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王安石变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3 题号:993156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材料二:今介甫(编者注:王安石,号半山)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述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清朝入关前就建立理藩院管理蒙古事务。后来将漠南、漠北蒙古各部先后编制为若干旗,编旗时在蒙古原有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再予分割,通常为一部多旗。各旗都有固定的地界,旗民不得越界游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蒙古原有“会盟”的传统,编旗之后相邻的旗也形成会盟单位,盟长由皇帝在蒙古诸旗长官中指定,代表朝廷监督各旗。清朝统治者反复宣称“满蒙一体”,大力发展满、蒙贵族的联姻关系,对蒙古王公百般优待,爵同宗室。又广建喇嘛庙,尊崇漠北、漠南蒙古的两大活佛,以适应蒙古百姓崇尚黄教的心理。康熙帝曾得意地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治蒙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治蒙政策的作用。

2018-05-01更新 | 8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宣布退位,36岁的皇太子赵昚登基为帝,史称宋孝宗。即位伊始,宋孝宗理智地确立了“内修外攘”的治国方针。他下令:“凡侥幸冒滥者,务必革去”,如在户部的属吏就由北宋时90余人精简为70余人。同时缩减各级官员荫补子弟的数量。还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对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的官员,不分等级职位高低,一律严惩。在用人方面,孝宗主张“知礼者不必知乐,知乐者不必知刑,若得其人不当数易,宜久任以责成效”。宋孝宗在减免赋税的同时,积极改进差役制度,实行均役法,以改变役务繁重,摊派不公的弊病。宋孝宗还下令招募流徙百姓及归正人开垦无主荒田和官田,并积极修复各地废堰淤圩,兴修水利。

宋孝宗时代,是南宋王朝由破敝走向恢复,由消沉走向振兴的时代。南宋苟且衰颓的政风为之一振,户口增加,“内府之金,至于贯朽而不可校”,有小康之称。特别是募兵选将,治军缮备,使军队素质大大提高,如虞允文苦心经营出一支兵强马壮、武艺精良的军队,不仅有力地抵御了金军的侵扰,而且成为南宋后期抗蒙(元)战争的主要力量。但宋孝宗锐意进取,殚精竭虑,却始终未能完成收复失地的大业,这不能不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物质条件有着内在的联系。

——摘编自陈晓莹《宋孝宗治国政策与成效之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孝宗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孝宗改革的作用。

2017-04-18更新 | 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政府为控制市场流通,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摘编自程念棋《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等

材料二   (宋)元祜以降,指凡公(王安石)所变之法,皆曰“恶法”,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吾常谓天下有绝对的恶政治,而无绝对的良政治。苟其施政之本意,而在于谋国利民福,殆可谓之“良”也已。

——梁启超《王安石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市易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是如何进行政策设计的,并分析其实施利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市易法为例,说明其受到梁启超赞成的理由。
2020-07-02更新 | 1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