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0 道试题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1 . 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52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年9月23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
2023-06-25更新 | 203次组卷 | 6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地区专用)-题型04编写对话场景类材料题
2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要借鉴一切有价值的思想资源。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特别是先秦时期,有关分工、交易、市场价格决定、市场资源配置、市场竞争与利益关系协调等方面的经济思想,就已有较为丰富的表述。《管子》中蕴含着丰富的市场经济思想,如“市者,货之准也。……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不能为多寡,为之有道”,又言“市者天地之财具也,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

——摘编自赵晓雷《从古代经济思想中探寻市场经济要义》

材料二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存在着传统的计划经济意识根深蒂固的问题,也存在着一些人完全照搬照抄西方经济理论,用西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市场经济理论来指导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问题。一定的理论总是适用于一定的对象和范围,“乱点鸳鸯”是要造成严重后果的。中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社会公共道德,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个人利益至上的社会道德是根本不同的。

——摘编自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思考》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分析《管子》中蕴含的市场经济思想,并概括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在借鉴西方经济理论必须坚持的原则。
2021-12-01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经济史-考点26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们现在所谓汉、唐不如先秦,大概是指的学术思想方面言,说汉、唐时代依然跑不出先秦学术思想的范畴。但我们要是进一步来说,先秦人的思想虽高,可是只存空言。而秦以后汉、唐诸代,却确在依着它实干,使先秦人的思想逐渐在社会上实现。直到宋以下,政治社会,一切规模,都逃不出汉、唐成规。这便不好不说是汉、唐时代的进步了。在这里,我敢大胆说一句,今后中国的政治社会,恐怕依然逃不掉汉、唐规模,如政治的一统性,社会的:平等性,便是汉、唐的大规模。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1-11-19更新 | 214次组卷 | 4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文化史-考点31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和科技成就
4 . 工业革命后,“自由贸易”政策成为一种常态,但这种所谓的“自由贸易”往往蕴藏着西方大国另外的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无可匹敌的竞争力。到这个时候,英国不再需要贸易保护与贸易垄断了,它可以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这是它进一步巩固全球优势地位的必然结果。到19世纪50年代时,“自由贸易已成为一则适合社会状况和经济政策并由政府确认的不可动摇的信条”。

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往来,外商来华只是为了购买中国货物。而此时英国人开始来寻找中国市场了,要扭转一千年来欧洲和东亚之间的供求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自由贸易”。由于不了解英国的国力和国威,(中国)终于自食其果。

——据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整理

材料二   国际贸易是经济全球化背后的关键动力。远距离贸易在塑造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作用,至少在过去的500多年里,它是一种整合的力量。新出现的术语“自由贸易”,其含义是国家不再对跨越边界的贸易设置限制条件。自由贸易问题带来了一场争论,即自由贸易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二战之后,工业国家特别是美国的领袖们,在这一问题上表现了果断的立场。美国的政治家们和商业领袖想建立一套符合自己利益的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

——改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的《新全球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实力在急剧增强,欧洲统一大市场在迅速发展,美国和加拿大为了加强北美地区性的竞争能力和各自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始谈判签订“自由贸易协定”。1992年,美、加、墨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该协定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其运行的基本模式是美、加利用其发达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通过商品和资本的流动进一步加强它们在墨的优势地位,扩大在墨的市场;而墨则可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将内商品出口到美国……美国计划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基础,进一步向南延伸,形成全美洲的自由贸易集团。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第三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50年代“自由贸易”成为英国政府“不可动摇的信条”的原因。结合所学,从英国对中国政策的角度,简述“所谓的“自由贸易”的实质。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列举二战后期及战后美国积极筹建“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的典型事例。以美国为视角,简析这一“国际金融和贸易体系”的特点。
(3)阅读材料三,概述美国和加拿大谈判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背景,并指出北美自由贸易区运行模式所呈现的特色及设想。
2021-10-06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模块二-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材料       马永顺(1914~2000年),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他的一生与大山紧紧连在一起。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黑龙江林区成为支援国家建设的重要物资基地。在艰苦的条件下,马永顺创造了当时全国手工作业伐木最高纪录,东北林区推广了马永顺的降低伐根做法后,一年就为国家增加了1400多万元的财富。马永顺善于钻研,他总结经验并撰写出《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这两本书之后成为全国手工采伐作业的教材。在伐木的同时,马永顺提出采育结合的原则,保护林中幼树不受伤害,并在春季利用工余时间植树造林。退休后的马永顺,心里一直惦记着种树的事,只要身体还能动,就要上山种树。1991年,已经78岁的马永顺开始动员全家每年跟着自己上山造林。1999年,在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他又获得“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称号。

