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个世界”

材料   “三个世界”是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对世界格局进行划分的思想。“三个世界”分别指: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是第二世界。根据这一思想,中国的外交一是要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联合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压迫;二是在与第一世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展开斗争时,注意联合威胁较小的一方,集中力量反对更加危险的另一方。

在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思想的基础上,1974410日,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中,第一次向全世界阐述了中国这一外交思想:“从国际关系的变化看,现在的世界实际上存在着互相联系又互相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个世界。”“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邓小平的发言表明了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的外交主旨,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响应。

——据《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三个世界”划分思想。(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 . 丝绸之路。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

材料一 “凿空”一词,《辞源》《辞海》等辞书均作“开通道路 解,其所据有三∶一是《史记集解》,“苏林曰∶凿,开;空,通之也,骞开通西域道。”二是颜师古注《汉书·张骞传》,“空,孔也。犹言始凿其孔穴也。”三是司马贞《史记索引》,“谓西域险厄,本无道路,今凿空而通也。”

——摘编自星汉《“凿空“别解》

材料二   公元前994年,周穆王成为打通中原与西域道路的第一人。《穆天子传》一至四卷记述了周穆王从宗周出发,北征犬戎,继而出雁门,入河套,祭河伯,登昆仑,会见西王母,狩猎大旷原,然后返回宗周的经历。由此可见,早在西周时期,远至今新疆天山一带,已为周朝势力和影响所及。因此,长期认为中西交通由张骞“凿空”的说法(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也应该得到纠正。

——摘编自王天海《周穆王凿空西域三千年祭》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关于“张骞凿空西域”的不同观点。你支持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材料三

典籍

相关记载

《汉书·西域传》“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葡萄、苜蓿归种。”
《续汉书·五行志》“(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成皆竞为之。”
《魏书·西域传》大月氏“其国人商贩京师(平城),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琉璃制造工艺始于埃及。)
《新修本草》唐王朝首次增录自西域及印度的药材,如密陀僧、郁金、安息香、龙脑香、胡椒等。
《医典》(阿拉伯“医学之父”阿维森纳,成书11世纪初)阿维森纳明确指出有17味草药从中国进口,其中包括细辛、姜黄、桂枝、肉桂(原文称之为“中国树”)、中国药用大黄等。
《马可·波罗游记》京兆府(西安)这座城市工商业繁荣,盛产丝,能纺织各种全锦丝绢……在城市西边,有许多偶像教徒(佛教徒),还有一些信奉聂思脱里派基督教的突厥人和萨拉森人(阿拉伯人)。
《元史·世祖纪三》“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职官称谓),汉人充总管,回回充同知,永为定制”。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任选3个视角,论述丝绸之路的作用。(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6-02更新 | 90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人口迁移与文化融合。

近代以来国际移民的历史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时期,见下表∶

时期

基本情况

1500-1800年这时期国际移民人数最多的是非洲黑奴,国际移民的明显后果是欧洲人在非洲、亚洲尤其是美洲占据了许多地方。
1800-1914年据某社会学家统计,1846-1924年间,欧洲移民85%前往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其中英国是向外移民最多的国家。19世纪中叶黑人奴隶制取消后,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和印度的契约劳工制。高二历史试卷第8页(共10页)时期基本情况
1914-196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欧洲向外移民的高潮。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在全球蔓延,各个大国对外来移民的排挤和歧视减少了国际移民的数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正常的经济移民基本停止,但政治性移民则空前增加。例如,二战后,因战争期间被德、意、日强行迁移的苦役劳工返回祖国,参战士兵和平民被遣返回国;殖民体系瓦解后,许多西方殖民者被迫回国等等。
1960-2004年人口的跨境移动是全球范围内的人口迁移,全球移民的供应地从欧洲转移到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欧洲的向外移民在世界移民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小,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在向外移民中的份额显著增加。从70年代开始.劳工合同迁移的规模逐渐扩大,大批劳工移民到海湾国家,很多移民从亚洲、南美洲迁移到美国和加拿大。到了80年代,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也开始大量吸收外来劳工移民。

——摘编自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以来国际移民的特点。
2022-06-02更新 | 10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东西方史学。

