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1952年1956年1957年
工业总产值343.3703.6783.9
农业总产值483.9582.9604.0
工农业总产值827.21286.51387.9

材料二   1949年—197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一览表

年份1957195819591960196119621965
指数105.1121.3108.899.772.794.4117.0

(注:本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数据按可比价格计算。上年=100)

材料三   



材料四: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材料五: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年份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19783645113257.567.7
20062180713950035.843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材料六: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经济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和对比材料一、二概括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
(2)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四指出:近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并结合所学指出每个阶段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4)依据材料五、六,概括指出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2 . 农业是立国之本,各国为发展农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做出了努力,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农田水利方面,大多数是整修原有陂、塘、蝎、门,使之发挥灌溉效益。在水利著作方面以郦道元的《水经注》为杰出代表,书中所记著名水利工程有28处,包括农田水利,治理黄河,修整航道,修建堰、蝎、运河等。据《新唐书·地理志》统计,唐时各州县有水利工程230多处,其中有运河、水渠、陂、塘、池、沟、堰、堤、海提等,有一些农田水利工程还很有特色。永泰元年(765),由润州刺史韦损主持,对练湖进行全面整治。长庆四年(824),由白居易主持修建的钱塘湖(今杭州西湖)灌溉工程,是唐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又一代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主要功用及其受重视的原因。

材料二   美国田纳西工程管理局在1933年5月成立,是一个横跨田纳西、阿拉巴马、密西西比、肯塔基、乔治亚、北卡罗莱纳和佛吉尼亚7个州的大型工程。在建坝过程中,15000户家庭需要搬迁,长期居住在此地的农民家庭对田纳西工程十分不满,于是工作人员努力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与社区领袖讨论、沟通、解释工程的意义,征求他们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共识。管理局用全国的专家和国家资源开发化肥生产,教会农民如何提高庄稼产量,控制森林火灾,改造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吸引企业投资落户,在环保、经济发展、社会救助、雇佣事业人员等方面提供服务。

—摘编蓝志勇、李东采《经济危机与公共工程:田纳西和胡佛坝的启示》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相比,指出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的显著不同,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时间年均增长率(%)
1953~1957年4.5
1958~1962年4.3
1963~1965年11.1
1966~1970年3.9
1971~1975年4.0
1976~1980年5.1
1981~1985年8.1

(3)根据材料三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并说明主要原因。

材料四   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蓄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为: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

(4)依据材料四,概括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方面实行的经济体制及影响

2018-09-2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教育的发展,与一个国家政府的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教育,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宋代至清代我国不同性质书院比例分配表

——据邓洪波《中国书院史》整理

材料二晚清出国留学教育高潮出现于20世纪初的那场最后一场急剧变革中,其发展深受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废科举前,出国留学者为新学堂青年学生,士绅、官僚及女子留学风气未开。废科举后,留学教育突破社会阶层和年龄、性别的界限,大量负有科举功名者、在职官员、亲贵子弟纷纷远游,女子留学也开始获得一席之地。…20名湖南留日女学生,年龄在20岁以上者13人,其中最大者已48岁,最小者仅14岁。士绅留学生年龄普遍较大。如:蔡元培首次留德已逾不惑之年;入读日本法政大学的进士、举人,平均29.1岁。留学生群体的多样性及文化、年龄层次的差异性对留学课程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1904年,中国留日1300名学生中,习文科(包括法政、师范和普通科)者达1100余人,学武科者200余人。…1909年清学部举行游学毕业生考试,录用225人,即有168人习法政科(其中出身举贡监者128人),占总数的65.88%。其后几次留学毕业生录用考试,合格者中习法政专业者均占60%以上。

——张亚群《论清末留学教育的发展》

材料三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至清我国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晚清留学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概括材料三体现的历史信息。

(3)综合上述材料,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史实,概述中国教育的主要特征。

2017-08-08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遂宁中学外国语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学段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徐光启“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之,习天文、历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在研究蝗灾时,他对从春秋到明万历年间的蝗灾进行数据统计,运用排比、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到蝗灾频发的季节和发生的条件,得出蝗灾发源于沼泽地的论断,对明代乃至民国期间的蝗灾防治形成了积极影响。《本草图经》记载“菘菜不生于北土,有人将子北种,初一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徐光启对此表示怀疑,亲自经过两年的试种,发现菘菜并没有变成芜菁,进而纠正了《本草图经》的错误。他翻译了西方数学巨著《几何原本》,指出“几何之学,深有益于致知”。

