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1602年,传教士利玛窦携带地理学家奥特里乌斯绘制的欧洲地图来华,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等人提供了长江、黄河、长城等详细的明朝地理资料,并与利玛窦协作绘成现存最早的中文彩绘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以木版刻印出版。此图按万历皇帝授意,以中国版图为中心,展现了世界整体的轮廓。依据经纬度绘制椭圆横版地图,全图标注世界1114个地名,绘有五大洲(当时澳洲还未被发现)、四大洋,附注各国地理志异,绘有风俗禽兽,四方各置“九重天图”“天地仪图”“日月食图”等。1608年,万历皇帝下令临摹12份传世,原本随葬明定陵。至晚明,该图已被官员、士人当做奇巧之物。清代士大夫质疑大西洋“荒渺莫考”,认为“夫人顶天立地……此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无人着意于此图的技法和价值。鸦片战争失败后,道光皇帝派姚莹询问中英、中俄之间的距离、方位时,《坤舆万国全图》就藏在深宫之中。2014年,地理学家郝晓光绘制的竖版世界地图公开出版发行,克服了传统横版地图不适合表达南北半球地理关系的缺陷,用多元和多角度的方式,全面客观展现世界的地理关系。同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欧期间,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赠送的礼物,正是奥特里乌斯绘制的地图。此时,欧美也开始采用郝晓光竖版地图,并纷纷效仿绘制。从利玛窦到郝晓光,“西方—东方”“东方—西方”的轮回走了400多年。

——摘编自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坤舆万国全图》对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今两版中文世界地图的现实价值。
2024-03-21更新 | 377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北京卷01)(15+5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先秦时期,家国同构。自秦汉而下,宗法活动以社会上层贵族为中心展开,魏晋门阀士族是其代表。至隋唐,贵族型家庭制度逐渐瓦解。北宋时,“近世名门鲜克永世”“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一些士大夫成为新宗族组织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带头呼吁,以尊祖睦宗为要旨,团结宗亲。其他社会阶层后来也开始效仿,慢慢地发展起了一种新的宗族形态——“平民型宗族”。

——摘编自包伟民《陆游的乡村世界》

材料二   10~16世纪间,中世纪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对地位和血统的执着是当时的标志之一,法定地位是中世纪欧洲人的身份标志,贵族观念是这一状况最明显的表现。但是,欧洲社会不断涌现出掌握新财富乃至实力的新贵,他们无法在既有的等级体制中找到容身之处,便向传统发起挑战。他们很快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社会形态、行会、传说和团体,使商人的社会身份拥有了新的定义。商人阶级的兴起几乎完全是城镇发展的结果,商人的出现与这一中世纪欧洲文明中最具活力的元素密不可分。任何地区的领主都寻求城市的支持,以便对抗国王;而国王则争取市民的支持,借助他们的财力以打压势力过大的属臣,并因此向城镇授予特许状和特权。

——摘编自[英]J.M.罗伯茨《企鹅全球史·文明的分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简析宋代出现“平民型宗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社会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内容说明这些变化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分别指出宋代“平民型宗族”和西欧中世纪后期新贵身上体现出的时代特征。
2024-03-15更新 | 375次组卷 | 9卷引用:历史(北京卷03)(15+5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年来,欧洲的文化遗产面临着许多挑战。表现在,文化遗产的过度开发和商业化,可能导致其价值的损失。有些景区为了吸引游客,过度商业化,使得原本静谧的文化遗产变得喧宾夺主,丧失了其本来的意义和美感。此外,欧洲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风险。一些古老的建筑物和文化遗址正在腐朽和消失,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人为破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涂鸦和偷窃,使得文化遗产遭受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还有就是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不足,使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明显不够。

——摘编自王瑞珠《国外历史环境的保护和规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近代以来欧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遭遇的两大核心问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保护文化遗产”提出相应对策。
2024-02-22更新 | 100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北京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4 . 度量衡

材料一   商鞅方升因其详实的铭文、精密的制作和明确记录的容积而被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国家级标准器。商鞅方升铭文如下:①“(孝公)十八年,齐连(率)卿大夫众来聘(商议大事),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秦国官职)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1升等于16.2立方寸)。”②“重泉”(方升首次颁发地点,今陕西蒲城)③“廿六年 (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④“临”(重新颁发的新征服地区)(备注:①②处字体一致,文体较细;③④处字体一致,文体较肥。)

