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对地方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帝国建立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包括道路系统和官僚体系。……就秦朝的郡县制度来说,从考古发掘统计出来的数据可以发现,甚至最小的县城的县长或县令,往往是由秦帝国的中下级军官转任,中央的命令可以从上到下传达到地方,效率相当不错。秦帝国的道路系统,在中原地区是两横两直四条主干道,然后以此为基础对外展开若干条辐射线。这样的内建系统,传达命令效率很高,得到神经末梢回馈讯息的效率却有所不足。

——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衰》

材料二   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行省设置为了搜刮财富进统治者囊中。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元朝以五事“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税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

——摘编自《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内建系统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施所带来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行省制有哪些特点?
2020-12-1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进行研究后发现, 16世纪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远远超过西方。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这个疑问后来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


----摘编整理自岳麓版 《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在第四次工业及技术革命中,中国由前面三次工业及技术革命的落后者和追随者变成了并跑者乃至引领者,逐渐改变了西方国家对全球科技发展的主导性和垄断性影响,促进了国际社会科技发展的区域平衡性和公平性,逐渐破除少数西方科技强国对人类科技进步的垄断性阻碍。最为典型的便是中国在高速互联网技术、5G通信、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大数据应用与人工智能等不少领域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住。

----摘编自保建云 《中国和平崛起与中华文明复兴》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17世纪中西方科技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中国在第四次科技革命成为领跑者”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并谈谈你如何看待近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020-06-0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适应性月考卷(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自古就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悠远久长。历代政府均把粮食安全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历史,饥荒不断。为此,历代统治者往往将粮食作为天下之大命的重要物资.代贾谊积极主张发展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储备,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教灾的仓储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方面的作用,清乾隆皇帝对建立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必要性就有着清醒的认识,井给粮食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袁隆平先生曾说过:“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能够绊倒一个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逐步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如今疫情几乎席卷全球,不少国家都开始限制粮食出口,启动粮食库存计划,以保障该国粮食供应充足。在此背景下,中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就发布消息称,中国全国粮油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储备充足,供应充裕。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277亿斤,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谷物的自给串达到98.75%,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抵御突发事件冲击提供了坚实保障。

——摘编自新浪财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重重视粮食安全的主要做法,归纳影响古代粮食安全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够保障粮食安全的原因。
4 .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13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材料三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杜甫《垂老别》

材料四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1)史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史料二的数据印证了史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2)材料二中,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诗中描绘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此为何事件?根据史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带来的危害。
5 . 下列三幅图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汉、唐、宋)的治水活动分布图。图中的数字代表该时期该地区能统计到的治水活动总次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治水活动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对应的历史时期。
2020-10-01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书》卷八十三

武帝元狩五年(前 118 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征和四年(前89 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

——《汉书·武帝纪》

材料二   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 正式创设都察院。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 209 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 180 人,非进士者只 29 人。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公元 1439 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1)依据材料二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2020-06-07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合川大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4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材料   1928年底随着张学良的“改旗易帜”,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中国政局趋于相对稳定。为巩固政权,富国强兵,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发展铁路的政策和措施。在新路建设方面,为了筹划和管理全国铁路建设,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铁道部,颁布中国第一部铁道大法——《铁道法》,规定“凡关系全国交通之铁道以中央政府经营为原则;其关系地方交通之铁道,地方政府得依公营铁道条例经营之”。在这些法律、法规的引导规范下,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一个以南京为中心,以西南和东南为规划重点的庞大而又系统的的铁路规划。

在旧路整理方面,南京国民政府从铁路财政、铁路经营、铁路业务、铁路教育、铁路技术等方面进行积极整理。在铁路经营方面,注重对铁路沿线资源、物产的调查与统计,举办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创设国货贩卖所,对农工商产品实行优惠价运输,发展铁路旅游,充分发挥铁路的经济功能。

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在全国范围内共修了九条铁路(主要有:杭江铁路、浙赣铁路、陇海铁路、江南铁路、京赣铁路、淮南铁路、沪杭甬铁路),总长度达3793公里(东北三省境内日本修筑的1600公里未计在内)。

——李长玲《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铁路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铁路政策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铁路政策改革的意义。
2020-04-2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重庆市江津中学、綦江中学等六校高三4月复学联合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原始社会,随着人类的出现,原始的医药卫生活动开始了萌芽。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与文化的进步及社会分工的扩大,有力地促进了早期医药卫生实践和医药知识的积累。商代设有管理疾病的小臣,周朝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医政管理组织,设置医药官职,规定了他们的职责和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医学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古代哲学体系中的“道”、“气”学说被中医学所吸收,成为建构中医学理论的基础。《黄帝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来的医学成就,使中医家认识到系统理论总结的重要性。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医学广泛交流,还出现了关于中医在战争中的运用的记载。唐宋时期中医学发展到全盛,政府创办中医教育机构,加快中医人才的培养,中医逐渐向海外传播。从古至今,内科、儿科、骨科、五官科、针灸科、养生等中医学门类不断完善,是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斗争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摘编自李成文主编《中医发展史》

材料二 中医在美国的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中期,是伴随着华裔劳工输入不断完成的,1971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赖斯顿报道了自己用针灸疗法消除疼痛的治疗经过,中医在美国受到广泛关注。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针刺麻醉过程在美国电视台公开播放,在美国引起极大轰动。据统计,在美国亚裔人群中,中国人是第二大族群,美国通过西医师的中医继续教育课程、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中医博士后等项目促进中医在美国的发展。据2008年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全美各种中药店和含中药的保健品店有12000多家,年销售额达20多亿美元,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接受中医的诊疗。

——摘编自陈林兴、江南等《中医药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现状及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中医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代中医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医在美国得以发展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医在海外推广的意义。
2020-02-12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部分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