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2 道试题
1 . 某个班的同学在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时候出现如下标题,明显与史实不符的是
A.《浅议世界早期纸币——交子产生的原因》B.《趣谈清朝的军机处》
C.《简述宋代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制的强化》D.《论明清内阁制度的沿革》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古印度)及玛雅人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板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情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材料二   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明,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加大,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以及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公元前356年,商鞅自魏国入秦,经过景监引见,与秦孝公数次会面后,提出了德治已不能治理天下,君主应 “缘法而治”的主张,深得孝公赏识,被任命为左庶长,在秦国开展变法。商鞅重刑轻德,实质是抛弃“仁德”外衣,用“刑法”手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其“法治”包含“法、信、权”有机结合的法治理论和治理模式。“法”即“国君立法分明守法严苛、官吏解释法律”;“信”即“令出必行的公信力,赏罚分明民众信任,君臣共信不失其议”;“权”即国君权势,是推行法治的前提。商鞅极力推崇重刑,“轻罪重刑、刑重必得、不赦不宥”,禁奸于未萌;其重刑主义带有明显“以刑去刑”维护君主集权统治的功利性,其司法实践改变了“刑不上大夫”的等级 特权。民愚则易治,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偏激弃绝传统文化,为推行法治创造了有效的法治文化。

——摘编自《商鞅变法的法律文化解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推行法治思想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商鞅以法治国的思想。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觉得中国古人面对的政治难题主要有以下六个:

第一,如何防止地方力量做大,形成对中央政府的致命挑战?

第二,如何防止军事集团把枪口对准统治者自己的胸腔?

第三,如何防止外朝官僚集团做大,形成对皇权的威胁与挑战?

第四,如何对待皇亲国戚这些“自己人”,是用他们还是不用他们?

第五,如何对待社会基层力量,是尊重、利用还是控制它?

第六,如何处理中原政权(天朝大国)与周边政权(边陲小邦)的关系,是朝贡、羁縻还是直接治理?

——摘编自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


选择其中的一个“政治难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3-09更新 | 1195次组卷 | 37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历史上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的这一现实局面,使得历代统治者往往将粮食视为天下之大命的重要物资。《礼记•王制》载:“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周礼》把农业看作决定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在社会分工上“以九职任万民”,主张通过建立土地管理机构、加强对粮食生产督促、设置救荒机构等措施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战国法家代表人物李悝鼓励人民“尽地力之教”来增加产量,指出“汆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推行“善平汆”政策。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目前可耕种土地资源为13.8亿公顷,人均仅有0.197公顷。由于气候变化、荒漠化、过度开发和不良耕作实践的影响,目前有25%的可耕地资源高度退化。而水资源不足、水资源污染和地下水过度开采已严重制约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和非粮食作物生产对自然资源的竞争由来已久,在过去20多年里,其本质和强度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使用谷物,如玉米和油菜籽等油类作物生产生物燃料,也极大地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此外,城市人居开发、休闲场所和道路交通建设、工业发展、矿产开采以及木材和其他衍生产品生产等,都对粮食和农业赖以发展的土地、水和生物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增加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成本,并大大降低了小农抵御自然灾害、维护粮食安全和改善生计的能力。

——摘编自何昌垂主编《粮食安全:世纪挑战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的粮食安全思想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世界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粮食安全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2022-02-13更新 | 188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罗马与汉朝

材料一 (罗马)凭借强大的由公民组成的军队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先后征服了从西班牙到两河流域的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扩张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罗马把被征服地区的大量居民卖为奴隶,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进一步加强。罗马帝国在各征服地区设置行省,任命官吏,派驻军队,推广罗马法律体系……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加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

——摘编自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材料二 汉武帝统治时期, 对内强化皇权、财权和中央集权。对外,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汉初,匈奴多次袭击汉朝边境,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战争……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郡。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经过汉武帝的经营,西汉大一统国家得以巩固加强,统治盛极一时。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帝国统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疆域、对外交往等几个方面分析汉武帝统治时期“盛极一时”的原因,并对比其与罗马帝国统治的不同之处。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共性与差异的角度谈谈你对古代东西方文明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探索出通往东方的航线,即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史学界通常把它们叫作“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它既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更为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最终改变整个世界面貌创造了有利条件。从此,国别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世界历史。作为揭开整体世界历史序幕的新航路开辟,它带给人类的是曙光还是灾难?

——摘编自《世界走向联系的起点——新航路开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新航路的开辟“带给人类的是曙光还是灾难”。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冼夫人(522年-602年),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岭南杰出俚人(壮族先民分支)大首领。冼夫人以其能行军用师、筹略超群、信义卓著而德威遍布,镇服了南越各个部落。改变了越人部落爱互相攻击的风俗。她一生先后多次参与平定岭南地区的叛乱。南海沿海地区(古代包括越南沿海地区)和海南岛共千余个部落归附在她的统领下。冼夫人大力推行中原文明,教导俚人"使从民礼",大力推行教育和发展生产。梁朝时冼夫人上书朝廷在海南岛设置崖州,并恢复郡县制。脱离了中央王权586年之久的海南岛,重新收归国家管理。隋朝建立后,冼夫人统领岭南和平归顺隋王朝。隋高祖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摘编自《隋书·列女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冼夫人的历史功绩。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其历史功绩的原因。
2022-01-1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赋役制度
秦朝田赋、口赋、徭役
汉朝田赋、人头税(分为口赋、算赋)、徭役、财产税
隋朝租调役
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
宋朝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明朝一条鞭法
清朝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三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传统社会保障措施进一步发展。如备荒仓储建设方面,地方有官府管理的常平仓和民间募集的义仓和社仓;救灾手段除蠲免赋税、开仓放赈之外,乡绅“粥厂”也被赋予辅助性作用。在救助社会困难群体方面,明朝政府下诏:“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清政府还专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民。在养老政策方面,明代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制度,清代对致仕官员实行“半俸”制度,即退职官员仍可领取原有俸禄的一半,以备养老之用。官府对于善堂和义庄等民间救助组织,也大加提倡。

——据王卫平、黄鸿山《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整理

材料二   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始于俾斯麦执政时期。德国统一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高涨,俾斯麦政权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也积极促进工人的福利,改革社会弊端。面对日益迫切的社会保障需求,德皇威廉一世于1881年发布诏书,要求“最大限度地保障需要帮助的人”,首次提出了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构想。在俾斯麦的推动下,议会先后通过了《工人医疗保险法》《事故保险法》和《养老保险法》。这既是德国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雏形,也是世界范围内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萌芽。德国是世界上首创立法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体系完善,为后来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保障与改善,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很多国家所借鉴。

——摘编自李愚昊《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简述》

材料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实现了社会保障内容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从城市到农村的延伸,社会保障质量从低水平到高层次的提升,初步建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含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的社会保障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会保障的特点,并分析其思想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德国开创社会保险事业的背景,并分析其历史地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的意义。
2022-01-0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