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历史学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古代的改革,是人类智慧所做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它能使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材料二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他(梭伦)拒绝了穷苦农民重新分配土地的要求,而是采取政策为丧失土地的农民安排其他职业,如从事贸易和其他工作。他大力推动货币的使用和商业的发展……从此,雅典的货币、陶器、和橄榄油充斥地中海地区,雅典的财富迅速增加,贫困不复是阿提加平原(注:即雅典地区)上的主要问题。

——周洪祥《雅典民主与梭伦经商考》

材料四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贾少,农不能喜酣奭……则农不慢。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情之心。农恶商,商疑情,则草必垦矣。


(1)请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的?
(2)根据材料二回答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梭伦改革的农商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从地理环境视角说明推行其措施的原因。
(4)归纳材料四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并据此概括商鞅的经济思想。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对各自政治体制带来的不同影响。
2019-10-17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石河子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又一方面,则促进了社会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材料二   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多发展时期。这19年中,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资本总额高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中日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投资方向方面,主要涉及纺织、缫丝、面粉、火柴等轻工业。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中国工业的发展以及阻碍因素》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大事记(部分)。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

1933-1934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具有怎样的重要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阻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扫除这些障碍的关键是什么。
3 . 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各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   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选集》

材料三   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这样会给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及福祉造成极大困难。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重要内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主要表现各有哪些?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状况(部分)一览表

成员占全国人口占国民收入年代穷人数目年代工人工资下降
工业、金融资产阶级等2%36.5%1855年85(万)1857年15—20%
1856年87(万)
普通群众80%上40%1863年109(万)1866—1867年10—20%
1866年130(万)

——吴于廑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案,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法国1892年的法律为所有工人确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时间10小时;1893年的法律为工人繁荣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规定,同时还保障工人及其家属的免费医疗。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权益。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材料四   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材料五   “新加坡经验”的缔造者李光耀曾留学英国,所谓“新加坡经验”的源头在英国。李光耀从英国学到了三样东西。他对这些西方经验做了东方式的改造。第一,法治精神。李光耀在英国学习法律,接受了西方的法治思想。他的严刑峻法的社会管理模式使新加坡长期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廉洁。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涣散和“失败”相比,新加坡是相当安定和安逸的。当然,这种模式中也存在一些有争议的因素,大至对公民权利的限制,小至颇具特色的新加坡鞭刑。第二,费边主义。费边主义弃革命而取渐进式变革道路,英国是一个300多年没有发生革命的国冢。李光耀赞同平和的改良,曾经对新加坡主张“革命”的“左派”采取了严厉的压制政策。第三,社会主义理想。李光耀信仰“老式的社会主义”,即给予公民平等的机会来显示他们的才能和为自己获得财富。为实现这个目标,李光耀在新加坡推行强政府施政模式和集体主义的“亚洲价值观”。在一些西方学者眼中,新加坡展现的是一种“非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

——《新京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为政思想和具体的为政措施?
(2)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所采取的措施。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对各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
(3)结合材料二、四,回答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五并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加坡经验”值得肯定的施政措施的看法。
2019-06-29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社会生活各方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

——《朱子语类》

材料三   知(感觉、知觉)是心之体(根本、主要方面),心自(自然)然(认为……是对的)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朱熹的其他思想。
(3)据材料三,归纳王阳明的思想主张,并指出其理论依据。
(4)材料四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主张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小农经济的特点。

材料二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和企业发展的因素。”

——《中国全史·商贾史》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否定或摧毁商业发展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3)根据材料三,概况近代中国经济的特点。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的乡村重振运动出现根本性变化。1965年联邦政府推出新的“乡村发展计划”,1976年又将“乡村重振”和“促进乡村发展”明文列入法规,提出制定村镇整体规划,改善乡村生活和环境,使农村人口生活和福利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联邦农业税占国家总税收的2%,农业投入却占国家预算的7%,各州投入资金力度也非常大。联邦德国从1961年开始举办三年一次的全国性“我们村庄更美丽”竞赛,竞赛分为县、区、州和联邦四级平台,获胜者冠以“金牌村庄”。1998年以后更名为“我们村庄明天会更好”,竞赛取向从表象性“美丽村庄”向内涵性“乡村生活品质“转变。新的乡村重振效果明显,乡村变成了德国现代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不只是粮食生产者,还是自然景观和传统人文景观的维护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地。乡村的如画风景和古朴宁静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此定居,呈现出勃勃生机。

——邢来顺《德国乡村重振运动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2日)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和归纳德国实施“乡村重振运动”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2019-03-28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2019届高三历史二诊试卷
8 . 比较史学是通过比较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历史现象,来加深、扩大和验证我们对历史认识的一种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将中国和欧洲进行比较,他对中国的评价非常之高。在他心目中,中国文明的代表孔夫子是最聪明睿智的人,因而他最得意的就是别人称他为“欧洲的孔夫子”。

材料二   现代中国史学和比较史学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由于现代中国史学是从西方以及苏联引进的,因此当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基本史学概念,都是外来的,在从司马迁到清代乾嘉学派学者的著作里并不存在……当然,在比较的过程中,很多人发现从西方经验得出的许多理论、方法和概念不适合中国,因此正在改进……

材料三   几千年前墨子就已提出“异类不比”……“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比较,横跨两大洲,跨越几千年。但是“东方”是哪里?如果指的是亚洲,那么亚洲内部有印度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等等,它们彼此差异非常大,很难发现有多少共同点。在时间范围方面,上述研究跨越数千年。而在这样的长时期中,任何一个社会变化都很大……在进行历史比较方面,以往许多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都遵循以欧洲经验为基础的道路,所有国家都走这条路,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处于不同阶段而已。因此在进行比较时,可以以这种欧洲模式为标准。但是这种看法近年来已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比较中国、英国某农庄的生产方式……是浅层比较,而比较意识形态等属于深层次的比较,要花更多精力。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伯重《量化史学中的比较研究》


(1)伏尔泰做中欧比较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请归纳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根据材料三,概括比较史学遵循的基本原则。
(3)请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比较史学在今天的重要意义。
2018-12-1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路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路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

——摘编自《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与路线图》

材料二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丝绸之路是复数形式:奴隶之路、霸权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战争之路、技术之路,这样的章节提示着丝绸之路上所流通的远不止丝绸。

——彼得・弗兰克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三   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40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

——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上丝绸之路衰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欧文明交流方面归纳“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基础、时代背景和意义。
2019-02-23更新 | 16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2019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10 .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       治主张。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2019-01-30更新 | 3085次组卷 | 33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