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主要少了两件东西∶独立和民主。却多了两件东西∶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由于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样中国革命有在农村首先胜利的可能。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等

材料二   19531957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这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这些建设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新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郭笑文《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

材料三   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指出,14年前(即1978年)我们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当前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和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的“新的革命”和“新经济体制”分别指什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某班同学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
●农民阶层的教亡图存运动
●以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
●以反清革命为斗争目的
●在上海遭遇华尔的洋枪队

材料二   圆明园被毁,是这个东方名园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当时的一些有识之人,开始把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付诸行动,开始了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成为……

——仲尧明、沈为慧、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

材料三   ……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不得不“办洋务”,这就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打开了一个难得的缺口。

——仲尧明、沈为慧、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


(1)材料一所描述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此历史事件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就。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和材料一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的关系。洋务运动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3 . 20世纪以来,先进的思想理论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孙中山贡献给中华民族的最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他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向西方寻求真理,并力图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华文明的蜕变、改造提出纲领性设想,推动了辛亥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突破学习西方仅仅局限于欧美资本主义文化的框框,毅然转向更为生机蓬勃的苏俄文化,“以俄为师”,以期为中华民族创造出更高远的理想。

——摘编自冯天瑜,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民生计”,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决不能还是旧的半封建社会。谁要是敢于违反这个方向,他就一定达不到目的,他就自己要碰破头的。这就是革命的中国、抗日的中国应该建立和必然要建立的内部经济关系。这样的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


——摘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1月)

材料三   某同学在学习习近平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讲话时做了如下摘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光荣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孙中山先生说“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国之责任置之于自身肩上”我呼吁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发扬孙中山先生等辛头革命先驱区的伟大精神携手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109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孙中山贡献给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财富”是什么?这一“文化财富”形成过程有什么重要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所说的“内部经济关系”指什么?这一经济关系和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之间有什么联系?
(3)依据材料三指出习近平提倡发扬辛亥革命先驱伟大精神的主要目的。
4 . 隋唐时期,中央官制有了重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书省为天子的秘书官,司掌起草诏令敕书、批答臣下的奏章。这些诏书或的颁发或敕令的下行要取得门下省的同意,门下省有反驳的权利,若中书省起草的文稿有不当之处,门下省可以批驳,甚至将其封还……

材料二   群体的宰相,协同议事,分工合作,互相监督,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对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材料三   这既有利于发挥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宰相办公的政事堂会议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一切军国大政都在这里商定,最后由皇帝裁决实行。

——《对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三省六部制中“三省”具体指哪三个?分别负责什么?六部具体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3)综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
2022-03-24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5 . 近代以来,全球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历史发展发生重大变化。

材料一   15—18 世纪,由于各种现实动机与航海技术的不断进步,亚洲和欧洲的航海家都发起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欧洲人开辟了多条新的远洋航线。欧洲影响力的扩大有助于全球性的交通、通信和交流网络的建立……在错综复杂的贸易网络中诞生了一个世界性的经济体系。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欧洲探险者”及其开辟出的“交通和交流网络”的主要史实。

材料二   19 世纪末以来,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方法是其对现代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电力而不是木材)的消耗,因为这既表示一个国家利用各种无生命能源的技术能力,也表示了其经济发展速度。

1890~1913 年欧洲各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表 (相当于百万吨煤)


——摘编自[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2)根据上述表格,概括欧洲各主要国家能源消耗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6 .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邦本的国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则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

材料三   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并归纳其产生的作用。这体现了传统农业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导致小农经济发展艰难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
7 .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二   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摘自《邓小平文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邓小平在新时期经济改革的思路上有何变化。
(4)据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三大思想理论的认识。
2024高一下·河南·学业考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稔,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形成都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本之木。实际上,晚清出现的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与传统的经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鸦片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小部分开明、务实之士,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以应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思想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所谓晚清思潮史,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其实就是中西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会的历史。日本通过学习西方,迅速摆脱了民族危机,一跃而成亚洲第一强国的现实,为中国提供了直观的范例。晚清社会思潮中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这是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现象。

——摘编自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说明魏源对“夷”的认识,并指出“制夷”的本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曾国藩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方法,并指出其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进步思潮产生的原因。
2024-05-1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模拟试卷02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以有限的资源和经验,能够维持始于恢复时期的经济增长和完成在1949至1952年底期间谨慎地开始的制度改革。这样,中国这几年的经验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的经验形成了对比,后者的农业制度改革证明是一个灾难。

—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册)

(1)材料一中“完成在1949至1952年底期间谨慎地开始的制度改革”指什么?苏联相比,这一中国“农业制度改革”有何特点?

(2)从1952年底到1978年底,哪一次农村改革出现类似苏联改革的失误?为何会有这样的失误?

材料二:我们首先在农村实行搞活经济和开放政策,调动了全国80%以上的人口的积极性。我们是在1978年年底制定这个方针的,几年工夫就见效了。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材料二中“搞活经济”的方针政策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制定该方针政策的背景及其产生的影响。

2018-07-1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2018年6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预测(四)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比较,雅尔塔体系有明显的进步。首先,雅尔塔体系表达了反法西斯联盟主要成员国的共同意志,并非狭隘的个别战胜国意图;其次,支撑雅尔塔体系的大国力量与战争中形成的实力相吻合,避免了由于力量和利益的不对称而导致机制失效。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雅尔塔体系刚刚付诸实践即被主导者引向对抗的轨道,战后国际秩序也由此进入长达四十余年的冷战格局。

——摘编自余伟民《事与愿违:战后初期美苏如何从合作走向对抗》

材料二   19717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在经历了90年代的巨大动荡和不断调整之后,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呈现出一幅历史的全新画面。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并不能单独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与冷战的结束几乎同步出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为依托的经济外交正在拆除各种围墙藩篱,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无国界经济”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1)据材料一,作者认为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与一战后相比有何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秩序“被主导者引向对抗”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霸权地位意识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当时美国“接近中国”的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