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过去二百年间,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城市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00 年至 1841 年间,曼彻斯特人口从 8000 人上升到 235000 人。从 1780 年 开始的四十年中,曼彻斯特棉纺织工业占英国的 1/4,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各国的公债和证券在这里进行交易。

1842—1844 年,恩格斯居住在曼彻斯特,看到了英国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变化及带来 的工业飞速发展。他认为“曼彻斯特是现代工业城市的典型”,并进行了深入调研。他发现 资产阶级聚居在远离工业区和工人居住区的环境良好的城市外围,而每家雇工在 500 或 1000 人的大工厂周围,工人阶级极其简陋的住宅成排或成堆地聚在一起。恩格斯曾这样描写曼彻 斯特的工人居住区,“只要哪里还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空气由于成打的工厂烟囱冒着黑烟”而污浊沉闷,而且“一堆堆的垃圾、废弃物和令人作呕的脏东西不断地发散出臭味”,“街道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大部分没有铺砌,也没有污水沟”。尽管 当地工人的工资较高,他们的平均寿命却要低于其他城市和乡村地区。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工业城市规划演进研究(1848—1940)》

材料二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是资本主义在城市和农村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近代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与西方模式相去甚远。

(1)1840 年一位市民认为,“曼彻斯特财富和商业统治地位的获得是以脏乱和疾病为 代价的”。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理解。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及成因。
2022-02-13更新 | 344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2 . 中华民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

材料一   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边疆各族大规模内迁,与诸夏(即中原地区分享周室礼仪 与荣誉之诸国,春秋时开始称“华夏”)杂处。春秋时期,秦、楚因杂用夷狄之礼被中原诸 国视为夷狄,齐桓公所举“攘夷”旗帜,攘的重要对象之一就是楚国。

战国时期,内迁至中原的各族已经与诸夏融合,而海岱江淮间的东夷、淮夷与吴越也先 后与华夏融为一体。秦、楚不仅与其他诸夏并列,且因势大境广而有统一诸夏之势。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汉祚久长,疆域广阔,汉人与边疆各民族杂处日益发展, 人民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学习,通婚合好。边疆各族开始称内地人为“秦人”,至汉中叶, 渐改称为“汉人”,而汉人也以当朝国名自称汉人。这一改变,既反映了汉民族的新特征, 也反映了边疆各民族对汉人的新认识,已具有民族称谓的性质。

——摘编自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   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

时段传播情况
A 清末新政 期间近代较早提出中国各民族一体融合的“大民族”观点的是梁启超,1903
年他提出,“合汉、合满,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提全球 三分有一之人类,以高掌远跖于五大陆之上”。后来他用“中华民族” 或“中国民族”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B
民国初期
1912 年 3 月,革命党领袖人物黄兴等发起成立了中华民族大同会(初
名“中华民国民族大同会”),满族人恒钧等少数民族人士也参加了此 会。该会发起电文写道:“民国初建,五族涣散,联络感情,化除畛
域,共谋统一,同护国权,当务之急,无逾于此。”
C 抗日战争 前期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有关中华民族的著作大量出版,如郭维屏《中
华民族发展史》(1936 年)、张元济《中华民族的人格》(1937 年)等。 这些著作都梳理了中华民族悠久而光辉的历史,认为无论汉、蒙,或其 他各族之光荣事迹都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荣耀,以传播全民族整体化的中 华民族意识。

——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春秋至秦汉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
(2)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时期,说明其传播中华民族观念的目的。
3 . 关于中国古代边疆治理阅读材料

材料1   汉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治理,在秦王朝治理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在中央,形成了一套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官职和机构;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属国”,实行军事性管制,并派驻属国都尉为属国最高军政长官。汉王朝统治势力能达到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要征收少量租赋,统治势力不能及的僻远少数民族地域,则听其贡献土特产,以象征归附。