材料一 希罗多德所处的希腊时代,只有《荷马史诗》、希西阿德的史诗《田功农时》等几部著作可供参考,希罗多德写历史的原则是∶“至于我个人,则在这全部历史中,我的规则是我不管人们告诉我什么,都把它记录下来。”他在《历史》中表明∶“在这里发表出来的,乃是哈利卡尔那索斯人希罗多德的研究成果,他之所以要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特别是为了把他们发生纷争的原因给记载下来。”他运用大量地理学知识描绘希腊、波斯等地特征,并且以理性眼光探究希波战争,试图找出这场战争的产生和结束的原因。

材料二 在浩如烟渺的书面材料中,司马迁所采用的是运用“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原则,对文献进行考而后信,信而后用。在对人物的评判上,对忠臣良将,司马迁的态度是赞扬肯定的,在写“将相和”时,他描写蔺相如的机智宽容,使读者对蔺相如产生敬仰之情,进而达到劝善的目的。对酷吏乱臣,司马迁详细写下他们的残酷苛刻,对他们的贬斥倾向自然流霉。司马迁创立以写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写屈原,司马迁倾尽全力,因自己的悲剧命运而与屈原产生共鸣,人们往往能在屈原身上看到司马迁的不平之气。

——摘编自雷晓斌《司马迁的《史记》和希罗多德的《历史》的比较研究》

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比较该作者认为希罗多德《历史》和司马迁《史记》写作的不同之处。
2022-06-02更新 | 37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阿拉伯的“文艺复兴”。

材料一


                                     阿拉伯商人活动示意图

材料二   早在中世纪,阿拉伯的文化和科学就放射出耀眼的光芒,被称为阿拉伯的文艺复兴。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的接触和交流。哈里发马蒙统治时期,他在巴格达成立一个学府,专门翻译希腊文、叙利亚文、波斯文和梵文的哲学、文学和其他科学著作。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不仅进行了翻译,而且还进行了译注。希腊人的数学、物理学文本等也被翻译成阿拉伯语,他们还翻译了许多波斯和印度的书籍。东方文化对于阿拉伯人的影响非常大.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度的数字、十进位法,都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至世界的。

—-摘编自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阿拉伯“文艺复兴”的认识。
2022-06-02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文明交流与互鉴。

材料一 传教士柏应理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了《中国哲学家孔子》的拉丁文本,书中导言主要介绍了中国的儒家、道教、佛教以及宋明理学所重视的《易经》,正文部分包括孔子传记(材料取自中国文献)、《大学》《中庸》《论语》的译文(皆附译注疏)。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在欧洲思想界引起轰动和反响,各种译本纷纷问世,各家杂志纷纷撰写文章加以介绍。法国很多思想家都阅读过此书,如培尔、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伏尔泰曾在一封信中称∶“孔子为天地之灵气所钟,他分别真理与迷信,再站在真理一边;他不媚帝王,不好淫色,实为天下唯一的师表。”

—-摘编自武斌《文明的力量》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析《中国哲学家孔子》的影响。

材料二

严复部分著作及译著

时间著作及译著内容
1895年《论世变之亟》“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1895年《原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乃强国之本
1897-1898年《天演论》(原著赫胥黎)“天演”“物竞”“天择”“自强保种”
1901年《原富》(即《国富论》)则守自由商政之效也
1903年《群己权界论》(即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论自由》)”“须知言论自由,只是平实的说实活求真理……不可废也”
“以政令简省,为政界之自由”
1904-1909年《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国群自由”相对“个人自由”而言是目前中国急需的

——改编自刘晓萍《严复的自由思想及启蒙意义研究》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严复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特点产生的原因。
2022-06-02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大兴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东西方文明的交往很早就已发生。通过商人、使节、游历者、文人学者的来往,各地文明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传播与交往,但和平交往并非人类相处的唯一方式,在古代,战争和征服在带来灾难和痛苦的同时,也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摘编自华师大版《世界历史》(上)


(1)根据材料概括文明交流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各举一例。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

