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宋朝建立初期,双方在河北地区就设置了榷场,后来由于两国发生战争,这些榷场时开时闭。澶渊之盟后,榷场贸易恢复正常。宋朝在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等地,辽朝在涿州、振武军和朔州等地都先后开设了榷场。辽朝输到宋朝来的物品主要有羊、马等,而宋朝则将丝帛、漆器、谷物输入辽朝。然而,双方都有一些禁止输出的物品,比如双方对书籍和钱币的输出都有严格的禁令,因而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场的贸易功能。

——摘编自游彪著《细说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追宋》

材料二



明蒙主要互市贸易图

隆庆时的互市不同于以前的马市。马市是官市,不准军民、生儒、闲杂人员入市。互市则既有官市,也有私市,私市准许边民贸易,于是交易扩大到民间。隆庆六年冬又开月市,每月交易一二日。

——摘自王天有等著《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宋辽榷场贸易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简述宋代榷场贸易和明蒙互市贸易的共同特点及其影响。
2 . 人类的旅行是促进世界联系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某学者为了研究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尼罗河—印度河谷地区人类的早期旅行,利用了如下史料:

史料类型

史料内容节选

苏美尔史诗

《吉尔伽美什》

吉尔伽美什与伙伴前往黎巴嫩旅行,寻找雪森林,砍伐树木装上筏子,顺着幼发拉底河抵达乌鲁克

美索不达米亚铭文

记载了两河流域商船抵达印度河流域,进行铜、铁、木、象牙、玛瑙等贸易

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出土的手工艺品

美索不达米亚、巴林、也门出土了具有印度河谷文明特色的石印章、玛瑙珠子;印度河谷遗址出土了一些具有美索不达米亚雕刻风格的小人像

材料二   公元3世纪到10世纪,数以千计的中国僧侣向西前往印度圣地,于是佛教促进了世界史上第一个以旅行为特点的新型宗教交流框架的形成。僧侣的旅行,帮助巩固佛教在亚洲数国的重要地位,并且刺激产生更多的贸易联系。

玄奘的旅行

(1)根据材料一,判断该学者力图用这些史料得出怎样的结论,并分别说明表格中三则史料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僧侣旅行对亚洲文明发展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1年,为了改变卫生总署(1848-1854)裁撤后,公共卫生管理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现象,英国议会通过了《地方政府事务部法》,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统筹负责涉及卫生健康的各类事务。在经历了不同的公共卫生管理尝试后,英国政府最终让其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呈现出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核心,同时适当接受中央监督的特色路径。此后,在新成立的地方政府事务部引领监督下,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取得了较大成就。19世纪后半期,英国主要传染病致死率、婴儿死亡率均大为下降。自来水供应条件改善,大量排污工程兴建,包含有洗衣设备的公共浴室也开始出现。英国政府累积了丰富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时期的公共卫生管理经验。

——摘编自王广坤《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开展起声势浩大的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了多方面成效。为了减少蚊蝇繁殖,北京市群众广泛动员,仅用十八天就清除了垃圾六万四千六百五十七土方。通过动员群众户户建厕所,河北城乡群众掀起一场“厕所革命”。沈阳某厂改进工作环境,将“病号”占职工人数的比例,由百分之十七降低到了百分之二,工人生产热情高涨。过去困扰老百姓多年的各种烈性传染性疾病几乎绝迹,曾经严重威胁群众生命的疾病也得到了有效防治。爱国卫生运动符合群众切身利益,因此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

——摘编自高中伟、曾菊《新中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中的群众动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地方事务部成立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影响。
(3)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两国在公共卫生管理上的差异,并谈谈你的认识。
4 . 石油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材料一   西方石油公司控制产油国油价制定权,于19592月和19608月两次降低中东和其它地区的原油标价,使产油国遭受很大损失。为了联合起来反对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和剥削,维护石油资源和民族利益,1960914日,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和委内瑞拉5个石油生产国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举行会议,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后来卡塔尔、印度尼西亚、利比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加蓬、厄瓜多尔相继加入,到1986年欧佩克共拥有13个成员国。该组织成立后,多次迫使西方石油公司提高油价和石油税率,增加产油国的股权。1980年已探明该组织成员国的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7%,开采量的45%,出口量的80%。