1633年,徐光启病逝于北京。在他72年的生命历程中,很长时间被社会问题所困扰。徐光启认为他在西学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他把西学作为解决晚明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而不是将西学视为一种学术。在他那里,西学实现了同儒家文化的恰当结合。

——摘编自王东升《徐光启:科学、宗教与儒学的奇异融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学术研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是否真的“在西学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5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1)概括材料一中两人关注的共同问题,指出二者主张的差异。
材料二 就中国现代化的特定形式而言,在19世纪后半叶,它只是中国社会大变动中的一个流向;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才艰难地逐步上升为诸流向中一个带有主导性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后,现代化才上升为大变革的主流,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大趋势。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中国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为什么辛亥革命后中国现代化“艰难地逐步上升为诸流向中一个带有主导性的趋势”?
材料三 数据背后的中国(数据来源:豆丁网)
第一组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
农林水利
轻工业
重工业
运输业
贸易物储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
其他
7.6
6.52
51.68
19.2
3
7.2
3.7
1.1

第二组 在初期的人民公社,大多是几乡一社,平均规模为4797户,2万户以上得特大公社,全国就有51个。……195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下降13.6%,1960年比1959年又下降16.2%
第三组   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

农业
工业
总产量


总产量


原计划
比上年增长8.5%
3216亿斤
2200万担
比上年增长5.7%
670万吨
2亿吨
实际完成
比上年增长11%
3400亿斤
2400万担
比上年增长8.5%
720万吨
2.17亿吨

第四组 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摘编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0》1999年12月采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情况或政策措施中,概括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6 . 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正式启动。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历史上,人口的迁移、流动和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人口的压力在清代即已显现。下表是清朝前期人口的粗略统计情况

材料二 人口的压力使得许多思想家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
马尔萨斯(1766-1834)在《人口论》中认为,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更为强大,并断言人口在无妨碍时,以1、2、4、8、16…… 的几何级数率增长,而生活资料则以1、2、3、4、5…… 的算术级数率增长。他认为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二者出现不平衡时,自然规律(如衰老、事故)能使二者一定程度恢复平衡。他认为还有强制恢复平衡的手段,一种是战争、灾荒、瘟疫等;另一种是道德限制和罪恶(马尔萨斯所指包括堕胎、节育、谋杀和同性恋)。他还认为那些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并且建议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道德限制(包括晚婚和禁欲)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马尔萨斯根据上述基本观点引申出几点结论:①贫困和罪恶是人口规律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造成的。②只有私有制才能消除人口的过快增长。③工人的工资受人口规律的支配,工资水平随人口的增减而变动。④济贫法可以促使人口增长。
1957年我国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了要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但被康生等人扣上了“马尔萨斯主义”的帽子,一度受到批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寅初得到平反,其计划生育理论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马寅初认为,为了要扩大生产和再生产,加速资金积累,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应该降低消费比例,这就必须把人口控制起来。同时,为了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扩大轻工业原料的来源,提高粮食的消费水平,以及为促进科学研究事业,他认为“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他指出,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要依靠普遍宣传,使广大群众都知道节育的重要性,并能实际应用节育的方法,同时大力宣传早婚的害处,迟婚的好处。如果控制人口的力量还不够大,自应辅之以更严厉更有效的行政力量,国家理应有干涉生育、控制人口之权。
材料三   19世纪20年代中,总共有14.5万人离开欧洲,19世纪50年代,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而在1900至1910年间,移民人数高达900万,也就是每年有近一百万移民。……一般说来,英国移民前往英帝国的自治领(指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和美国;意大利人前往美国和拉丁美洲;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前往拉丁美洲;……除很大一部分人通入亚洲俄国地区和一小部分慢慢流入南非外,迁移的目标是完全对着美洲和大洋洲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1820—1939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材料五   2008年出现的世界金融海啸打乱了珠三角产业升级的步伐,企业的倒闭和裁员浪潮揭开序幕,许多农民工被迫返乡,一些内陆省份现在面临农民工的再就业问题。到2010年,虽然珠三角经济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出现“用工荒”,但是内陆省份依然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前期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经济原因。
(2)根据材料分别指出马寅初与马尔萨斯主张控制人口增长的时代背景和目的,并谈谈你对人口增长问题的认识。
(3)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一时期欧洲海外移民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指出1820—1939年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的变化主要是什么?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5)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内陆省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农村劳动力再就业问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熙宁五年市易法正式颁行。“置市易务,……其诸司科配,州县官私烦扰,民被其害,悉罢之,并于市易计置。……其三司诸司库务年计物,若比在外科买省官私烦费,即亦一就收买。”“市易之法成,则货赂通而国用饶矣。”市易官吏“诱陷无赖子弟以隳(huī毁坏)产者有之,予民者高其物估,以巧取息者有之。”“遣吏坐列贩卖,与细民争利,下至菜果油面,使道路怨嗟,商旅不行,酒税亏损。”