——【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哥伦布大交换”的作用。

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国际博览会,它重要的展品包括:印刷机、蒸汽机、火车头、收割机、桁架桥、固特异公司的硫化橡胶、纺织机、缝纫机等。机器展区是博览会最吸引人的部分,博览会的《官方图录》对这部分给与了最为详尽的介绍和阐述,《官方图录》称之为“速度和力量的令人震撼的抒情”。

——摘编自王浩强《1851年伦敦万国博览会》


(3)依据材料概括1851年万国博览会展品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英向苏联让步,在否决权问题上通过了“雅尔塔公式”,即安理会理事国关于程序问题的决议只需简单多数票通过即可;关于实质性问题的决议,理事会的多数票中必须包括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同意票方为有效。当常任理事国是争端当事国时,如果决议是采取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或是安理会为审议争端而进行调查时,不得行使否决权;如作出决定,考虑采取出兵、断交等手段时,可以行使否决权。这就是所谓的“大国一致原则”。会议决定,凡在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的国家或1945年3月1日前向法西斯宣战的国家均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美英苏三国通过的“雅尔塔公式”。
2022-06-0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A卷)
8 . 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

材料一   

材料二   生活在北美大陆上的居民都是在不同的时期来自世界不同的地方。即使被认为美国真正的主人印第安人,经过考古发现,也是亚洲的蒙古人种移民而来。故美国被公认为一座民族“大熔炉(meltingpot)”,全世界不同的民族和种族在这里被“冶炼”成美利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不可否认,他们初来乍到时,其文化习俗、语言结构、文学模式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受旧世界的影响。即使随着社会发展,最后被融合为一个美利坚民族整体,但共性中依然凸现各个民族的文化个性。如非洲的黑人文化、亚洲的黄种人文化、拉丁美洲的西班牙后裔文化和印第安文化等,都是在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利坚文化中对自身民族传统文化保留得相对完美的亚文化群体。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

(1)阅读材料一,在图上画出近代世界人口迁徙的主要方向,并结合史实加以解释。
(2)依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文化的特征并加以说明;结合所学,谈谈其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2-05-31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史学传统与中国文化

材料一 人们称赞《史记》所述“不虚美,不隐恶,其文直,其事核,故谓之实录”。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撰写《史通》一书,专设《直书》一篇,盛赞史学史上那些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学家。但这并非史学家的最终目的。司马迁作纪传体通史《史记》,为的是“述往事,思来者”,司马光作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目的在于希望统治者能够“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当历代鼎革之际,继起的皇朝都十分重视修纂前朝历史,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不例外,以此作为朝政大事。元朝至正三年(1343),即诏令纂修宋、辽、金三史。清朝入关第二年,顺治二年(1645),即下诏修明史。他们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作为学习的榜样,自称是炎黄以来“治统”和孔子以来“道统”的继承者。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材料二 中国文化与外民族文化系统的交流中,也传递出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公元8世纪前后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大规模移植与受容,将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上连成一气,形成一个在地理上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在文化上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文化圈。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东亚文化圈内,而且对包括欧洲在内的其他世界的文化也影响甚巨。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出现了一批介绍外国史地的著作,如《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随着对外部世界了解逐渐增多,外交史和各国史地也成为史学研究重点之一。一方面,清官方也开始关注外交史,《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以后又有《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等几部书,就是官方主持修撰的大型中外交涉历史的资料汇编。另一方面,一批出使国外的大臣在以日记形式详细记载外交事务的同时,还对所出使国的地理风貌、人文历史进行考察,留下了丰富记载,如王韬的《法国志略》《普法战事》,薛福成的《续瀛环志略》等。

——摘编自刘俐娜《晚清的史学发展与变革》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优良传统。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8世纪前后中国文化是如何惠及东亚文化圈的?
(3)依据材料三,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史学研究的新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2-05-31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英国和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代议制国家。试结合表格中的内容简要加以比较。有人认为美国的政治体制比英国更优越,你认为呢?说明理由。
英国美国
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
国家元首
产生
国王;世袭;统而不治总统;选民间接选举产生;行使行政权,军队总司令。
政府首脑
责权
首相;下院多数党领袖担任,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总统;与国会相互制约,无须对国会负责。
议会
作用
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拥有立法、财政、行政监督等权。行使立法权、财政权。

2022-05-22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