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2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2023-08-14更新 | 178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63年张小泉剪刀在打制中选用浙江龙泉、云和之钢,并实行剪股、剪背用铁,剪刃用钢的方法,首创剪刀“镍钢锻打”工艺,一举成名。乾隆年间张小泉剪刀被列为贡品后名声大作。一时间,打出“张小泉”绰号作剪刀的假冒作坊,最多时达到86家。品牌混乱,生意萧条,此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末。1911年,张小泉以“海云欲日”在农商部注册以示正宗,1915年冬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二等奖,产品开始远销南洋。1917年张小泉后人将剪刀表面加工改为抛光镀镍后,更受顾客的欢迎,1929年张小泉牌剪刀荣获美国世博会银奖。至1949年,战火兵灾加上手工作坊式经营和生产,使张小泉剪刀店年生产量仅40多万把。

——摘编自王春华《张小泉剪刀的成功秘诀》

材料二   1731年彼得•亨克斯以双子星座为原型在德国铸造中心索林根创立双立人品牌,依托当地的稀有金属矿产和制刀剑传统,外加三十多道严格的制刀手工工艺,双立人迅速成为刀具著名品牌。1855年巴黎世博会展览会上荣获金奖,1867年成立现代化专业独立钢材铸造车间。19世纪后半期在美国、丹麦、荷兰及法国等国家相继建立专卖店,1895年“亨克斯”商标在德国注册成功,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独揽四项大奖。1939年双立人独有的-200摄氏度特殊冰段技术研发成功,使刀具更加锋利、柔韧性更好、防腐蚀能力极强,之后产品延伸到炊具餐具个人护理用具等,产品数量多达二千多种。

——摘编自何煜雪《双立人品牌浅议》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比较近代“张小泉”与“双立人”发展特征的异同。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小泉”与“双立人”发展结局的不同及其原因。

3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在盐铁会议上,桑弘羊明确指出“富国非一道”,“富国何必用本农”,“无末业则本业何出”。“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

——摘编自《盐铁论》

材料二桑弘羊继承春秋战国时期管仲等的经济思想,加强了对于社会经济活动的干预与控制,设计了“均输”和“平准”政策,并对盐、铁等生活必需品及稀缺资源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平准”类似于当今的价格平准制度,即政府当局通过吞吐相应物资而保持物价稳定。“均输”的实质,在今天看来就是各地的地方当局将符合本地比较优势的物品集中收购,运往高价的地区销售,……桑弘羊的政策实践中影响最大的是对盐、铁的垄断经营。其中对盐业垄断流通环节,对铁冶炼业则既垄断生产又垄断流通,桑弘羊的成功实践被后来封建王朝视为理财典范。

——袁贞《西汉时期桑弘羊与司马迁经济思想之浅议》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桑弘羊经济思想。

(2)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桑弘羊经济思想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朝代——夏朝》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2019-11-06更新 | 123次组卷 | 57卷引用:2016届宁夏区六盘山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2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5 . 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2018-01-08更新 | 238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1届浙江省嵊州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58次组卷 | 3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国传统“天下”观经历了历史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有关“天下”的一些论述

《诗经·小雅·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礼·夏官·职方氏》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

材料二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此称统一王朝的统治为“大一统”。

材料三   黄宗羲重新建构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天下观,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囊中之物”。从“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的观念出发,强调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共治天下。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遗憾的是,现实的社会往往却是“君主为主,天下为客。这样的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黄宗羲激愤地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君主专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

——摘编自刘勇强编著《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材料四   以下为王建朗、黄克武主编的《两岸新编中国近代·晚清卷》

第二十三章的部分标题

第二十三章天下、国家与价值重构:
启蒙的历程
一、“天下”的破灭
华夏中心的“天下观”
中国不“中”……
体制屈从近代国际体系
“礼仪"屈从近代国际体系
……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先秦时期“天下”观的内容,并分析其对秦汉历史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黄宗羲“天下”观的含义,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明晚清时期国家观念的变化以及变化的背景。
8 . 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工作逐步展开,中国在国际社会、国际关系体系中赢得了应有的一席之地,为以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大、更积极的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国初期,新政权从国民党政权手中接管经济已到崩溃边缘的烂摊子:从人口、国土面积看是个大国,从国力看是名副其实的弱国。在两极对峙的国际形势下,不加入某个阵营是不现实的。

——杨泽喜《建国初期中国现实主义外交战略选择》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国际形势的客观限制和新中国外交经验缺乏的制约,新中国的外交实践较多地体现为社会主义国家与周边国家的双边外交。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中国又成功地进行了多边外交实践,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打开了中国的外交局面。

——摘编自陈玲《建国初期多边外交的实践及分析——以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为例》

材料三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外交以传统外交为主,偏重于政治和安全领域,外交决策权高度集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适应全球化、区域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形势,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和整体性外交的模式。

——摘自杨洁勉《新中国外交 60 年:实践特点和理念演变》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确立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发点及原则。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双边外交和多边外交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其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与新时期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外交为世界外交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七十二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摘编自[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该学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史实。
2022-12-31更新 | 419次组卷 | 25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唐因隋制,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摘编自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帷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遥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摘编自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于是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论者徒就君相权力表面之分划而谓唐制为汉制之退步,恐未得设立制度之真情。

——据孙国栋《唐宋史论从》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的中央官制,并概述其组织形式。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唐朝中央官制运行方式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因素。
2022-11-26更新 | 38次组卷 | 21卷引用:【校级联考】河北省保定市七校联盟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