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丛报》即刊载了五口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1850年,传教士郭实猎向英国皇家学会呈递关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资源的报告。《天津条约》以后,西方传教士和领事官员便发文介绍了北京、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史地资料。1875年,罗约翰撰文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大史事按编年进行勾勒。除此以外,来华西人还着眼于中国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科技,在内容建构上,逐渐呈现出综合的书写倾向。随着中外时局的变动,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改变了“中华文明西源说”,把中国视为了一个独立的文明单位。

——摘编自崔华杰《从历史理解中国:近代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及其路径演进》

材料二   道咸以来,海禁大开,部分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梳理成系统,撰《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介绍西方政治、地理、科技,徐图寻求“制夷”之法。同光年间,“史学经世”的观念流行,读者群体也不断扩大。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发文评介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交通,鼓吹变法自强。1876年,郭嵩焘将出洋考察日记汇编为《使西纪程》,对西方的政教、工业、海防、外交做了相对客观的记载。甲午战败后,世界历史书写和评价的著作剧增,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先谦所著的《日本源流考》《外国通鉴》《五洲地理志略》,不仅将“中国”纳入“世界”进行书写,还为后人了解各国的政局、物产、民俗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摘编自邢科《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世界史”书写的视角转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以来西方书写中国历史的背景和演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书写“世界史”的特点及书写活动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历史书写的主要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杜佑(诗人杜牧的祖父),自幼读书勤奋,经传之外,尤其重视历史典籍的学习。十八岁开始从政,从县丞起步,后来担任地方刺史、淮南节度使乃至宰相。杜佑虽位及将相,仍常手不释卷,孜孜以读。杜佑少时亲眼看到过开元、天宝的盛世,但他一生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因此,他专心于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得失,意图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为施政的张本。杜佑历经36年著成专叙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通典》。《通典》综合历代史志中有关典章制度的资料,分门别类,竟委穷源,以收会通之效,为史书编纂开辟了新的途径。在《通典》中杜佑还发展了史书自注的方法,他的注文大致可分为释音义、举故典、补史事、明互见、考史料五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杜佑还冲破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传统思想的桎梏,表现出历史进化的观点。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资料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杜佑撰写《通典》的背景条件,指出其撰书意图。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评杜佑对中国史学发展的贡献及其治史精神。
2021-04-28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431一前404年,希腊世界最为强大的两个城邦一雅典与斯巴达一发生了战争。战争开始的第二年,一场大瘟疫侵袭了雅典。病症来势凶猛,病人发热,极度口渴,舌头和喉咙充血,身体皮肤的颜色红中泛灰,最后长出脓疤烂。各阶层的人都会得这种病,包括富人和穷人。医生们无能为力,他们自己也因此而死。瘟疫肆虐的时间很短,但死亡人数很多。可能至少有1/3到2/3的雅典人死亡,包括雅典著名的将军伯里克利。雅典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军队和优秀的统帅,而且导致自身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做出明智的战略决策。更可怕的是,瘟疫给雅典造成混乱无序的社会秩序及信仰和道德的沦丧,导致了人们的精神崩,使城市居民士气消沉,尤其是坏了海军的战斗カ,这就使雅典不能对斯巴达进行强有カ的打击。战争在拖延了27年后,到公元前404年以雅典战败告终。瘟疫还暴露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直接导致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对雅典帝国的垮台有影响。而战争本身也极大地削弱了希腊城邦的力量,使得进入公元前4世纪之后的希腊诸邦面对北方马其顿王国的入侵时,毫无还手之力。

材料二 至于(公元前430年雅典爆发的)这场疫病的结束,(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用“突然”一词来形容。从现代医学及流行病学角度分析,雅典瘟疫之所以停止蔓延并最终消退,完全在于死亡直接导致城区相对空间内人口密度的降低;战争形势深入发展令雅典方出兵远征频度增多,客观上向外疏散了城区人口:火化病尸,直接减少了病体传染源对活着的人群继续传染的几率;染病痊愈者自身产生了抗体,形成免疫群体切断了瘟疫传染链等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两则材料摘编自何成刚主编《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经济与社会生活》专题六“医疗与公共卫生(二):古代西方的疫病与影响”


(1)阅读材料,概括公元前430年雅典瘟疫的特点以及对雅典社会的影响。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去年底至今年一季度蔓延世界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疫情,指出3条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提出3条各国政府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水平的建议。
2020-06-0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统一考试复习检测(一)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诸侯国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发展封建政治和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舍弃)不急之官”。商鞅在秦国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果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急而贫者,举以为收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摘编自钱丽迪《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史料应用》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国时期各国开展变法的相同目的及必要条件。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商鞅变法在各国变法中效果最显著的原因。
2020-06-07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统一考试复习检测(一)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目前世界124个国家的宪法典中,有97个国家宪法规定了宣誓制度(以下简称宪宣制度)。现代意义上宪宣制度的单形可追溯至英国1215年的《大宪章》,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宪宣日制度借鉴了英国《大宪章》的立法思想。无论是英美法系或是大陆法系,国家新以立法的形式对完宣制度子以明确。例如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在就职前必须宣誓忠诚履职,捍卫宪法。德国宪法中包含“附加宗教宣誓”的相关规定。西方宪宣程序严格,彰显出宪法宣誓的庄严性、仪式化和宪法文化的传承性。

——摘编自林然,王蠢蚕《西方宪法宣警制度给我国的启示》等资料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政权机关中实行就职宣誓,始于苏维埃时期,政府委员曾在工农兵代大会上进行就职宣誓。延安时期,党在局部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在其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和人民民主政权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中,实行新当选领导人员就积宣警制度。《解放日报》曾对英、美、苏、南斯拉夫等国的就积宣誓进行报道。冀鲁豫边区政府行政委员就职典礼上,曾这样宣誓:“忠实为人民服务,如有违反,愿受人民严厉制裁。”新中国自2014年开始设主国家宪法日,2018年新修订的宪法宣誓词为:“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宁、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努力奋斗!”

