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唐代初期采用府兵制,征兵对象主要是均田农民,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国家打仗时随军出征,自己携带粮食和武器。唐玄宗时,政府改行募兵制,由国家招募职业军人,提供军饷和装备,招募的兵士由专门的军官训练和指挥,长期服兵役。这一变化(     
A.客观上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B.推动雇佣关系逐步普及
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D.促使均田制度渐趋瓦解
2023-12-25更新 | 168次组卷 | 20卷引用:全国新教材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仿真模拟历史试题(一)
2 . 如表为史书关于汉朝时期社会情况的部分记述。这反映了(     
出处记述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汉书·论贵粟疏》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汉书·贡禹传》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
《汉书·张禹传》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项,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费。
A.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B.土地兼并影响国家的财政
C.封建小农经济持续衰退D.封建土地买卖趋向合法
2023-11-14更新 | 348次组卷 | 51卷引用:全国新教材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仿真模拟历史试题(一)
3 . 1875—1894年,清廷共计派出76位常设驻外使领。此前清廷只有前往藩属册封的“天使”和偶尔派出的负有特殊使命或观光考察性质的临时性使节。这种变化反映
A.中国传统的朝贡外交体制终结B.清廷摒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C.中外关系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D.清政府逐步向近代外交的转变
2022-04-11更新 | 394次组卷 | 17卷引用: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型专练(新高考)-专题04列强侵略与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崇尚耕读的明代学者吴与弼教导未早起劳作的弟子:“秀才若为懒惰,即他日何从到伊川(程颐)门下?又何从到孟子门下?”清代思想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由此可知中
A.明清时期士农界限已经被打破B.劳动的道德教化价值受到重视
C.中国文化的耕读传统初步形成D.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不断强化
5 . 一战期间,14万华工“以工代兵”,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使得英法诸国免除了人力资源匮乏的后顾之忧,极大地巩固了协约国的防线。因为华工们的辛勤工作和牺牲,中国外交官可以在巴黎和会上向全世界提出捍卫中国主权的要求。一战华工出国
A.迫使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为中国成为战胜国作出重大贡献
C.用艰辛劳动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
D.助力段祺瑞在府院之争取得胜利
2022-01-19更新 | 571次组卷 | 25卷引用: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型专练(新高考)-专题04列强侵略与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到宋代,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的现象。这一变化是因为
A.士人价值观念的转变B.科举制度的发展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中央集权的强化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2为英国1784-1856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及主要产品额(单位:百万磅)统 计示意图。



(1)指出178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所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结合英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变化,分析说明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2021-05-15更新 | 226次组卷 | 4卷引用:全国新教材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仿真模拟历史试题(一)
8 . 周恩来曾在《解放》刊文指出:“十年来中国统治阶级与革命的民众之间的长期战争是停止了, 现在正将进入中国政治历史新的一页,即在民主统一的基础上,巩固国内团结,加速准备抗战 的一页。根据民主主义的根基,来召集国民大会,则将是这一页新历史的起首。''周恩来撰写 该文的背景是
A.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B.重庆和谈达成民主建国共识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9 . 下图为1864-1879年烟台进出口商品总额示意图。据此,可以判断烟台
A.对外贸易因开埠持续发展B.民族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
C.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色彩D.关税主权被西方列强控制
2021-05-13更新 | 270次组卷 | 4卷引用:全国新教材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仿真模拟历史试题(一)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2月开始,毛泽东前往苏联进行友好访问。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他指出这次访苏首先考虑的问题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问题、苏联对中国贷款和中苏贸易往来问题。然后,电召周恩来同志率领一个颇为壮观的代表团前往莫斯科,协助商议和解决以上各项重大问题。

1952年8月,周恩来率包括中央各部门、各行业负责人的庞大政府代表团第二次访问苏联,同苏联政府协商、研究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划和援建项目等问题。在这次访问中,斯大林明确表示愿意提供中国实现“一五”计划所需要的技术、设备、贷款等援助,并派专家到中国帮助建设。

——摘编自师哲《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出访莫斯科》

材料二   1977年以来,中国高层出访活动迅速增加。一是组成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等社会主义国家,重点考察了这些国家的农工联合企业(搞农、牧、畜业,还搞加工,还有自己的销售网点),市场经济和社会计划相结合的情况。二是多次访问考察欧美与日本等国,重点考察了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企业管理、科技发展、国民生活等领域。

——摘编自曹普《改革开放前夕大规模出国考察潮》


对材料中新中国两个阶段外交活动的出发点作出合理解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