   ——摘编自中宣部《绿色脊梁上的坚守——新时代中国林草楷模先进事迹》


(1)根据材料,概马永顺的主要历史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永顺做出贡献的客观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永顺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2021-09-10更新 | 111次组卷 | 5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版)-专题18美育、体育、劳动教育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民主同盟大事记(1941-1949年)

19413月,民盟在重庆成立,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政治主张是“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加强国内团结”。并参加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宪政运动。

19449月,正式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发表政治主张,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

194510月,民盟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反对独载,要求民主;反对内战,要求和平”的政治主张。

19461月,民盟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民盟与中共代表团密切配合,力促会议成功。与此同时,参加和支持学生民主运动和广大人民群众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斗争。尤其是在反对国民党非法召开“国民大会"的斗争中,民盟与中共一致行动。

194710月,国民党政府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11月,民盟总部被迫解散。民盟地方组织继续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

19481月,民盟公开宣布同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为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府,实现民主、和平、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

19499月,民盟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建工作。

——摘编自《中国民主党派史》


(1)据材料,概括民盟的政治活动主题发生了哪些转变?并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转变的原因。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民盟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2021-08-23更新 | 155次组卷 | 3卷引用:【考点练】2022届高三历史大数据精选试题重组模拟卷(全国通用)-中国近代史-考点07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1937-1949)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7 . 中古西欧社会的多元面貌

材料一 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其一是效忠”……其二是帮助。这是封臣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义务,包括为封君服军役、向他提供协助金和物资。

——《世界史》

材料二 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封主与附庸的臣属关系的建立,由于是层层分封,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人为封主,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

材料三


——摘编自[]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

材料三 在欧洲社会重建中,拥有高度文明进展的基督宗教对于当时尚处于文明低级阶段的蛮族进行了反征服。其结果,占领者和被占领者在信仰基督宗教上达到了和谐与共鸣。然而封建割据制约了商业的发展,领主之间的私战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因此,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消除封建割据,在政治上实现国家的统一,(必须)建立以王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的政府……王权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推到了权力的中心。

——摘编自吕嘉《世界中世纪政治史》等


(1)根据材料一与材料二,概括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权与教权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021-08-10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案-第2讲中古时期的世界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8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探讨中国向何处去这个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显示出威力。在十月革命的强烈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1918年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再仅仅是被当作西方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奇流派来看待,而是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选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 八七会议后,怎样夺取武装斗争的胜利,革命应该走什么道路,便成为据在党面前的根本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首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蓄革命力量,在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后存取夺取全国革命胜利。这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是在党领导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能发展中国!

——引自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解读材料一,指出材料中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之后形成“高潮”的表现,分析归纳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简述它对各地起义武装所起的作用。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概括“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开辟的意义。
(3)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济领域进行的理论探索。②197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开端,概述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78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
2021-06-15更新 | 2569次组卷 | 17卷引用:2021-2022学年高三开学热身训练(历史)-卷05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美苏两国都建立了足够毁灭对方的核武器库。一些欧洲人认为谈论“大规模报复”已经失去意义,既然美国也无法逃脱核武器的毁灭,可能就不会再愿意保护他们。在此背景下,法国总统戴高乐公开主张要更多地承认国家利益,呼吁西欧在军事和防务上扮演更加独立的角色。戴高乐试图改组北约,为此建议在北约内部成立美英法组成的理事会,三国对北约事务拥有同等的决策权,但没有成功。法国先后收回对地中海舰队和空军的指挥权,退出美国主导下的北约一体化军事指挥体系。法国又着手建立独立的核打击力量,拒不参加限制核武器谈判的国际会议,将原子弹的研制置于国家“绝对优先地位”,先后成功试爆原子弹和氢弹。

——摘编自(法)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等

(1)概括20世纪50年代未至60年代法国对北约的诉求,并分析其原因。
(2)分析法国上述举措对冷战格局的影响。
2021-06-09更新 | 3983次组卷 | 25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考点1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原因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争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争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研究”的精神,常常分辨传说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僧侣,掌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知识。书中许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所证实。

——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

材料二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伟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撰写史书应该包括的要素。
2021-06-08更新 | 8153次组卷 | 30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版)-专题01史料常识和历史研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