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为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晚期“中国大宁”神兽博局纹镜。镜背间铸有铭文:“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

史料二   东汉《前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之下有尚方令一人,御用及官制铜镜均由尚方制作。”史料三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桂州(今桂林)向中央进贡“铜镜四十四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宋莹莹《由广西出土铜镜铭文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在今蒙古和独联体境内,发现了不少属于战国和汉代的镜子。隋唐时期的镜子出土数量数量最多的是海兽葡萄镜。在伊朗发现了多面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约旦发现了花草禽兽镜和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日本还出土了不少唐镜和宋代的商标字号镜。

——以上材料改编自王婉云《中国古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铜镜外传的积极意义。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国国王授予部分从事海外贸易活动的商人特许权,建立了众多的特许公司,其代表有莫斯科公司、利凡特公司和东印度公司。

莫斯科公司成立于1555年,拥有对俄贸易特许垄断权。公司向俄国输出的货物主要为呢绒和火器,从俄国输入主要为蜂蜜、鱼油、毛皮、木材和海军军需品等。1698年其垄断权被取消。
利凡特公司成立于1581年,垄断对奥斯曼土耳其的贸易。该公司每年出口价值约15万英镑的呢绒,进口国内生产所需的原料。该公司利润率高达300%,其势力越来越强大。到1825年才最终失去特许状。
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拥有在印度贸易的垄断权,后又获得官吏任命、审判、军事等权力。每年向国内提供产自亚洲的棉布与丝绸,获利巨大,并在印度建立起殖民统治。1858年英国政府正式接管了印度事务。

——据王军《16—18世纪英国特许公司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军事企业相继建立。这些企业隶属于总督、巡抚,形同官府衙门。后又建立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其总办、督办也均是由政府任命。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提出了按照西方国家的条例,准许民间投资开办。20世纪初,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企业逐渐转为商办企业。为此,清廷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工商业的政策法令。

——据周其厚《论洋务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特许公司在英国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企业与英国特许公司的不同之处,并简析洋务企业转变经营管理方式的影响。
3 . 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不仅在中国纺织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且对研究中国手工业向机器工业的发展和中国人服饰的变化,都有重要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古中国布缕之征,惟丝、枲(枲,xǐ,指麻类植物的纤维)二者而已,今世则又加以木绵焉。……《元史》种植之制,丁岁种桑杂果,亦不及木绵,则是元以前未始以为贡赋也。……至我朝(明朝)其种乃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其利视丝、枲盖百倍焉。”随着棉植业的发展,中原的河南、山东及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了两大重要的产棉区,后者还成了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在松江,“中产以下,日织一小布以供食。虽大家不自亲,而督率女伴,未尝不勤”。松江生产的棉织品有标布、扣布、稀布、番布、药斑布、中机布、小布、三梭布、龙墩布、云布、飞花布、浆纱布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1858年,密切尔(英国驻广州的代办)在报告中称:“沿海城市里一部分富裕阶层穿用我们的布匹,在夏天,为的是节省丝绸与绉纱;在冬天,则加上棉絮,节省皮衣和厚重的缎子。商店的账房先生和店员穿用我们的布匹的现象也相当普遍。洋布比同等的土布好染色而显得光彩。……富裕阶层之所以穿洋布,也不是因为洋布好,而是因为做起所需衣服来,碰巧洋布比他们的土布便宜罢了。”1884年九江海关报告:“手工织品要出较高的价钱,这种情况常常使得穷苦阶层的人必须买用那比较起来并不耐穿的进口货。”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棉纺织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发展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洋布消费的变化,并分析此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和近代民众衣料变化的异同。
2022-03-02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滦南县第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2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中期以后,伴随庶族地主及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日益频繁,均田制才逐渐破坏。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两税法,从此以后再没有一个由国家规定的土地兼并限额(畔限)了。宋代以后,土地买卖、典押和永佃制,成为中国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特别是永佃制将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剖为两个完全独立的权利并可分别占有和行使,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土地流转制度的发展。但是,中国古代实行的井田制、占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等公田制,以及中国一直实行的多子继承制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兼并的过度集中,避免了西方封建领主高度集中土地的现象出现。

——摘编自赵岗、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

材料二   近代以后,由于列强入侵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影响,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经历了提出土地革命纲领探索实践土地革命政策、确立土地流转政策和初步建立土地流转制度等演变过程。19226月,中国共产党提出“没收军阀和官僚的财产,将他们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首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主张。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八七”会议上确立了“没收大地主土地”、“耕者有其田”和“土地国有”的土地革命的方针。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制订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分配给人民的土地,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

——摘编自高海燕《20世纪中国土地制度百年变迁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宋时期土地流转出现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制约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共产党土地流转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022-01-04更新 | 333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中学2022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政治史起于1840年前后的鸦片战争,讫于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新中国成立后,1950—1966年为晚清政治史新体系构建阶段。这一时期晚清政治史研究的一个变化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晚清政治史的研究完全从清史学科中剥离出来,归属于中国近代史学科范畴;另一重大变化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将现代化叙事模式当作资产阶级史观加以批判和摒弃,构建起一个纯粹的革命史体系。这个革命史体系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两个过程”为基本发展线索,揭示晚清中国半殖民地化和半封建化过程,突出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过程,并以“三次革命高潮”和“八大事件”为具体内容。“三次革命高潮”,即第一次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第二次为戊戌变法和义和团反帝运动,第三次为辛亥革命。“八大事件”,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这一时期的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都是在这一体系之下展开的。但在“八大事件”的研究中,洋务运动虽然历经30余年,在晚清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但由于是清朝统治阶级发动,未被列入“三次革命高潮”序列,因此并不受学界重视。同样,清末最后十年新政作为辛亥革命的对立面,几乎被学术界忽视。

