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交换物品的场所被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的范围遍及商朝统治区域以及周边的地区。这时,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才被打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城市商业进一步繁荣,出现了纸币。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地域性商帮形成。

——摘编自章超主编《看得见的中国史》

材料二物流虽然是一个现代概念,但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存在传统的物流活动。据《左传》记载,奚仲担任夏朝的“车正”官职,主管战车、运输车的制造、保管和使用,是我国官办物流运输最早的记载。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当时用车快递叫做“传”,用马速递传称“驿”,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秦汉时创立了漕运,秦始皇征服百越时开凿灵梁,方便军粮漕运。由于大运河的开凿,隋朝水路快递更为突出。唐代驿站的设置已达到了辽东。宋代陕西粮食有惠民河转汴河入京,江淮粮食由淮水转汴河入京,山东粮食由五丈河入京。元朝初期,设京义都漕运司、江淮都漕运司,秩正三品。明代通过运河和近海航运,将江南粮食经海路运到海河,运至京师。明代设漕运府总兵官、总督,设立漕运衙门。清代漕运管理职责分明,正式将漕运总督纳入官制。

——摘编自贾杉《中国物流近代化研究(1840-1949)》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物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多配有专门的“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工,古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古代官营手工业作坊的这种做法是为了(     
A.注重技术传承B.严格制作程序
C.保证产品质量D.强化市场垄断
2022-12-22更新 | 192次组卷 | 70卷引用:《备战2021年高考一轮复习易错题》易错点07古代中国的经济
3 . 《左传》记载桓公五年:“(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部将)射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了(     
A.武王克商B.平王东迁C.王室衰微D.万邦林立
2022-10-11更新 | 94次组卷 | 64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扫描(政治史模块)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022-03-05更新 | 242次组卷 | 3卷引用:概括类-2020届高考冲刺历史主观题基本题型与解题方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据记载,为使探险更有成效,西班牙国王曾答应哥伦布享有新大陆总收入的1/10;允许麦哲伦船队拥有新发现地区总收入的1/20。这一记载说明(     
A.西班牙最早开展了航海探险B.航海人才受到西班牙的重视
C.良好竞争机制促使探险成功D.新航路开辟得益于王权鼓励支持
6 . 下表是汉代有关名田(占有土地)规定的记载。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内容出处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汉书.食货志》
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汉书.哀帝纪》

A.严厉地打击了商业违法行为B.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C.严格限制了商业规模的扩大D.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稳定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如表是唐尧帝都一一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考古新发现。据此可知
考古结论
陶寺文化中期城墙均被晚期遗址所叠压或打破。出现过“平城墙”的行为
壕沟里有大量陶寺文化晚期堆积的建筑垃圾,建筑可能为陶寺文化中期。出现过“废宫殿”的行为
一垃圾灰沟中出土40—50个被肢解的散乱人骨。许多颅骨有钝器劈啄痕迹
陶寺文化晚期的大型建筑基址,位于中期文化的祭祀区。出现过“毁宗庙”的行为

A.历史文献比考古发现更真实可信B.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C.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D.考古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2021-02-05更新 | 236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7 推理推断类选择题-2020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高分攻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C.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D.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2021-01-06更新 | 1847次组卷 | 65卷引用: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教学资源(人教版)专题01中华文明的起源:先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文献上关于曲辕犁的记载虽然始见于晚唐陆龟蒙的《耒耜经》,称江东犁。但在陕西三原发现的贞观四年(630年)李寿墓中壁画上的牛耕图上,已经有了曲辕犁。这说明
A.历史文献的记载讹误众多B.唐朝统治者注重农具创新
C.壁画比文献更具有可信度D.多种史料有利于还原史实
2021-02-04更新 | 527次组卷 | 10卷引用:专题03 表明说明类选择题-2020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高分攻略
10 . 《晋书》中记载:“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材料反映出当时
A.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B.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
C.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