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通观古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往往是复杂、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期“三公”指三个高位官职。丞相为一人时,丞相是三公之一;丞相一分为三时,三个位置合称三公。三公无论怎么变化,皇帝助手的性质未变,有议政权,但无决策权。唐朝的“三省”是三个政府机关,是机构设置的概念。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与皇帝一起在政事堂讨论国家大事并作出决定、制定政策。三省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的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运机制,叫“三省制”。三省机关从不同角度参与最高决策,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布“最高指示”。皇帝下达的诏令,原则上须经宰相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方能生效。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表

时间机构变动及其主要职责
1901年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6年撤销了旧有的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
1911年正式取消军机处和旧内阁等机构,成立新的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

——摘编自王云坚:《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三省制如何继承了秦汉三公制?唐代三省制有何创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清末中央机构改革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央机构演变的主要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60年代,英国采取对北美的技术封锁,禁止技术输出和熟练工人出国。1774 年英国政府通过法令禁止输出珍妮机和阿克莱特式水力纺纱机,违者罚款200英镑。1781 年英国国会下令禁止纺织机出口,并规定凡是运往国外的机器设备,一经查出即予没收,同时还对违法者罚款200英镑,判处一年有期徒刑。1782 年又将罚款数额提高到500英镑。随后又颁布了禁止技工外流的法令,1785 年又下令禁止制铁工具、机.器、动力机模型和图纸出口。尽管英国政府三令五申地禁止新技术出口,但仍不能完全阻止它的外流。美国为了打破英国的技术封锁,也曾设立高额奖金来鼓励英国移民将技术带到美国。.....在英国的新式织布机无法直接传入美国的情况下,美国商人罗威尔利用访问英国的机会,将这一技术引进了美国。在设法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美国还鼓励本国人民创造发明新式机器,轧棉机就是美国人自己的重要发明。

——摘编 自韩毅《美国工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607-1988)》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实行技术封锁的特点,并扼要评价。

材料二   美国的自然资源和以英国为主的当时西方发达工业国具有更加与众不同的特征,辽阔的可耕土地资源,丰富的林木资源,发达的航运河道和水力资源等都是西欧国家所难以匹敌的,美国在工业现代化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这些优势。...18121 到1814年的第二次独立战争期间,对外贸易和海运事业受阻,促使美国商业资本向工业转移.土地投机.使得手中握有资产的投机者购买大量农民所无力购买的大面积土地,然后以高价向农民出售或出租小块土地而获取巨额财富。这些积累在投机商人手中的巨额资金一旦有机会就会转化为工业投资。从1789年开始到19世纪前半期,政府不断提高关税额度,转而利用这项收入支持本国的工业发展。

——摘编自杨朝辉《美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独特性研究》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工业化起步阶段美国所星现出的独特条件。
3 . 反腐倡廉,提高政府官员的行政能力和效率,是古今中外政治史的一个重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依照传统理论,从政之道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格和品性,一个从政者应该是一个有德行、有责任心的人,这样的人居于官位,一方面能保证更大程度地发挥权力的正面效能,防止权力异化,另一方面,在“上行下效”的原理下,好的官德会形成良好的官风,好的官风又会带动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如果民众都能自觉效法官员的道德行为,天下之治便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儒家一贯秉持“有治人,无治法”的观点,主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这一观点为后代执政者所普遍接受。

                              ——孙季萍   冯勇《中国传统官僚政治中的权力制约机制》

材料二   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

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材料三 自1938年8月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在1943年2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边区政府对王震等22名克己奉公,功绩卓著的干部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毛泽东逐一为每份奖状题字,使受奖者感到莫大的光荣。同一次会议上,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

                                   ——《建党85周年特稿:五个案例见证党的反腐之路》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廉政措施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在君主专制时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   唐朝建立了另一套更有效的谏官系统,虽然谏官以皇帝为监察对象,把皇帝当作国家的最高官吏,对传统的监察——“以法治吏”,不失为一项重大突破。谏官,职能为对君主言行和违失进行直言规谏,规劝其改正错误……谏官系统这一面独特的“监察镜”,及时纠正了不少决策上的失误,避免害民乖谬之政,防患于未然。它虽然仍受到皇帝、谏官双方政风的制约而难免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其监察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至清朝,将六科给事中划归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

——摘编自饶文波《廉洁文化之旅之中国古代的廉政制度》

材料四   权力应当是居于制度、法律之下的,权力应当是相对被动和受控制的。遗憾的是,中国传统的人治政治,造成权力无限、为所欲为的后果。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方面政治制度与法制十分发达,一方面却是贪污腐败盛行的矛盾现象的总根源。王亚南先生甚至认为,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贪污史。