——摘编自崔志海《晚清政治史研究70年回眸与展望》


(1)指出这一时期晚清政治史研究的主要依据,并概括其突出特征。
(2)试以“晚清时期政治史”为单元标题,重新构建一个不少于4课内容的“目录摘编”。(要求:时空、事件逻辑清晰,内容须包括“课时”、“子目”标题以及材料中的史实)
2021-12-29更新 | 33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国之大者”。鲁成公十三年(公元前578年),刘康公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明洪武十年(1377年)太祖曰:“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

——据《左传》《汉书》《唐会要》《明实录》

材料二 光绪二十七年(190年),张之洞连上《通遵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及《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认为:“盖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

——据《张之洞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康公,汉文帝、唐德宗,明太祖,张之洞提出“国之大者”主题的时代背景。
(2)让人民生活幸福是我们今天的“国之大者”,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确立“国之大者”主题的因素。
2021-09-27更新 | 2820次组卷 | 18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惩元代币制之弊,停止元之纸币流通,设国家铸币局,京师称为“宝源”,设于外地称“宝泉”。明代钱币有两种,一为制钱,为本朝所铸,二是旧钱,为历代所铸。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因铜量不足,设宝钞提举司印造纸币,并规定纸钞可兑换金、银,租税则宝钞与钱币并收。但中后期滥发纸币,钞值暴跌,不得不废,铜钱和银两遂成流通货币。清代的币制则采用银本位制,国家财政收支完全以银两为单位计算。

——选自纪宝成编《中国古代治国要论》

材料二   许多工业企业家和有组织的劳工不喜欢金本位制的僵化,在金本位制下,政府不能利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并且不能通过货币贬值来改善工业的竞争地位。政治上敏感的一些银行家也愿意接受经过改进的美元本位制,这将使美国的国际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得特权地位。大通银行董事长认为:“美元可以成为其他国家货币的稳定挂靠单位,成为被普遍接受的外汇媒体”。到1944年初,凯恩斯和怀特充分讨论出黄金-美元本位制下国际货币稳定与国内管理的货币灵活变动之间的妥协方案。

——选自(美)杰弗里·弗里登著《20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以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货币政策的特点,并分析最终走向“银本位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1944年的国际货币体系方案制定者们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解决的实际效果。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天下国家”,即主张“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也就是将天下所有土地、所有民族纳入一个国家、一个君王的统治之下,正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对国家观的最好诠释。这样的“天下国家”理念包含了三个基本理论层次:首先是“大一统论”,即把理想中的国家设计成一个“大一统”模式,天下统一于一个国家,一个君王;其次是“畿服论”,即依据“服”——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国家内部政治秩序与地理空间分配,形成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同心圆状政治秩序与地理分布格局;第三是“夷夏论”,这是在“畿服论”基础上发展、延伸出来的关于处理国家与民族关系的理论,其核心内容是华夏居中,夷狄居表,共同组成多民族统一国家。这三个理论层次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国家观的基本内容。

——摘编自李克健《认识中国古代国家观的基本维度》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告诉我们,国家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的社会开端。具体而言,“国家”的内涵包含这么几点:其一,国家作为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机构,是阶级统治的“政治形式”。其二,国家是特殊的暴力机器。列宁说:“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其三,国家必须履行社会管理等公共职能。尽管一切剥削阶级国家在本质上都是阶级的统治工具,但在形式上,却表现为一种超然于社会之上的独立力量。这样,在统治中,国家就必须履行其他一些社会管理和组织职能。

——摘编自李崇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国家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国家观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021-05-20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社会的变迁涵盖多方面并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建筑室内空间的顶棚,藻井通常只用在宫殿。唐代“一凡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建筑平面作对称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的作用,也显“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建筑“以天为尊”并“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据尹晖《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等整理

材料三   20世纪初,当人们还在跪拜君上、礼拜神佛的时候,所穿礼服已有用新式机织衣料者,甚至出现了“批洋衣揖孔孟”现象;当人们还在以牲醴笾豆于春秋岁时祭祀祖先的时候,西点西肴、洋酒洋饮料已悄悄进入日常饮食中;当有的贵族、官吏建房逾制遭到参奏的时候,西式洋楼已矗立于通都大邑閱闠之中。

——摘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基本观点,并简要分析“邪辟之说灭息”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建筑所体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例举凸显“中庸”观念的中国古代建筑两例。
(3)阅读材料三,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有学者认为“一种文化对于异质文化的吸纳,往往学开始于最表面的生活习尚层次”。试以清末民初的服饰和婚姻礼俗变化为例加以说明,并科指出这段时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②有学者认为“旧事物的异变往往需网要内外力量的相互作用”。请列举20世纪初社会习俗存在“旧事物”的现象,并指出导致它发生“异变”的外力因素。
2021-05-11更新 | 2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五校2021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孝经·纪孝行》中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

司马光在《与侄书》中告诫其侄子们要加倍地谦恭退让,不得依仗他的权势威望做违法不公,打扰官府,欺压百姓的事情,使故乡的人们都讨厌、痛恨他们。

包拯在《包孝肃公家训》中将为官清廉、不营私舞弊作为家训,并严厉告诫子孙:“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胡安国在《与子寅书》中告诫子孙做官要勤于政事,亲民爱民:“汝在郡,当一日勤如一日,深求所以牧民共理之意。勉思其未至,不可忽也。”

材料二   “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李鸿章《文儿》

“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者多,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含见着下。”

——左宗棠给子孝诚的信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累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因送汝东渡。当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张之洞《与子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家训中官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对比材料一、二,扼要归纳晚清家训中家庭教育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