——据贺永泰等《延安时期行政机关的就职宣誓及其价值意蕴》和官媒资料综合摘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国家宪法宣誓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实行就职宣誓的历史条件和主要目的。
(3)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设立国家宪法日和新订宣誓词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消除贫困既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追求和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自主经营,从《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贫困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为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在脱贫攻坚战中,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十三五”期间,全国贫困人口每年净减少1000万以上,让贫困群众真真切切过上了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活。2021年,我国终于整体上彻底摆脱了绝对贫困,同时成为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国家,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摘编自马振清、李明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的中国之治》


(1)根据材料,归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消除贫困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能取得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原因。
2022-05-1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与八卦等理论。从文化整体观的角度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注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类似经验性、直觉性、模糊性的特质。从历史趋向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一贯向着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了以追求自身强健和延年益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提倡“胜固可喜,败亦无忧”,体育运动中的竞争性逐渐减弱。

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以西方哲学为基础,在重外在、重分析、重与大自然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注重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现代医学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就历史发展趋势而言,西方传统竞技体育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健美性等方面发展。在价值追求方面,西方传统竞技体育文化强调更高、更快、更强,忽视了竞争中的道德教育,提倡竞争,超过对手。

——摘编自陶晓雯《试论中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的社会变迁削弱了竞技体育与宗教、教育、娱乐等依附载体之间的诸多联系,竞技体育形态在人文思潮的浸润下呈现出了近代完整形态一独立性。一方面,西方竞技体育对其他事物的依附性减弱;另一方面,其运动方式逐渐丰富。在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古罗马体育被重新发现,学界谓之找到了“现代体育的开端”。在西欧文明“脱胎变骨”的同时,西方竞技体育的文化影响力从区域化的地中海文明向外辐射整个欧洲大陆,而竞技体育的形态特征也从区域化转为地域化。具体表现为:运动形态独立性的呈现;观念形态规范性强化;组织形态专门性显现。

——摘编自刘为坤《论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形态之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和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竞技体育向近代化转型的背景及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知识,谈谈中西体育文化对你的启示。
2022-06-07更新 | 312次组卷 | 3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正是为了实现其对“仁”的崇尚和济世的目的,子贡毅然选择经商这条途径来积累财富。当他拥有大量财富之后,并未骄奢自满,而是将财富用来资助需要救济之人。子贡曾向孔子请教过诸如“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之类的问题。他认为,财富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子贡始终把“礼”作为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经商逐利本无可厚非,关键是能否做到不被金钱蒙蔽双眼,不攫取不义之财。子贡很快由“富而无骄”上升到“富而好礼”的崇高境界。正是因为他极力奉行孔子所倡导的“言必信,行必果”,子贡在商界赢得了较好的信誉,纵观子贡儒商精神的历史意蕴和丰富内涵,可以发现其不仅与当今世界的发展规律并行不悖,而且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各种商业活动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唐金培《子贡儒商精神的历史意蕴与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子贡儒商精神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子贡儒商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2022-06-23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生于1890年的我国著名史学大师陈寅恪,其父为晚清著名诗人陈三立,其祖父为曾支持维新变法的晚清名臣陈宝箴。陈寅恪五岁开始读家塾,祖父与私整先生约定“一不打学生,二不背书”;十岁时在家中学堂学习四书五经及数学、英文、音乐、绘画等课程;十几岁开始就理头于浩如烟海的古籍和佛书之中;青年时期到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等世界名校深造。陈寅恪虽未获得过任何学位,但通晓十五种文字。1925年受聘于北京清华学校国学院后,与当时同在国学院的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陈寅恪善于从史料的细微处阐释宏阔的历史。他指出:“有人以为历史必然限于普通课本里所有的,这是不对的。课本只供参考,不足为依据。”“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笔。……盖古人著书立说,皆有所为而发。故其所处之环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则其学说不易评论……”面对五四以来中西文化的剧烈碰撞,陈寅恪认为:“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住。”

1927年国学大师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两年后陈寅恪写了一篇悼念王国维的碑文,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评价王国维并阐发自己一生坚守的主张。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自觉担当文化使命,主张”国可亡而史不可灭……(学术)实系吾民族精神上生死一大事者。”,并坚持以学术研究来唤醒国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民族危机。1945年,陈寅恪因长期眼疾而左眼失明,但他仍坚持开课授徒。1949年,他先后拒绝了台湾大学校长博斯年让他赴台、国民党让他暂居香港的邀请。50年代初,他又拒绝了中国科学院请他担任历史研究所所长的邀请,一直坚持在岭南大学(后被合并为中山大学)任教治学,直至生命的终点。

——整编自浙江文艺出版社《人在历史中的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陈寅恪的学术理念和学术精神。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概括促成陈寅恪这种学术理念和精神的因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据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及其他史著史料记载,1792年马嘎尔尼特使访华,送乾隆帝的礼物都是英国上等的出品。英政府给马嘎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交涉的目的有好几个:

第一:英国愿派全权大使常驻北京,如中国愿派大使到伦敦去,英廷必以最优之礼款待之。

第二:……

第三:……

第四:……

半个世纪以后,马嘎尔尼所提出的要求,中国都接受了。

结合材料及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马嘎尔尼访华目标与结果”,自行补充两个“目标”,并就所补充的“目标”简要阐述其“结果”。(要求:“目标”要明确,“结果”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7-05-1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复习检测二(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