——摘编自曾小华《强力与无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政治分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御史大夫的地位与职能。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的监察制度相对于秦汉有何突破。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监察制度达到顶峰的表现。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发展到顶峰的清代监察制度为何不能肃清官员贪腐?
5 . 城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不同的时期,打上了不同的时代烙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偏重在这一地带(黄河中下游)……在北方旱田,特别注重抗旱保墒。战国时代已有种在低畦地的,西汉赵过发展为代田法,氾胜之又进一步发展为区田法。区田法综合运用并发挥了深耕、施肥、适当密植、保墒、灌水、中耕除草等一系列的丰产措施,辛勤细致地集中使用于较小面积而创造高额丰收,……轮栽、复种、施肥、选种等,都表现出显著的进步。到了南北朝时,北方旱田使用的农具已发展到相当完备的程度,耕作技术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百度知道
材料二 西汉长安城城内工商业区集中在西北隅的横门大街两侧,据文献记载共有九市。居民区在城东北隅宣平门附近。文献记载,长安有闾里一百六十,“室居栉比,门巷修直”,汉平帝时,人口达24.6万余。实际考古勘查确认的居民区,面积过于狭小,估计有些居民住在城外。
------百度百科
整座长安城规模宏伟,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外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贯通十二座城门的六条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而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则是一条标准的中轴线,它衔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城的明德门,把长安城分成了东西对称的两部分,东部是万年县,西部是长安县,东、西两部各有一个商业区,称为东市和西市。城内南北11条大街,东西14条大街,把居民住宅区划分成了整整齐齐的110坊,其形状近似一个围棋盘。
------百度百科
横跨于四河之上30余座桥梁,星罗棋布于京城(北宋东京)之间,……许多桥梁的位置,均处于京城内的交通要道之上,如果说从宫城南门宣德门向南,经里城朱雀门直达外城南薰门的“御街”是当时全城布局的中轴线的话,那么,“御街”与汴河相交的州桥一带,则应是全城的正中心,……城区之内许多桥梁附近还成了城内的闹市区或商业中心,如从州桥向南到朱雀门外的龙津桥一带,是全城著名的商业区,闻名遐迩的“州桥夜市”就位于该处;……大相国寺前的相国寺桥处,其实是深入城区的一处汴河港口,或者可以说是东京城内的一处大型货物中转站。
------百度百科
元大都新城中的商市分散在皇城四周的城区和城门口居民结集地带。其中东城区是衙署、贵族住宅集中地,商市较多,有东市、角市、文籍市、纸札市、靴市等,商市性质明显反映官员的需求。北城区因郭守敬开通通惠河使海子(积水潭)成了南北大运河的终点码头,沿海子一带形成繁荣的商业区。海子北岸的斜街更是热闹,各种歌台酒馆和生活必需品的商市汇集于此,如米市、面市、帽市、缎子市、皮帽市、金银珠宝市、铁器市、鹅鸭市等一应俱全。
--------互动百科
(1)材料一反映的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唐到宋元时期市场布局的变化,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原因。
(3)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古代商业经济与农耕经济的关系。
2016-12-13更新 | 196次组卷 | 2卷引用:2015-2016学年广东佛山高明区一中高一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以法治国。……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势者,胜众之资也。

——《韩非子》


材料二   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说:“无论是为了罗马的意义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况且,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
材料三   鉴于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因此,贵族院和平民院议员谨再作如下的请求:一切保障国教及人民权利和自由的法律和法令以及现行的其他法律和法令,得予批准和确认,并由国王陛下商得贵族院和平民院议员的同意,以他的权力加以批准和确认。

——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


材料四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

——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子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为了罗马的意义和安全”罗马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
(3)材料三体现了哪些原则?有何历史意义?
(4)归纳材料四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016-12-13更新 | 209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材料二:今介甫(编者注:王安石,号半山)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2020-04-01更新 | 16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0届高三3月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高祖时,多用关陇贵族辅政。太宗大量拔摧山东豪杰和江南士人,与关陇集团兼用。太宗曾对房玄龄说:“达到治理的根本在于审慎,所以任命官员要以道德和才能为标准。”房玄龄、杜如晦并称贞观贤相,即分别出自山东、关陇。马周本为武将常何的门客,因代何言事称旨而被起用,后官至宰相。太宗主张“选无清浊”,重用的山东豪杰多是寒门普通地主,如魏征、马周、李绩等。这些人经历了隋末动乱,对于山东的政治形势和社会比较了解,重用他们有利于迅速稳定山东局势。太宗对山东“郡姓高门”采取压抑政策,修定《氏族志》时,以当代官爵高低为标准,改定氏族等第,从而建立以李氏皇室为首、功臣贵族为核心的新门阀体系。

——摘编自王小甫《隋唐五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选官用人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选官用人改革的影响。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美利坚合众国形成的过程和背景来看,美国的立国经验是独特的。首先,和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不是自上而下,而是自下而上完成的。国家体系的形成是先有州而后才有国家。其次,“州”的地位的演变,一直是这个国家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州先由殖民地上升为独立之“邦”,后又降格为从属于联邦的成员,不管其地位如何演变,但始终都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二   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在共和国里极其重要的是,不仅要保护社会防止统治者的压迫,而且要保护一部分社会反对另一部分的不公。

——《联邦党人文集》

材料三   美国(1787年)宪法是人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制定是将欧洲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获得发扬光大。

——《西方政治制度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涉及美国州地位演变的制度因素。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说明州保持独立性的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政府权力结构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设置的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宪法中“现实的政治原则”。说明你是如何理解“1787年宪法是人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的。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美国推进政治制度建设的方式和手段。
10 . 根据美国选举制度,总统由各州选出的选举人组成“选举人团”来选举总统;获得半数以上选举人票者才能当选总统。同时选举人的资格是有限制的,联邦议员和官员不得担任选举人。美国总统这种选举方式
A.严格的贯彻了三权分立的基本理念
B.削弱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C.规避了联邦制带来的弊端
D.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