材料二   清末度量衡器,名目繁多,漫无准则。1902 年,中日修订商约谈判正式开始,日方认为“由于中国的度量权衡制度暂未统一,给工商业带来相当巨大的影响,应当尽快统一”,提出中国货币度量衡改革条款。到1908年,清政府拟定出《划一度量衡图说总表及推行章程》,主要方针“恪遵祖制,兼采西法”。在这期间,关于度量衡统一标准争论不止。清政府内部坚持采用旧制的主张:“《大清会典》原定有度量衡标准”“况中国五千年来之习俗,百姓之日用而不知,何必更张,反滋纷扰”“骤改实属不易,稍不得法,转启吏胥烦扰”“量衡之数皆起于度,中国度数出于律尺,西法则用子午周之略数,原本不同为用”。公制支持者中“速进派”的主张:“盖因法国迈当法制(公制) 最准,各国称便,易于交涉。今中国改订之始,似以仿定迈当法制最为适用”“学问上 (科学界) 之便利”“事业 (工业界) 上之便利”“基础上(基本单位)之精善”“新尺初兴,俗人固疑其不变,迨越三月或四月,则又成习惯矣”。(备注:1.“速进派”主要由三类人士构成:清政府驻外使领、 留法学生、在华从事科技教育的外籍人士。2.公制,法国创立的全球性度量衡标准,以地球子午线的长度作为标准物,十进制,换算方便,国际计量单位制源于此。)英制支持者的主张:英国度量衡协会秘书长麦尔斯提出“为推广商务起见,欲请中国改定与英国有同等比例之度量衡”;“天下各国商务往来,几尽用此种度量衡(英制)”;中国海关多沿用英制,所以改用公制“更张太甚”,成本巨大。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任选3个视角,说明商鞅方升对历史研究的价值。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释清末关于度量衡统一标准的争论。
2024-02-01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3-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北京专用)
5 . 中国共产党的探索

材料一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斗争的伟大实践,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抉择、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成长具有关键意义。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 勇于胜利。

——摘自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1953—1957年间建成或基本建成的主要工业城市一览表

重型工业城市煤矿城市石油工业城市
冶金 工业城市(钢铁工业、有色金属等)电力工业城市化学工业城市机械 (含电子)工业城市
大同、阜新、抚顺、辽源、本溪、通化、鹤岗、鸡西、双鸭山、平顶山、焦作、铜川、淮南抚顺、玉门承德、鞍山、包头、武汉、本溪、吉林、富拉尔基、抚顺、哈尔滨、株洲、个旧、白银石家庄、郑州、太原、阜新
吉林、太原、兰州沈阳、长春、哈尔滨、富拉尔基、洛阳、武汉、株洲、湘潭、兰州、西安、成都

轻型工业城市

食品工业城市
纺织工业城市
森林工业城市
造纸工业城市
其他类型轻工业城市
哈尔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北京、石家庄、邯郸、郑州、西安、咸阳伊春木斯石家庄(医药工业)
综合性工业城市北京、上海、天津、武汉、重庆、太原

东中西部城市比重表

地区

1949年

1952年

1957年

城市个数

占城市总个数的百分比 (%)

城市个数

占城市总个数的百分比 (%)

城市个数

占城市总个数的百分比 (%)

东部

69

50.4

68

42.5

73

41.5

中部

54

40.0

62

38.9

73

41.5

西部

13

9.6

30

18.6

30

17.0

全国

136

100

160

100

176

100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井冈山精神“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如何体现的。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原因。
2024-02-01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北京专用)
6 . 中共一大召开日期考证

材料一: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使学者们开始重新研究中共党史的一些重大问题。1978年,学者邵维正在参与编写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的过程中,发现中共一大在召开日期、出席人数等方面,竟然存在25种不同的说法。在海外的中共党史论著中对此也早有议论,有的反动分子还以此攻击中国共产党。邵维正在日记里写道:“理论战线上的同志,特别是党史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弄清党的历史事实,把真相告诉人民大众,回应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击。”

材料二:邵维正对日期的考证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代表行踪入手证明一大不是7月1日召开的。通过查阅日记原件、当时报刊杂志等大量史料,并多次探访在世的北京代表刘仁静,一大代表的行踪大体得到确认:1921年7月1日在上海的一大代表只有5人,不足半数;所有代表到齐的时间为7月20日之后。

第二个阶段:综合分析,初步锁定一大召开的日期。他获得了一份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移交过来的档案,该档案原件存于共产国际,据文件内容可以确定三点:开会时间接近“23日”或“24日”;在上海的会期为8天;由于“侦探闯会”,后来会址转移。