——摘编自龚荫《汉王朝对边疆民族治理述略》

材料2   清代维正年间,由于国家实力大增,国家“一统大下”的砍望增强,中央政府就把实施大规模改土归流提上了议事日程。在改土归流大潮中,一些上司识时务而自请改土归流,清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迁徙、给房、给田的处置:部分土司因利益受损引起不满,走上与中央政府对抗的道路,导致清政府不得不以战争的形式完成改土归流。

——摘编自李良品等《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域下改土归流的历程、原因及作用》


(1)依据材料1概括汉朝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2)依据材料2概括清朝实行“改土归流”的措施,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2022-02-10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历史地图


(1)观察以上四幅地图,提取地图信息,指出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结合四幅地图和所学,分析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
2022-01-24更新 | 167次组卷 | 3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北京专用)03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史料辨伪   

史料辨伪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工作,史书辨伪是史料辨伪的重要内容之一。

案例史书辨伪情况
案例一如果一部书被认为是先秦古籍,但不见于《汉书·艺文志》(注:由班固撰写,是最早的系统性书目),此书可能是伪书。隋唐之书不见于《崇文总目》,元明之书不见于《四库全书》,也有可能是伪书
案例二如神农《本草》、黄帝《素问》、夏禹《山海经》,书的作者是传说中的人物,且那个时代还没有文字,不可能留下文字记录,故是伪书;如果某书在体裁、风格、词汇等方面与那个时代不符,此书大体是伪书
案例三如《商君书》记长平之役,非商君所能见,可知非商君所作;《尚书·禹贡》的贡物中出现了缪铁,故知非石器时代的作品;《月令》有秦代太尉官名,故知非周公所作;《列子》中有佛学思想,不可能是佛学思想传入中国以前的作品,故知是汉代以后的作品
案例四如《周礼》一书中的一些制度,如封国、官制、土地、赋税等跟先秦其他可靠的古书记载不合,故知《周礼》一书是后人伪作,绝非西周的真实情况
案例五如《孙子兵法》一书,旧题孙武作,后有人怀疑,或谓作者为孙膑。1973年银雀山汉墓中同时出土的竹书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可以结束这一长期争论

——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1)依据上述案例,概括史料辨伪的主要方法。
(2)结合所学,你认为历史研究中应该如何选择史料?
2022-01-21更新 | 198次组卷 | 3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考前必刷卷(北京专用)02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议会改革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英国西北地区出现了曼彻斯特、伯明翰等新兴大工业城市。然而根据选举法,新兴城市没有议员名额,东南部各郡日渐衰落的农村地区和旧市镇却仍有选派议员的权利。国内要求改革议会的呼声渐起。温和派认为现在国家只保护土地贵族的权益,应该扩大议会选举权,并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以发展工商业。激进派提出了实行普选、秘密投票、排除禄虫、年度选举等要求。1815年以后,英国工人运动开始与民主运动结合起来,要求本阶级代表进入议会,为工人阶级争得政治权利。对此,执政的托利党人惠灵顿公爵表示,英国的议会制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制度,罗伯特·皮尔则认为扩大选举权和重新分配选区,将会毁坏现有宪法的平衡。辉格党领袖格雷认为明智的让步能够保卫财产,墨尔本甚至向女王表明:我不是很支持它,但我认为它不可避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王铭《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始末述论》等

材料二   18326月,在全国群情激愤背景下,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案:降低选举资格,城市居民凡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房户主和年租在10镑以上的房客都有选举权;农村中的选举资格为年收入在10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和年收入在50镑以上的租地农业家。同时取消56个人口不到2000人的“衰败选区”,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的代表名额。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针对英国议会改革有哪几种观点。
(2)你怎么看待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阐释。
7 . 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

材料一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议会各级议员的选举都实行直接选举。1937年第一次普选时选民参选率就达到了70%。