——据《宋会要辑稿》《历代名臣奏议》等

材料二   1830年,中国产品占世界产量的份额(%)为29.8,而此时的英国为9.5,美国为2.4;到1860年,英国为19.9,中国为19.7,美国为7.2;到了1900年,这一数据变为美国占23.6,英国占18.5,中国占6.2

——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中苏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564月毛泽东说: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
—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自经历的若干重大历史事件片断》
19546月,废除自留地的义务交售制。
19586月,取消副业、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采购制。
1952年—1964年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
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等,1955年起,国家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
19541960年间,全国的粮产量增长了50%以上,到60年代初,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
—据凤凰网《赫鲁晓夫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

(1)据材料一概括市易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法施行带来的影响。
(2)将材料二的文字信息整理成直观的图示(或表格),并拟定一个标题。概括分析影响这些信息的主要因素。
(3)指出材料三中“第二次结合”的含义,并列举符合该“结合”的政治史实(限于1956年)。
(4)据材料三,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对赫鲁晓夫改革进行解读。
2021-08-10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资阳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仁东(1945—2017),“中国天眼”奠基人,2019年被授予“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1984年,南仁东回国。他先后在荷兰、日本、加拿大等多国天文机构进行客座研究,推进中国观测站进入欧洲网。他主导“中国天眼”研究历时22年,率领团队,仔细比对每个数据,对工程每个细节都不轻易放过,对材料和施工都进行精确控制,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工程成功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外,他还参加了探月工程早期科学数据下行和VLBI精密测轨方案论证。他首次召集全国高等教育天文选修课研讨会,向国家教委提交《关于加强高校天文选修课的倡议书》,自编教材《射电天文》。他还通过百家讲坛《寻找地外生命》,用科学思想影响公众与媒体对太空生命和地外文明的认识。南仁东临近退休连先进工作者之类的奖项都没有得过,即便是“天眼”这样的工程,他获奖也很少,因为他总是把别人的名字放在前面。

——摘编自韩军《南仁东,一颗耀眼的星》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仁东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以南仁东为代表的“人民科学家”身上的优秀品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竺可桢(1890~1974),中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1918年,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从美国回到中国。1920年,他与柳诒徽共同主持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学部,培养了胡焕庸等一批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1927年,筹建中央气象研究所,后出任所长。抗战前夕,中央气象研究所在各省设置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站,出版了中国气象资料,为我国的气象学奠定了基础。他认为“学理之研究重于物质之享受”,于艰难环境中苦心创业。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亲自主持和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或指导了我国地理的综合考察、自然区划、历次地理学规划等工作。根据国家需要,他又组织了西北沙漠、西南南水北调地区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考察,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参考数据。

——据《竺可桢全集》等


(1)根据材料,概括竺可桢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竺可桢取得成就的原因。
2020-07-08更新 | 4372次组卷 | 18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东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学月调研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钟南山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钟南山是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2003年,疫情来势汹汹,广州好几家专门接纳“非典”病人的医院已经不堪重负。这时,钟南山带着他的呼研所站了出来。“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在他的指挥下,科研所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非典”的方案。这一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有指导意义,后来成为通用的救治方案,钟南山也成为“抗击非典的功臣”。“非典”过后,钟南山依旧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领域。他主动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推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摘自2019.1.10.《军报记者》

材料二   在疫情防控期间,老百姓非常熟悉一个人——钟南山,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新冠病毒确诊人数最新数据,同时查看钟南山最新言论,钟南山对疫情防控贡献非常大。目前,湖北人评价钟南山的公开信引关注,肯定了他防控疫情、稳定经济发展的贡献……这位湖北人说,钟南山院士是来拯救我们的神,也是拯救万千生命最关键的人之一。1月20日,钟南山宣布病毒“人传人”,在春节来临之前,武汉官方下令封城,随后各地防范疫情,实行严格的隔离管理措施,切断病毒传播的途径,最有效地预防疫情蔓延扩大……

——摘自2020.3.12.桃之夭夭微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钟南山抗疫背景。
(2)根据材料,评析钟南山对抗击疫情的贡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