进行了不懈努力。

——摘编自韩景云《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发展及其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思想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战略意义。
2022-05-23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部分校2022届高三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古代中国民本思想

材料一   从政治层面来看,周初统治者对商代天命神学观进行改造,宣称天命并不是永远眷顾商族,天只眷顾有德的统治者。……老子与孔子的重民思想开始体现在具体的为政措施上,《孟子》“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强调一切行动都要以民意为基础。……在孔子的眼里德是君主仁厚,在孟子的眼里德是君主要行仁政,但德都不过是对君主的一种人格要求。然而周朝的政治实践表明,人民对于君主德的要求往往只是一厢情愿,因此不少思想家对于君民关系、甚至政治制度进行反思,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荀子指出“汤武非取天下也”,“桀纣非去天下也”,君在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代天治理人民的代理人而已。正是基于这些思想,人民通过非常措施,把君主推下台,另立新的君主就是正当的行为。《左传》“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便是这些思想的反映。

——摘编自侯荣华《从政治角度看先秦民本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儒家民本思想在理论上最致命的一条是以“治权在君”作为最基本的政治价值,以“贵贱有等”作为最基本的制度原理,从来没有明确提出过“治权在民”的思想。用今人的尺度衡量,这种坚守等级法则的“以民为本”,即使原原本本地得到落实,也不成其为名副其实的“以民为本”。儒家民本思想所设计的理想政治模式属于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专制政体”范畴,其根本特征是将最高权力归属于一位大公无私的王者,这种理想化的王者在人世间无处寻觅。儒家民本思想以规范性思维作为其显著特征,并以调整政治关系为其主要功能,而各种规范性,限定性、制约性的因素通常会与当权者的切身利益发生冲突,因此当权者背离民本思想的现象可谓司空见惯。民本思想是封建时代公认的政治准则,在发生政治危机时,这类现象尤为显著。那些欲保帝位的人总是以“敬天畏民,与民更始”为修饰,那些谋夺帝位的人总是以“顺天应人,吊民伐罪”为口实,那些夺得帝位的人总是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为标榜。

——摘编自张分田《关于儒家民本思想历史价值的三个基本判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民本思想在政治层面上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不能得到全面实现的原因。
2022-05-23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部分校2022届高三5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022·湖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原创)选官用人与晚清国家治理

材料   “用人行政”一向被清朝历代皇帝视为掌控全局、巩固统治基盘的国家要务,选官则是用人的基础。晚清遭遇社会剧变,选官任用的趋向与取士选材密切相关。从道光末年到宣统帝溥仪年间,晚清选官用人的倾向,呈现出三个明显的阶段变化:

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始到甲午战争前,清廷为因应变局,以坚忍任事为新标准,破格任用官员,突破了吏部循例按格的铨选规制,同时也因财政困窘及举荐者徇私枉法、保举过多过滥而弊端重重。

第二阶段,甲午战后,朝野于急迫救亡中质疑科举“无用”,认为西学“有用”。各用人部门除延续注重官员任事能力外,特别强调对西方分科治学中专门知识的重视,热衷选调与征用留学生及国内新式学堂毕业生,所谓“趋时之子,竞谈洋务,高官厚禄,反手得之”。

第三阶段,在清末新政中,各部院和地方大员摒弃了隋唐以来选材用人重视人品道德和对圣贤义理进行阐释的传统,优先选用新式人才,注重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逐渐把专门知识、专门技术作为选官用人的主要标准。

——摘编自关晓红《晚清选官用人之标准与新趋向》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晚清选官用人呈现的新趋向。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晚清选官用人沿革的三个阶段中,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并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2022-05-23更新 | 222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2022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湖北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材料一 从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三省到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一场新的世界大战被那些从不接受上次和约的国家发动起来。193991日,德国入侵波兰。93日,英、法对德宣战。三十年里第二次欧洲战争爆发。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对日宣战,德、意对美宣战,其他轴心国的傀儡国家也跟着宣战了,至此一场全球战争形成了。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插图第10版)》

材料二1931年日本侵略满洲以来的侵华战争、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以及同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开始用武力破坏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而签订的帝国主义各国瓜分势力范围的协定,使得瓜分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进入第一个阶段。而欧洲大战的开始,则使其进入第二个阶段。19416月德苏战争爆发,同年12月日美战争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成为名副其实的波及全世界的大战。这次大战是四种战争的重叠:第一种是日德意三国对各自附近的弱小国家和民族进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第二种是美英法等对日德意的帝国主义相互之间的战争;第三种是德意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侵略战争;第四种是针对日德意三个法西斯国家的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摘编自[日]井上清《日本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位历史学家对二战研究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两种认识的理解。
2022-05-23更新 | 148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河北省新高考模拟历史试卷(四)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5年德国铁路营运里程仅为6公里,1865 年则达到了14690 公里。1846年,“德意志铁路管理联合会”建立,全德范围内的基本铁路网形成。在此期间,德国与比利时(1843年)、法国(1852年)等周边国家的铁路网也相继接通。各邦政府出于对本邦经济、交通以及安全等利益因素的考虑,在铁路建设中出现了一种赛跑性竞争。铁路建设直接刺激了采矿、冶金、木材加工、铁加工和机器制造等一系列行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到19世纪中期,德国已经成为机车制造业强国。1840年1870年间,货物每吨/公里运价从16.9芬尼下降到了5.6芬尼。盘踞于德国市场的英国煤炭也被“排挤”出去了。人们通常将铁路建设与德国的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据马冰《德国近代铁路建设特点及其意义探析》

