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92 道试题
24-25高二上·全国·课后作业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主题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材料二:进入20世纪90年代,原本已存在的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始终把民族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为此,党中央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涵盖了所有的民族地区。正是在党的指导下,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民族地区跨入了各项事业空前快速发展的时期,这种发展变化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是主题”。

——摘编自赵刚《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主题的历史演进》

主题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

材料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要求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中共二十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以发展为主题的经济原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宝贵经验。
2024-09-1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选必1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后作业A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的河南地区尚未大规模种植棉花。“明万历六年(1578年),全国征收的棉花中,山东、河南、山西、河北四省占比已达85.9%”,清代河南棉花种植区域已遍及全省。如豫北彰德府内黄县棉花产量大,“出贩于山西泽潞诸州县”;林县“户无贫富,妇女皆以纺织为主业,所制棉布质坚耐久,名曰家机布,运销泽、潞等处”;许州五女镇不仅是棉布交易市场之一、而且有“染工三四百人,终岁操作供给秦晋(陕西和山西的简称)布客之所需要”,所产出的丈六布“行销秦晋两省极多”;石固镇的二八布被“秦晋布商,终岁搬运”。

——摘编自王林林《明清晋豫商路兴衰探析》

材料二   影响晚清时期河南植棉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清朝统治者认识到棉花作用甚广,因而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奖励和提倡棉花种植。河南本身有宜于种棉的自然地理环境。自京汉、汴洛两铁路相继开通后,中原地区和外部的交流日益增多,不止棉花的品种得到改良,棉花向外输送也变得便利和快捷。20世纪以后,国内大型纱厂不断建立,到1911年有十几家纱厂,35万枚纱锭。英、美、日等国纱厂也迅速增加,如日本1892年有39家纱厂,38万枚纱锭,年耗棉量就达88万担。

——摘编自刘西峰《清代河南棉花的种植与运销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河南植棉业发展的表现。并简析河南植棉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晚清时期河南棉花种植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2024-08-15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纲要上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后作业B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英国,人们普遍认为,文官应该是知识广博,才能非凡,具有多方面修养的通才。在当代英国,高级文官通过竞争考试从大学毕业生中录用,特别是高级行政管理人员,“往往来自于文学和古典文学的毕业生尤其是牛津和剑桥大学的男性毕业生”。英国政治在决策过程中,也总是比较重视高级行政文官的意见与建议,而往往忽视专业技术人员所提供的信息。美国从1883年确立文官制度的《彭德尔顿法》开始,就明确指出:“文官考试必须带有专业与实用性”的特点。 因此,在美国,多数情况下,高级文官被录用是以他们的特殊技能为基础的。

英国对文官参与政治和政治活动有较多限制,他们被要求严格保持政治中立,禁止文官参加政治活动。与英国相比,美国对文官政治“中立”与政治参与的限制相对较小。事实上,美国文官特别是高级文官参与政治和政治活动的范围不仅扩展到立法权和司法权以及整个政府的政治层面,而且甚至延伸到广大的社会层面。因此无论在英国还是在美国,文官参与政治和政治活动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摘编自石庆环《英美文官制度的模式差异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两国文官制度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英美两国的文官制度。
2024-08-04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选必1 第6课 西方的文官制度 课后作业B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贾谊建议削藩是为了“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晁错主张削地是鉴于“不如此,天子不尊”。 贾谊云,“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 晁错云,“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经过汉朝的大力削藩,至成帝时,外戚王氏盛极一时。王莽借内重外轻之局欲代汉家。但由于宗室衰弱,外无强藩,天下倾首服从,莫能亢捍国难,刘氏纵使有人讨伐王莽,也终因势孤力单而无济于事。所以班固认为,王莽代汉,“汉诸侯王厥角稽首,奉上玺被,惟恐在后,或乃称美颂德,以求容媚,岂不哀哉”。汉代的经济由汉初的中央和地方互补型变为武帝后的中央单一型。汉朝实行高度的统制政策后,尽管解决了很多财政问题,中央的经济实力也更加强大,但地方经济的发展却比以前大大逊色。

——摘编自岳庆平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实施削藩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朝实施削藩政策的影响。
2024-07-28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纲要上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后作业B卷
5 . 阅读与辽夏金元相关的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关于辽、西夏、金的制度建设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北面治宫账、部族、属国之账,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其得宜矣。重熙五年(1036年),辽兴宗亲临礼部贡院试进士。

——据《辽史》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如宁令(大王)等官职。人庆四年(1147年)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

——《宋史夏国传》

女真初起,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金太祖定燕(今北京),学习辽南北面官制度。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

——《金史》

(1)比较辽、西夏、金制度的相同之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二   至北宋时期,石介对当时“中国”一词的概念进行了总结性的界定……在地理上,中国是指以“九州”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聚居之地,大体上就是指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和长江、珠江流域,即所谓“天地之中”并不包括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中国之人”主要是知“礼乐”、服“衣冠”、从事种植农业的汉族,少数民族也不在其中。

——郑炜、崔明德:《辽金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材料三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等