1942年选举后陕甘宁边区11个县的乡参议员党派统计

县别
党派
延川、安塞、清涧、吴堡、曲子、华池、新宁、新正、赤水、淳耀、同宜耀等11个县
共产党员2456占参议员总数的30.34%
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等5640占参议员总数的69.66%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时起,就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人民政权的组织形式问题。党在农村根据地先后采取了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参议会制度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组织形式。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省、县、区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政府”,各级代表的选举必须实行“真正普遍平等的选举制”。这篇著作第一次明确提出“人民代表大会”的概念。1946年,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确定人民代表会议为人民的权力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由于解放战争尚未结束,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尚未完成等原因,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具备。党中央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的过渡性办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一   下图为版画《和平之车》:一辆并非由胜利者而是由和平女神驾驶的马车,滚滚驶过被摧毁的军事装备。这一画面形象地表达了17世纪欧洲某著名和约的理念,即“和平是万物之中最好的东西”。和平之车经过数根立柱,立柱上刻有铭文“理性状态”,即国家利益至上主义。四匹马的胸前各挂着一枚本国的纹章(法国百合、瑞典狮子、帝国之鹰以及西班牙的纹章),象征着新的欧洲国际体系。


材料二   19世纪末,晚清知识分子对国际法的评判出现了一个高潮,维新派对公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在他们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步确立了独立地位,彼此之间进行战争和友好交往,必然存在某种规则来约束各国的行为。《春秋》就是各诸侯国家之间的国际公法,而“今之列国环峙……明明一春秋之局。”梁启超说,格劳秀斯“以布衣而著万国公法,天下遵之,今孔子作春秋乃万世公法。”康有为称:“《春秋》者……万国之法也。尝以泰西公法考之,同者十八九焉。”在维新派的大力倡导下,不仅各种公法译著广为行销,一些府、县学考试中也出现了“万国公法义比春秋试广证其例”“问各国不以公法待中国其故安在”等题目,还成立了一个国际法研究团体——公法学会,“专讲公法之学,凡自中外通商以来所立约章以及因应诸务……皆须细意讲求……庶为将来自强之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该和约的名称,并简述其签订的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维新派的万国公法观进行评析。
9 . 地方行政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一   隋朝大臣杨尚希上表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已众,资费日多;吏卒增倍,租调岁减;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良。”隋文帝遂罢天下诸郡,以州统县。平陈以后,即将此制推行于全国。

材料二   《唐六典》中规定,京兆、河南、太原牧及都督、刺史要“宣布德化”,纠绳“不孝悌,悖礼乱常,不率法令者”,“京畿及天下诸县令之职,皆掌导扬风化……审察冤屈,躬亲狱讼。”《宋史·职官志》载:府、州、军、监诸职,“宣布条教,导民以善而纠其奸慝”,“凡法令条制,悉意奉行,以率所属”,并按时“举行祀典”。

材料三   唐宋时期,地方官在南方地区办学校、兴礼乐,使这些地方“教化大行,俗若邹鲁”。社会教化由北方政治文化中心向南方地区推进的趋势开始尤为凸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隋文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并对这一变化进行简要评价。
(2)阅读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地方治理的共同点;结合材料三和所学,分析这一时期社会教化“向南方地区推进”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祖宗之法”在宋代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宋朝历代君臣对此都极为尊崇。

材料一   两汉、李唐时期,都有“祖宗之制”之类的说法;赵宋则有“祖宗之法”一说。宋代祖宗之法形成于太祖、太宗时期。当时很多人认为赵宋王朝很可能是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代”,新政权转眼间就会随风飘散。同时,辽朝也对中原虎视眈眈。由此,后来被宋太宗总结为“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祖宗之分”便应运而生,它强调保持对于意外事变的戒惕心态,强调防范纤悉,同时保证政治的稳定。

——摘编自邓小南《祖宗之法》


(1)阅读材料一,从中央和地方角度说明“祖宗之法”在制度方面的具体体现。

材料二   对于赵宋的“祖宗之法”应该做出更为理性的分析。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政治情势下,才能把握其合理内核及演变趋势,充分认识其对于宋代政治所具有的的实际意义。

——邓小南《祖宗之法》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宋代“祖宗之法”的认识。
2021-12-26更新 | 130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