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宋明理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由于朱熹的崇高地位,他的思想成了宋以后中国后期社会的主流意识,理性主义成了中国文化的基干……使中国文化呈现理性、现实、乐观、不迷狂、不暴戾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于我们树立良好的心态,达观地面对当下,理性地处理现实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积极影响。

——张学智《宋明理学的基本特征与思想精华》

材料三   近代工业分工及劳资矛盾带来的“异化”现象使人与世界的关系陷于全面的紧张与冲突,科技主义对自然的无限度征夺破坏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和谐,而当代存在主义“他人即地狱”的说法,又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得过于阴暗与狭窄;这一切都给当代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笼罩了浓重的阴影。而宋明理学人格美育思想所崇尚的“浑然与天为一”的宇宙境界、“性帅天地”的宇宙意识、“民胞物与”的宇宙情怀,有助于当代人类保持更宽阔的胸怀和高远的境界,更好地协调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

——潘立勇《宋明理学的人格美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程朱理学的实质并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三,概括宋明理学对后世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在当代应该如何理性对待宋明理学。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两朝均定鼎西北长安,漕粮多半取之于关中和山东这两个地区,漕运方向大致为东西向。这一时期,漕运属临时性的粮食运输,主要用于军事。唐代关中“所出不足养给京师,备水旱”。故唐代渐以转漕东南之粟为主,漕运基本形成了一套制度,其体系已渐趋形成。

北宋漕粮基本上都用于军事和朝官俸禄。北宋以汴河所运漕粮最多,漕运的方向完全转变为东南西北向。元代以后,政治中心主要在北方,漕运转为南北方向。明清两代,漕运制度进一步完善,朝廷已经十分重视对于漕粮的利用,将漕粮用于地方军饷和仓储、平抑粮价、赈灾备荒等方面。

材料二在中国古代,水道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往来便捷、承载量大以及便于长距离运输。这便决定了在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在远距离分立南北的格局下,借用水道运输漕粮成了朝廷不二的选择。……明清两代,自明代永乐迁都北京以后,南粮北运皆通过走运河水道完成。巨量的漕粮通过运河运输,本身就意味着运河具备的运输条件、能力和优势。应该说,明清时期的运河已经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性能。也正是这种性能,促成了运河经济带的形成。运河经济带不仅在于沟通南北,更重要的是这个经济带成为元明清时期最具活力、最有生机并最有辐射影响力的区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昊琦《南漕北运:中国古代漕运转向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到明清漕运发展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国古代漕运不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漕运的积极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拒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索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煅(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

材料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所蕴涵的主要意义,并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3)请指出材料一图中①②③④诸侯国的名称。结合所学简述该时期的兼并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于政治传统屡遭破坏的历史,为防患于未然,议会于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将作为惯例的种种传统权利和自由写入法律文件,使之得到巩固、强化。……革命的政治后果……是将这种早已存在的立宪传统以成文法的形式确立起来,以消除对议会的干扰和破坏。

从某种角度看,《权利法案》的意义并不在于使议会获得多少新的权力,而在于明确划分了议会和王权的权力界限,使双方此后得以避免再因权限模糊而发生严重的权力冲突,英国也因此获得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先决条件。

——摘编自张新宇《从<权利法案>看英国革命》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以后,德意志各地的资本主义逐步发展。1815年起,德意志人民要求实现国家统一的斗争不断高涨。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后,认为“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普鲁士)以统一为名,于1864年击败丹麦,1866年击败奥地利,成立北德意志联邦。18701871年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兼并南德诸邦。18711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俾斯麦任宰相,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最终实现德意志的统一。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权利法案》颁布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71年德意志实现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意志统一的积极影响。
2023-04-11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加之毛泽东的理论探索是在""倾思想盛行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之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毋庸置疑的是,毛泽东在这一历史时期探索的成果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首先从农村开始,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压抑较严重的社区,从相对意义上说,农村居民是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牺牲者”,很多农民连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广大农民群众对改革传统计划经济制度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其次,在传统计划经济制度下,农村与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往来较少,且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农村占很大比重,使得农村的经济制度变迁可以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进行,可能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小。该制度变迁源于农民自发的行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也说明中国经济制度变迁的市场化方向是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方向,是正确的方向。

——摘编自许经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制度变迁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和“曲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推进的原因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