——摘编自李秀艳《世界通史》第四册

材料二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欧佩克以收回原油标价权、提高油价、减产、禁运和国有化等措施开展斗争,不仅保障了产油国的合理收入,而且以石油为武器打击了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价格飞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1973年底,经济危机首先从英国开始,席卷了美国、加拿大、西欧和日本等国。资本主义各国失业率增高,1975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人口达1950万,由此经济发展明显放慢,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0%以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8.1%;企业破产、股市行情下跌严重,如英国的股市比危机前最高点下跌了72%,超过了三十年代大危机下跌52%的幅度。这次危机表现出的“滞胀”局面,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美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大国纷纷寻求摆脱经济危机的办法。

——摘编自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的历史背景及其在国际经济、政治舞台所发挥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其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摆脱危机的举措。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认为,在自然变化未萌之先加以引导,在自然变化既成之后注意适应,做到天不违人,人亦不违天,即天、人相互协调。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理想,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路。春秋时代有"三事"之说∶"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生活丰厚,器用便利,然后端正德行加以节制,"三事"之说兼重物质生活和精神,是比较全面的观点。从历史看,中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为丰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从世界看,中国文化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虽经常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但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因而成为世界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类型。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材料二   "西方文化自希腊以来,大体上是建筑在商业上的,强调物质的文明。盖商业文明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而为流动的、进取的,遂有强烈之战胜征服欲。于是而尚自由、争独立,求民主,此乃与其战胜征服之要求相呼应。其文化,对自然则为天人对立,对人类,则为敌我对立。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留存后世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差异。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嘉靖、万历以后,中国的人口移动出现了一种新现象。人们脱离农业生产,或者寻找一个地方培植商品性经济作物,或者从事手工业生产,或者流向城镇进行商业活动。清代初期人口移动主要在内地省份之间相互迁徙,两次“湖广填四川”迁移大量人口,改变了因战争、自然灾害、瘟疫四川人口大大减少的状况。中期以后,人地矛盾激化,边疆移民和海外移民成为主要趋势。北方,迁直隶、山东之民到蒙古垦种。东北,迁河北、山东民户前往垦荒。在清代除政府有组织的移民外,自发的人口迁移也很突出,人们为了生存而流向山区、海岛,流向边疆、海外。

——摘编自张少云《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类型述评》

材料二20世纪初,美国从一个曾经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以城市为主的国家。美国八千多座城市的人口数从1862年的620万人增加到1920年的5430万人,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当时美国总人口数的一半。尽管城市人口增长的部分原因应归结于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新移民的到来。他们有的来自美国的农村,有的来自国外,有的来自其他美国小城镇。这种人口流动是客观推动和主观拉动合力而成的。

——摘编自丘达柯夫《美国城市社会的演变》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20世纪初城市人口增加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建国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材料一 1954年,政务院发出《关于改进中等专业教育的规定》并批准《中等专业学校章程》,对于中等专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材建设等工作做了详细的规定:按计划”的要求,中等专业学校实行理论与实践相一致的原则建立教育制度,培养新型的人才。同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成立,由他们承担起有计划的出版苏联中等专业学校理、工、农和部分社会科学教学的中译本,并选择出版我国自编教材的任务。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对象为初级中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年龄在15-25周岁的中国公民,均可以报考。工业干部、产业工人和少数民族的入学年龄可以放宽至30周岁。对于烈军属子女、产业工人、革命干部、青年农民、工农子女、少数民族,其投考成绩与其他学生同等者,应优先录取。

——摘自许丽丽《建国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材料二 1980年《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中规定,将部分普通高中改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学、农业中学。报告下达以后,各省市自治区先后成立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小组,着重发展职业中学和农业中学。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提出:建健全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时期我国还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港澳台地区开展了广泛的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通过信息交换、人员往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摘自许丽丽《建国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建国初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发展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