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录取数据状元人数(据载)
唐朝开科268次,据不完全统计,进士在10000人左右,明经诸科统计为20619人有姓氏可考状元155人;有籍贯可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人
宋朝北宋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人
南宋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人

——据林白、朱梅苏等《中国科举史话》整理

材料二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摘自【英】玛格丽特·撒切尔《唐宁街岁月》

材料三   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政府)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意识,同地主和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各方面都依附他们,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他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不能不是老样子的。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

——摘编自【苏】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科举制与唐朝相比的变化之处,并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政治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对英国文官制度的评价。
2024-04-0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计,是由下级行政长官向上级定期报告有关统计数字的制度,战国时应运而生,秦汉基本因袭,户口调查始终是关键内容。尽管西汉的户口资料在东汉初年可能已残缺不全,但班固《汉书·地理志》中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户口数仍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全国性人口数据。这项数字包括西汉政权设置郡县、直接统治地区的户口总数:12233062户,59594978口;103个郡或国分列的户口数;长安等5县的户口数;宛县等5县的户口数。由于西汉的赋税对象包括3岁或7岁以上的全部男女人口,因此这项数字还是公认现存历代户口数中最准确的数据之一、

材料二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作为筹备宪政的一项措施,设统计司制定全国人口普查计划, 并向各省发出了详细要求和标准表格, 由新建立起的警察系统执行。两广总督袁树勋要求将此次调查户口“拟酌缓至乡镇巡警编设及识字学塾较多之时再行补办”。广西巡抚在奏折中说:“桂省幅员寥阔, 村落零畸, 兵雙迭经, 流亡未复,调查户数较他省为难。加以民智额愚,人心浮动, 未悉调查宗旨, 将有抽丁增税之疑, 办理稍未得宜, 易致滋生事故。”这次普查匆匆开始、草草了事,但它是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

——均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

材料三   1952年,由于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迫切需要准确的人口数字,因此国家统计局筹备并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在这次普查中,很多妇女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名字:普查员还配备了农历干支或民国纪年的换算表,虚岁也一律折为周岁。1954年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其中城市人口占13.26%,男性占51.82%,17岁以下的青少年占41.1%。

——摘编自陆新蕾《从筹备到实施: 现代人口普查在中国(1936-196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来源和内容两个方面, 简要说明“2年户口数”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与古代户口调查相比, 晚清全国人口普查的特点, 并简析其“草草了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简析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意义。
2024-03-24更新 | 54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十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国的工业革命是后来居上的代表。19世纪初,德意志各邦纷纷实行全民义务教育,一些邦政府还兴办中等专业技术学校。30年代,随着关税同盟的建立,德国工业革命起步。在巴伐利亚国王支持下,德国第一条铁路于1835年建成通车。从40年代起,汉诺威、普鲁士等邦国开始规划和建设铁路。1850年以后,德国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超过轻工业,煤炭、生铁产量分别在1860年和19世纪70年代初超过了法国。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材料二   不变价格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目的是为了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之间指标的可比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统计局先后五次制订全国统一的工业产品不变价格,相关统计情况如下:

表1   1949—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工业总产值轻工业重工业
194914010337
1957784405379

表2   1981—1984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单位:亿元)

年份工业总产值轻工业重工业
1981517826632515
1984703034843546

备注:本表工业总产值数据不合村办工业,1984年如包括村办工业则为7606亿元。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物资统计司编《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84)》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德国工业化的经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表1、表2中数据变化的原因。
2023-04-21更新 | 638次组卷 | 12卷引用:四川省泸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6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城市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其衡量指标多种多样,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若干重要年份中国城市人口数及城市化率统计表

年份全国总人口数(万人)城市人口数(万人)城市化率(%)
182037724206.5
18404128127696.7
18434172428256.8
18933367127698.2
19014264541739.8
192044715474210.6
193146884510610.9
193646962528111.2
194954167576510.6

【注】全国总人口数各家统计不一。笔者截取的原则是,如果某一年有修正后的数字则首取,没有则取最大的估略数字。18201840184318931901年的全国总人口数取自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192019311936年全国总人口数,参考姜涛前引书,及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以《中国人口史》修订后的数字为准。1949年的数据采自《中国人口年鉴·1985》。

——据李蓓蓓等《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采用一个新的时间尺度,对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演进历程进行阶段划分,并说明划分依据。
2021-05-08更新 | 152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年,英国出口占国民收入的5%,100年后这个数据增长到15%。19世纪80年代早期,出口已占英国国民收入的30%。制成品出口的高增长,为英国制造业赢得了更大的规模优势,压缩乃至消了除海外市场上当地竞争者成长的空间,并为英国辅之以武力征服等手段将其他国家纳入自己的国际分工体系奠定了基础。俄罗斯、印度、埃及、阿根廷、西印度群岛……一个又一个国家和地区,由此沦为了向英国提供初级产品的“行星国家”。19世纪英国诗人就如此咏唱:“看那儿机器在运转不息/英国的这些征服的武器/是它不流血战争的胜利品/这些多么卓越的利器/战胜了波涛和大地/靠它们航行、织造和耕犁/洞穿了绵亘不断的丘陵/横跨过重洋万里。”