第三个阶段:连环印证,最终确定一大召开的日期。一大曾因受到法国巡捕的侵扰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邵维正从1921年8月2日的《上海生活报》上找到了相关报道,据此,他断定法国巡捕侵扰的时间是7月30日,这与共产国际所保存的档案文件记载的时间不谋而合。此外,一些代表曾回忆,巡捕走的第二天凌晨,与会代表陈公博所住的大东旅馆发生了一起谋杀案。邵维正也找到了1921年《申报》的相关报道,显示谋杀案时间为7月31日,进一步证明了法国巡捕侵扰的时间是7月30日。以上虽然是几个间接证据,但这些证据足以判断一大在上海最后的会期为7月30日。再向前推移8天,一大开幕是7月23日。

至此,一大召开日期的考证完满结束。

——以上摘编自李步前《邵维正对中共一大的历史考证》

(1)根据材料一,概述邵维正考证中共一大召开日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邵维正考证过程使用的史料类型及辨析考证的方法。
2024-01-27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北京专用)
7 . 体育观念

材料一   1932年政府声明,中国派出代表团参加奥运会的宗旨包括

1)打破日本利用奥运会将傀儡政权合法化的阴谋。

2)有一个中国人参赛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30年代“体育救国”的口号响彻全国。

材料二   1954年周恩来在一次国务院会议上说:“运动不只是为了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是为了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政治任务。”50年代,清华大学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

材料三   1980年,中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打造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新口号。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五连冠”。“学习女排、振兴中华”,全社会掀起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

2001年新华社在社论中高呼:“申办奥运会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综合国力、经济潜力、科技实力、文化魅力的竞争,是一场国家形象和民族地位的竞争。”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评析近代以来体育观念的历史变迁。
2024-01-20更新 | 128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北京专用)
8 . 人口与历史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时期人口数量

时期年份口数出处
东汉157年(桓帝永寿三年)5600《晋书·地理志》
西晋280年(武帝太康元年)1600《晋书·地理志》
581年(文帝开皇元年)2900《隋书·李德林传》等
609年(炀帝大业五年)4600《隋书·地理志》
705年(中宗神龙元年)3700《通典·食货》
755年(玄宗天宝十四年)5300《通典·食货》
760年(肃宗乾元三年)1700《通典·食货》
820年(宪宗元和十五年)1600《旧唐书·穆宗纪》

材料二   (东汉末年)“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注:奴婢、徒附为依附人口,不为国家所掌握)。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指出东汉末至西晋初人口变化的原因;并据此辨析表格中的人口数据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2)运用表格数据,绘制隋唐时期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要求:完整利用表格中数据;在已有网格线上制图;完善坐标信息,选择恰当的时间和数据刻度以清晰绘制线条。

隋唐时期人口数量变化折线图


(3)结合折线图和所学知识,阐释8世纪中央政权直接控制人口数量的变化。
2024-01-20更新 | 100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北京专用)
9 . 研究性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一   


材料二

资料作者信息
①《世界和平纲领》(1918年提出)伍德罗·威尔逊,一战期间任美国总统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231931年出版)温斯顿·丘吉尔,一战期间曾任英国海军大臣、军需大臣等职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史(19141918年)》(1975年出版)苏联科学院和苏联历史研究所编著,主编为苏联历史学家罗斯图诺夫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史》(1979年出版)萨那、孙成木等,萨那和孙成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⑤《大战:19141918年的世界》(2020年出版)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政治学教授


(1)阅读材料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为主题,从图示中提炼研究角度。
(2)阅读材料二、说明表中资料对于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作用。研究过程中,还可以补充哪些方面的资料?
2024-01-20更新 | 162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北京专用)
10 . 华工与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

19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随着美国兼并德克萨斯,与英国解决俄勒冈的边界争执,以及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后向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大量移民,一些国会议员开始思考如何使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成为美国联邦永久不可分裂的一部分。建设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主张就在40年代被提了出来。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通过了第一个建设太平洋铁路的法案。西段工程于1863年破土动工,它所经过的加利福尼亚州塞拉岭和内华达州一带,高山峻岭绵亘,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施工条件异常艰险。不少白人工人应聘后不久经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纷纷离去。管理层在加利福尼亚州雇用了首批来自中国南方的50名华工。此后,越来越多的华工加入到筑路大军中。根据美国学者柯立芝所著《中国移民》一书的统计,太平洋中央铁路在建设高潮时,中国劳工占到90%,约9000人。这条铁路最艰险的路段,是由以中国人为主的工人修建的。1869年,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建成,美国大陆在经济上真正连成一片,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狂飙时期。它预示着美国行将成为面向两大洋的经济大国,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中国移民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利福尼亚等美国西部地区的崛起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黄安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的背景。
(2)以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为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简述赴美华工的历史贡献。
2024-01-20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北京专用)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