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心在“中国式”,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道路自信,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追随者,而是已经实现了超越,成为并列式的存在。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4-03-17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寒假验收考试(开学)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宪政体制,即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与国家生活融为一体,支配着政治权力形成和行使的过程,规范社会各个领域全过程的政治体制。构成宪法的各个部分以其不同的形式规范社会共同体的价值、人权的基本要求、国家结构形式和国家权力机关构成方式及其运行机制。宪法在社会政治现实中配置政治权力,影响和决定着政党政治的运行方式和机制。在宪法规定的各项内容中,同样的国体,由于各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条件不同,其政权组织方式不同,由政党组织政府、执掌政权的方式和途径也各不相同。

——摘编自周淑真《宪政体制与政党政治的关系分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萧甬铁路建设

1898年,清政府与英商怡和洋行订立《苏杭甬铁路章约》。

1905年,浙江绅商在上海斜桥推举两淮盐运使汤寿潜为总理,发起招股修路,抵制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借款合约。

1908年,浙江与海外华侨又集新股535万银圆,先后共集资1019万银圆,清廷迫于内外压力,铁路由浙路公司兴建。

1909年,甬曹段(宁波至曹娥)铁路开工。

191312月,宁波至曹娥江东岸77.9公里铁路线筑成。

1936年,杭曹段(杭州至曹娥)铁路动工,193711月建成,曹娥江大桥建成桥墩、桥台,全桥未建成。

1937年底,为阻止日军进犯,通车不满一月的萧甬线钢轨全部拆除。

19537月,重建萧甬线。

1959年,萧甬铁路全线通车。

——摘编自任桂全总纂《绍兴市志》

以“从萧甬铁路看近现代中国”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自地理大发现以来,资本便揭开了向世界规模发展的序幕,国际贸易开始从过去地域性的洲际贸易、从西欧、从环地中海区域逐渐扩展到非洲、亚洲、美洲及大洋洲,而在资本夺取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则是相对剩余价值及其生产的武器—大机器工业。工业革命以其创造的巨大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开拓市场、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殖民主义体系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商品流向世界各地,世界各地资金、原料又汇聚到工业发达国家,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摘编自林钧海李建军《论工业革命在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成文,论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摘编自《20143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中国邮政为纪念招商局创办140周年而发行了一组特种邮票。邮票图案(如图)内容的变化,体现了招商局的发展历程。




中国邮政发行招商局主题邮票
(从左至右为浦江创业、蛇口开发、再创辉煌)
请根据图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招商局的发展。
2023-03-16更新 | 92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二)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熊鸿儒《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规律及启示》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围绕“科技创新”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社会的基本轮廓刚刚从西欧的地平线上升起,关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可能带来的前景就引起了各式各样的评论。新兴工业主义带来的机械化、都市化、物质追求、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生活方式与人际关系的剧变,激起了社会改革的理论家们的激烈谴责。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批判,大致可分两大流派:自由资产阶级改革派中的人文主义批判思潮与新兴工人运动派别中的社会主义批判思潮。社会学家对西欧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前景,众说纷纭,但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悲观的论调;另一种是乐观的论调。依据后一种观点看来,人类的社会发展被划分为“文明”与“野蛮”两大阶段,“西方文明”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顶峰。

——摘编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具体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土地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

土地革命时期: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私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全面抗战时期:面对1941年以后的严峻形势,各根据地军民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在农村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一方面,地主要减租减息,改善农民的生活,调动其生产和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民要交租交息,照顾富农和地主的利益,联合其共同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秋,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旗帜鲜明地提出:“废除封建性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大纲》具体规定:“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祠堂、庙宇、寺院、学校、机关及团体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债务”。

——摘编自韩迈、王刚《试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历史演进》等资料


选择任意两个时期,结合时代背景及影响,以“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调整”为题来论述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转变(要求:写明时期,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时期

主要内容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66年,博济医学堂的设立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直接启发了此后一批教会医学堂和护士学校的建立;
1905年,清政府于巡警部警保司设卫生科,1906年升为卫生司,设保健、检疫、方术三科;
1929年,我国开始独立设置海港检疫机构,此前中国海港检疫工作被外国人把持;
1931年,中共中央军委总军医处成立,出现了医疗卫生制度的专业化设计;
据1936年《中华年鉴》统计,全国20个省有教会医院426所;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民政厅下设卫生处;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军委建立了阶梯救治和医疗后送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我国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医疗体系;
2016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合并。截至2017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5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2020年,新冠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提出巨大挑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经受住了考验。

——摘编自王书城《中国卫生事业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史实,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条理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