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522 道试题
20-21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韩非子言:“上无道揆,下无法守”。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流派
A.思想主张趋于统一B.富于社会批判精神
C.民本思想成为主流D.体现统治者的需求
2020-12-01更新 | 1052次组卷 | 26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某高二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制作了我国某一城市相关史实卡片。这一城市应该是
A.北京B.上海C.广州D.重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材料二   在征服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特别是被征服者,由于得不到公民法的保护,对罗马统治者表现出强烈的不满。随着版图的扩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生活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为巩固统治,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予适当的司法保障。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科书

材料三   罗马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罗马共和国特设一种审理公职人员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等重大刑事案件的法院,实质上就是陪审法院。罗马实行一种“保护人制度”。保护人可以替被告发言,反驳控告人提出指控。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

材料四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201410月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1)据材料一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
(2)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马法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指出万民法逐渐取代公民法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所述内容演变为今天的哪些法律制度和原则?
(4)综上所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律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4 . 有学者研究发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男子可凭借人文主义训练成为教师、顾问和公职人员,而女性人文主义者即使在学术领域达到相当造诣,也无法凭此获得体面的职业。由此可见当时(     
A.妇女无法参与文艺复兴B.男性垄断了文艺复兴的成果
C.妇女社会地位毫无改变D.父权制的意识形态依然存在
5 . 下图是1919年12月,在经历了“问题与主义之争”及《每周评论》的创办和被查禁之后,《新青年》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发表的“全体社员的公共意见”内容摘录。这反映出此时知识界(  )
我们相信世界上的军国主义和金力主义已经造了无穷罪恶,现在是应该抛弃了……我们主张的是民众运动、社会改造……真正的民主政治,必会把政权分配到人民全体……尊重自然科学实验哲学,破除迷信妄想,是我们现在社会进化的必要条件

A.试图在思想上寻求重新聚合的可能B.已普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C.均认识到发动群众进行革命的重要D.因反国民党独裁形成共识
6 . “《南京条约》并未结束中国人和欧洲人之间的摩擦……因此1856年再次爆发战争就不奇怪了……中国遭受的第三次失败是最为耻辱的,因为这次是败在邻近小国的手下……两支军队发生冲突,8月,双方正式宣战,中国军队又轻易被击溃。”其中“第三次失败”使得中国
A.丧失了领事裁判权、居住及租地权等特权
B.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巡查贸易”
C.签订《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等商埠
D.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2020-12-01更新 | 473次组卷 | 54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解决当时的“积贫”问题,王安石的指导原则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中小工商业者发展,从根本上巩固并扩大税源;强迫逃避税负成性的大地主大商人和特权阶层多交税费,强迫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市民、未成丁、单丁、女户、佛寺道观和官员家庭交纳免役钱。

——摘编自姜锡东《“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内外交困的清朝政府对其经济政策作了调整。核心是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清政府在采取措施维持、改造和扩张国家资本的同时,也放宽了对私人资本的限制,鼓励和允许他们在一些领域中的发展,个别的还给予一定的资助与扶持。

——摘编自徐卫国《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1)指出材料一中王安石变法是如何解决“积贫”问题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经济政策调整与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
9 . 下表为不同文献对唐宋时期江南经济的记述。据此可知,唐宋时期
记述出处
“至于长安宝货药肆,成丰衍于南方之物。”唐·高彦休《唐阙史》
“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自可以为国。”北宋·李觏《寄上富枢密书》
“大江之东,南至五岭……舟车南北,日夜灌输京师者,居天下十之六七。”北宋·沈括《扬州重修平山堂记》

A.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完成B.江淮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长安出现严重物质匮乏D.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影响力提升
2020-11-29更新 | 238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东汉灵帝嘉平四年(公元175年),议郎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外树立刻有《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论语》等经书的石碑。历时8年,全部刻成。这些碑文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很多人争相抄写。这一措施
A.表明儒家经典已成为国家教科书B.推动了印刷术的创新发展
C.促进了各地学术文化的交流发展D.利于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