(2)指出材料二到材料三“中国”观的新变化。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中国”观内涵不断变化的原因并谈谈你对“中国”一词变化的认识。
2024-07-25更新 | 34次组卷 | 2卷引用:选必1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后作业B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汉末年以后,私人依附农民对地主的依附程度逐渐加强。地主与农民为保持封建社会生产的继续和自身的生存,往往以宗族领袖为首,把宗族、宾客、家兵、部曲等各种名目的成员组织起来,结成集团,进行自卫和生产活动。樊宏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老弱归之者千余家。西晋占田令中又有荫亲属的规定:各以官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亦如之。

——摘编自李光霁《魏晋南北朝封建依附关系的发展及其社会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私人依附关系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私人依附关系发展的影响。
7 . 国家对地方的治理

材料一   与后代皇帝从深宫中下达命令不同,西周时期周王经常出行至王畿内隶属于大贵族的中小贵族之家,举行册命、祭祀、赏赐、宴饮等活动。周王朝在西起宝鸡、东至郑州、开封一线广设都邑,建设宫馆,设置官员,供周王巡行时驻跸。周王在不同都邑之间往复巡行,安排并检查地方的军事布置,控制重要的人事变动。在王畿之外,周王在巡省过程中需处理涉及地方邦伯、诸侯本人的一些纠纷,并召集领域内的邦伯、诸侯举行祭祀、大射和酬酢等礼仪活动,由此检验邦伯和诸侯的能力,考察方国势力的忠顺程度,利用烦琐的礼仪强化上下级的臣属关系。

——摘编自王坤鹏《西周王巡与王权运作》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王巡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西周王巡的认识。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将地方官职作为对将领功臣的封授和奖励。南北朝后期的535546年间,仅梁便有104个州,加上同时期北方东魏、西魏州的数量,总共达到220个州,州的数目增加了十倍多。同时,三级的管理层次使得政令下达的速度受到影响。

隋初民部尚书杨尚希曾说:“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于是,隋文帝“罢天下诸郡”,直接将三级制变成了州县二级制,隋炀帝即位后把州改名为郡,数量进一步压缩到190个。

材料三   南北朝时期,地方官有权辟署自己的僚佐,刺史迁官时能携佐官一起迁转。《隋书·百官志》载:“别置品官,皆吏部除授,每岁考殿最,刺史、县令三年一迁,佐官四年一迁”,“则六品以下官吏,咸吏部所掌。自是,海内一命以上之官,州郡无复辟署矣”。

——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2)依据材料二、三,概述隋朝地方治理的主要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原因。
2024-07-15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选必1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后作业B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龚遂者,字少卿,济南人也。为人廉直,与乡党无所假借。性嗜酒,醉则乱云雨,醒则亲爱。家贫,以孝行闻。母死,庐于墓侧三年。服除,起为邑中尉,迁为郡守,常以清白为政。至为大司农少府卿,发仓粟以振贫民。元狩中,匈奴犯塞,徙东垣以备之,且为京兆尹。居官廉洁,威惠并著,士民歌之曰:“龚君入为京兆尹,三年长安盗贼尽。”迁为左冯翊,匈奴入上郡,寇大失利。遂闻之,谓上曰:“塞外贫穷,民多不完。今遣使者行视田野,或有遗种,而收其余,以给不足。又岁大疫,或民疾疫死者,听其自赎以葬。于是,闾里治安,盗贼屏息。”

摘编自《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

注: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员。

材料二   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辟除、征召、任子、纳贵(资)这八类,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辟除、征召。黄霸是循吏中仕途轨迹记载最详细,也是次数最多的,黄霸涉及到的选拔方式为2次纳贵、2次察廉、2次举贤良、3次征召。除王成记载不详外,其他循吏最少也会经历1次选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个循吏在仕途生涯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

摘编自徐鹏鹏《文官制度与汉代政治治理研究以汉代循吏群体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指出龚遂被列入《循吏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2024-07-14更新 | 48次组卷 | 3卷引用:选必1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后作业B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十分重视西南地区的经营。洪武元年(1368),明朝收管湖广,招抚“溪峒”部族。洪武三年,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归顺明朝,一行十三人千里跋涉到南京朝觐。朱元璋“优加礼待”,封其为河州卫指挥同知,子孙世袭。洪武四年,明征讨四川明夏政权。洪武五年初,播州、贵州两大宣慰司纳贡称臣。洪武十四年,明廷命傅友德率三十万大军平滇。洪武十五年,明廷在云南建立都指挥使司和布政使司。明成祖时期,正式建立贵州省,省下设府管辖。命沐英后人世代镇守云南,设置府、州和县,大大加强了对云南省的管辖。在开明、柔性的民族政策推动下,中央政府将诸多边疆地带纳入了管辖范围,完成了“天下”秩序的新构建。

——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朝初期加强对西南地区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初期加强对西南地区管理的意义。
2024-07-12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选必1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后作业A卷
10 . 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成功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探索出来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卫并未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严厉批评。李立三坚定城市中心观念,加上他对当时革命形势估计过于乐观,这个时期爆发了席卷全球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而国内又堪发了规模浩大的中原大战,所以他认为革命高潮到来了。19306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李立三点名批评了主张“以农村为中心”的毛泽东。他认为“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的头脑和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死命”。

材料二   毛泽东提出了“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是不会成功的”的主张。……到19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建立了大小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人数发展到一个相当大的规模,而农村根据地也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30年时党内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观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形成各自观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措施。其对中国近代革命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回顾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探索,给我们什么启示?
2024-07-12更新 | 60次组卷 | 3卷引用:纲要上 第21课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课后作业B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