材料二   随着郑州至徐州高速铁路9月10日开通运营,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已超过2万公里,继续保持世界第一。该铁路与运营的郑西高铁、西宝高铁、兰新高铁和在建的宝兰高铁,共同构成新的高标准、大能力欧亚大陆桥运输通道,对于进一步发挥铁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服务保障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该铁路建成通车后,将大大缩短我国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时空距离,对于发挥高铁成网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6年9月10日《郑徐高铁今开通运营:中国高铁总里程超2万公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近代铁路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今中国高铁世界第一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2022-05-23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边疆叛乱,完成了对新疆、西藏的完全统一,击败沙俄侵略,收复台湾。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限自治;不同地区颁布了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通则》等相应的法律;各地因俗设官(制),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等;对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联系;不断赐封喇嘛教领袖,在蒙藏地区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区划定牧区、屯田(新疆)、 实行招民开垦(西南地区)等,大力发展边疆经济。

——摘编自马汝珩、 马大正主编的《清代的边疆政策》等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沙俄武装强占伊犁、阿古柏盘踞新疆喀什等地、日本国入侵台湾,清朝面临边疆危机。对此,李鸿章的意见是:“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否则,只此财力,既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又备西北万里之饷运,有不困穷颠蹶者哉?”丁宝桢的观点是:“各国之患,四股之病。患远而轻;俄人之患,心腹之疾,患近而重。”左宗棠的观点是:“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今之论海防者,以目前不必专顾西域,请以停撤之饷匀济海防;论塞防者,则主宜以全力注重西征,西北无虞,东南自固。此皆人臣谋国之忠,不以一己之私自封者也。”

——摘编自尹金海 《学术视野中的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前期稳固边疆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官员应对边疆危机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2022-05-23更新 | 236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时期的楚国在县以下设立了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即里、社、州、乡。里设里公,州设州加公,乡设乡师,这些职官是地方基层行政机构的最高长官,他们担负着直接治民的重要职责。楚国的基层行政机构是与楚县相一致的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地方政权组织的补充——战国时期楚国封君制的设置。然而,在战国时期,楚国境内还存在着大量的封君封邑。这些封君封邑是西周、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继续,但又和旧的封建诸侯和卿大夫的制度有着实质性的不同。尤其是从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等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封君在国家政治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影响日趋微弱。封君是楚王所封,在封邑内仅有衣食租税之权。因此可以认为,战国时期楚国的封君制,是郡、县地方政权组织形式的补充。

——摘编自谭黎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制研究论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楚国基层官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楚国基层官制。
2022-05-2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冷战期间美苏的粮食贸易始于196310月。尼克松上台之后推行对苏缓和,美国对苏粮食出口量得到大规模提升。除了卡特政府期间短暂的中断外,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出口一直延续至苏联解体。在这一时期,美国在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中采用“联系战略”,将经济议程与其它议程联系起来,通过相互“挂钩”的方式以绑定经济交易和政治交易。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成就了苏攻美守的冷战对峙格局,为苏联的对外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后盾,但同时掩盖了苏联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并形成了苏联经济单一依赖能源出口的经济模式。至1984年时,能源出口的收入已经占到了苏联外汇收入的54.4%。之后苏联的外汇甚至有三分之二要依靠向西方国家出售石油;而与此同时,粮食已经占到苏联进口商品的四分之一。“石油—外汇—粮食”构成了苏联粮食贸易的脆弱链条,而苏联对粮食进口的极度依赖,又必将威胁苏联的国本。

材料二   19858月,里根政府实施了“逆向石油冲击”战略,迫使中东产油大国沙特阿拉伯猛然将产量提高了一倍多,这导致国际油价在不到五个月时间里从每桶三十美元跌至每桶十二美元。苏联短期内损失了一百亿美元的硬通货,并忍受着油价每下跌一美元就要损失五至十亿美元的绝境。然而此时苏联来不及通过增加产量来弥补损失,1988年苏联石油产量达到峰值之后就开始下降;与此同时,苏联也没有其它可以替代石油的外贸产品了。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苏联不得不向西方求援以获得粮食援助和贷款,以至于要通过政治改革来满足西方的附加条件,最终走向了改革失控和解体。

——摘编自《冷战中后期美国对苏联的粮食外交与美苏博弈》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在冷战期间对苏全面战略博弈的主要做法。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对美经济博弈失利的历史原因,并谈一谈美苏经济博弈的历史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民国初期,北洋政府对边疆事务的关注首重于藏、蒙、新边事,处理散布于西南、西北地区的残留土司,基本因循逊清成例,游移于土司存废之间。在民族主义思潮高涨的近代中国,面对边疆危机的外在冲击,边疆问题关系到民族国家统一整合的成败。土司问题的解决,一直到南京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后,才出现转机。在国家政体转型后,追求政体统一、民族平等和“还政于民”,民国时期的在西南边疆废土归流以整合边疆为目的。将废除土司同革除封建残余、追求社会平等、融合民族关系、树立土民国家观等相联系。南京国民政府厉行废土归流,意在消除中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多元政治共存的局面,将边地整合进统一的国家体系中。然而,现实的政治困境却令中央与地方政府就土司问题的解决各持己见,国民政府有意淡化民族意识,强调政治统一,而土司则重在对边疆各族社会文化特殊性的突出。中国作为多民族构成的国家在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时的阵痛,而民国时期对于“中华民族”统一性的过分强调,终未能解决民族与国家、多元与一体的矛盾性。

——摘编自李沛容《国家转型下的边疆整合困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实施“废土归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国民政府的“废土归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