——摘编自梅新育《帝国夕阳:不列颠“世界工厂”与贸易霸权的挽歌》

材料二   19世纪7080年代,当美国和德国开始把电力和内燃机作为工业的动力和动力机时,“英国采用新技术的迟缓是令人心焦的。如纺织仍然用旧式纱锭,炼钢仍然用开口炉,而德国抢先使用效率更高的炼钢炉和旋转式纱锭”。“世界工厂”这个包袱,使得英国对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部门进行设备更新时受到巨大阻力,在建立电力、汽车等新型工业部门时行动迟缓。著名经济学家克拉克认为,从1900年开始,英国的贸易条件逐渐恶化,正是英国不发展新型工业部门,以及工业技术上的停滞和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后果。

——摘编自孙杭生《英国、美国、日本“世界工厂”衰退的路径依赖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确立“世界工厂”的有利条件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世界工厂”地位丧失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铁路发展简况表

时间发展状况说明
1911全国通车里程约9000多千米外国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外国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39%;中国国有铁路约20%
1949年底大陆铁路营业里程2.1810万千米机车有4069台,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
1981大陆铁路营业里程5.0181万千米大陆共修建了38条新干线和67条新支线。其中电气化铁路1033千米;复线率约15%;我国自己生产绝大部分机车,并自主研制了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
2018大陆铁路营业里程13.1万千米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3.5%和61.8%(为2015年底数据);高铁营业里程2.9万千米,占世界三分之二;高铁机车及信号设备绝大部分为自主生产,具有世界领先水平

——据王渝生《中国铁路百年史话》、高志华《新中国铁路60年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等辑录而成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我国铁路发展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981年前和1981年后我国铁路发展的不同点。从新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可以得出什么重要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115~30日“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期间中央人民政府调入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物资统计如下:

中央人民政府从东北每日调运1000万至1200万斤粮食入关;天津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3.2亿斤,准备布匹35万匹,棉纱5000件;上海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4亿斤,准备棉布110万匹,棉纱2.8万件;汉口准备棉布30万匹,棉纱8000件;西安准备棉布40万匹。经过周密布置和准备,选择市场价格达到高峰之机,于1125日,在全国各大城市统一行动,集中抛售,使投机商措手不及。

——数据综合自《陈云文选》(1949~1956

材料二   1955年“平均每社生产11.9万市斤,其中高级社为50.4万市斤,初级社为11.6万市斤,平均每人生产粮食812市斤,其中高级社为966市斤,初级社为808市斤,……与1955年全国每农业人口平均生产粮食706市斤来比较,初级社平均多产14.4%,高级社多产36.8%” 。收入方面,1955年“平均每户收入为424元,……高级社平均每户收入为776元”。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从根本上改善了全国普遍贫困的状态,也证明了合作社的优越性。

——摘编自《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民生活得到改善,从根本上改善了全国普遍贫困的状态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神宗认为:“天下自五代分裂,多置郡县,以固疆圉。由是役繁民困,其议并省之。”因而进行了州县省废的改革。这场改革主要发生在王安石当政期间,先后持续十几年,一批州县被合并裁撤,但也有一些州县得以复建和新建,实际废州27个、复建5个,废县144个、复建和新建28个。王安石指出:“东南州县,大抵患在户口众而官少,不足以治之……而河北所置州县太多”。河北东西两路是罢废州县的重点,其中废州1个,废县38个,复建5个,实废33个,占全国实际废县数的28%。东南地区如两淮、两浙、福建等7路,废州4个,废县3个,不及河北之零头,却又新置4个。州县并废新建的主要依据是户口,但以神宗元丰初年州县并废后的数据为例,河北路有2134929户,却有33106县,平均每县11650户;两浙地区有1778963户,才有1479县,平均每县22518户。

——摘编自马玉臣《试论宋神宗时期的州县省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神宗时期州县省废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神宗时期州县省废改革的特点。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据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史料二   几十年来巴基斯坦社会时局动荡不稳,大量难民流离失所,避难逃到沙特、伊朗、约旦等周边国家,难以回到自身原本的家园,造成国际难民问题突出。索马里内战在1990年爆发,班图族人民属于少数族裔,因此,在内战中饱受屠杀与苦难,大量难民逃往邻国,比如,邻国埃塞俄比亚,这些人民也成为国际难民。

——摘编自黄格《国际难民问题成因及应对方法研究》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
(2)根据史料二、概括国际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合国保护难民基本人权的努力。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抗战时期,叶剑英受中共中央委派,前往国统区工作。期间,他发表大量的时政和军事文章,宣讲抗战的战局特点和战略问题,以及敌后游击战的经验等。《新华日报》和偏向于国民党的报刊杂志都成为叶剑英宣传的阵地。193811月,国共合办游击干部训练班,叶剑英为国民党将领讲授游击战术课,改变了国民党军将领只打正规战的观念。应民主人士之邀,叶剑英多次参加时事讨论活动,并广泛接触军政界各派系爱国人士。1940年,针对国民党顽固势力对中共“破坏抗战,制造摩擦”的污蔑,叶剑英用充分的数据和详实的资料进行反驳,并强调一定要“求得解决(摩擦)的办法”。叶剑英的一系列统战实践为维护全民族团结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谢涛、周竞风《抗战时期叶剑英的军事统战工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抗战时期叶剑英在统战工作中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叶剑英在统战工作中取得成效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