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惟才是择”到“分省取士”

科举制肇始于隋,到唐朝中后期,从朝廷到民间都认可了科举正途的地位。宋代时期的科举发生着很大变化。960﹣997年间,北方籍进士在全国总额中占比为28.4%;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司马光提出了“逐路取人”思路,用今天的眼光看有着补偿性正义的因素,但欧阳修为代表的维护“不论东西南北人,而惟才是择”旧制度的主张占据了上风,这一主张呈现出“凭才取人”的程序性正义原则。到了1101﹣1126年,北方籍进士在全国总额中占比为0.08%。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一榜录取的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士人大哗。朱元璋处死二十余人,重新考试,制造历史上著名的“南北榜案”。1427年南北卷制度诞生。清朝顺治年间,中卷并入南、北卷,开始实行南北卷制度;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实行“分省取中”制度,各地士人更关注本省籍士子的会试名额。政府以各地文风高下、赋税轻重多寡等分配各省的学额、中额。“分省取中制”可以说是影响了日后数百年的考试制度。

——郭晔旻《艰难的平衡录取名额的划分之道》

材料二 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中华民国政府制定、颁布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文官惩戒条例》等,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国民政府对非国民党员采取限制政策,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公务员法难以推行,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连形式都没有。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宋朝科举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从材料中的取才思路中选取一个,谈一谈你选择这一思路的理由。
(2)参照1855年英国《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1883年《美国文官法》等所确立的西方文官制度,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作出简要评价。
2022-02-27更新 | 158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北京专用】
22-23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

——摘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在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而印度等国的中央银行则直接持有英镑而不是黄金,“英镑等同于黄金几乎是天经地义的事”。

——摘编自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材料三   1944年夏,美英苏中等44国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最终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把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35美元等于一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使美元享有高于其他货币的特殊地位。

——摘编自段炳麟《当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5-18世纪世界白银的流向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19世纪英镑国际地位确立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多个角度谈谈你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认识。
2023-04-26更新 | 148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模拟历史试题
3 . 中外选官制度

材料一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进士及第便有做官资格了。

材料二 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1)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对比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谈谈科举制的进步性。

材料三 漫画:”“不得入内


材料四 英国政府于1855年和1870年以枢密院名义两次颁布法令,揭开了文官制度改革的序幕。……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两种: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政治、数学和自然科学等11门,任选六门。1968年英国尝试对文官制度进行改革,力图建立一个统一的等级结构,各个职位对所有具备资格的人开放,打通低层级文官与高层级文官的晋升通道。

英国文官制度的绝对专业化素养,使得政府能够在最低的差错和最高的效率的情况下运转自如。这个制度足以让采用不同制度的其他国家羡慕不已。

现如今,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也在吸收中国传统人事制度合理成分和借鉴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得以基本确立,并于2005年颁布《公务员法》。


(2)指出漫画反映的西方文官制度的原则,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西方文官制度的积极影响。
2023-01-0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探索·实践·变化

《政府论》是洛克倾注多年的心血之作。在这部著作中,他对近半个世纪英国政治思想领域的斗争进行了清理和总结,为新政权提供了理论论证。

洛克法治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依法行政,即用法律约束和限制行政权力(即王权)。他指出,在君主专制政体中,君主只是用心血来潮或毫无约束的意志代替法律,而没有任何准绳和规定约束君主的行为。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1)依据材料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用“光荣革命”后的史实说明英国政治变革是如何体现洛克思想主张的。

瓦特在中学学习了法语、希腊语,还自学了德语、意大利语,这使得他有机会接触和看懂更多优秀外文文献。瓦特本人在伦敦学艺期间购买了《数学仪器的制造和使用》。他在格拉斯哥大学工作期间阅读了不少书籍,了解了关于蒸汽机发明的知识,丰富的数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有助于瓦特在蒸汽机改良过程中有效地解决一些精准测量与数量化表达的问题。

——摘编自韩玉德、安维复《试论詹姆斯·瓦特的工匠精神》


(2)依据材料,概括瓦特取得成就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广泛应用的影响。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对唯物史观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论证了物质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阐述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

在革命实践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决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断扩大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健康发展。

——据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发展简史》


(3)依据材料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新。结合所学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
代表人物主张
[美]米尔顿·弗里德曼
(1912—2006)
认为“福利国家”巨大的日常开支成为国民经济中沉重
的财政负担。实行这种制度,就会有“太多的人终生依赖他
人生活”,主张废除“福利国家”。
[美]保罗·萨缪尔逊
(1915—2009)
认为“福利国家”实现了充分就业,实行了公平的财富
和收入分配,创办了各种福利设施。断言“福利国家会长期
存在下去”。

——摘编自李琮《对“福利国家”的一些认识》等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的认识。
5 . 食物物种交流,世界市场

材料一 公元前9000年左右,小麦、大麦在西亚开始栽培;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传入欧洲;至迟到公元前2500-2000年间,小麦传入中国;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通过丝绸之路,葡萄、首蓿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物种大交换”示意图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材料二咖啡一词源自阿拉伯语,意思是植物饮料。咖啡树原产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西南部的高原地区,在公元15世纪以前,咖啡的种植和生产一直为阿拉伯人所垄断。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因大量生产而价格下降的咖啡开始成为欧洲人的重要饮料。

欧洲的第一家咖啡馆于1650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建立,咖啡馆随之在欧洲风起云涌,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2)对“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三

即使是世界上最偏远之地,如今也开始被先进的交通工具联系在一起,……他们包括:铁路、汽船、电报。……详细的地图(绝大多数是为军事目的而制)已经可在许多先进国家中看到。……甚至也把那些地理上极其遥远的地区拉入到整体世界之中,使两者之间产生直接而不仅是字面意义上的联系。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时间

1520

1600

1670

1700

1750

1801

1852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5.25

8.25

13.5

17.0

21.0

27.5

51.0

1700年,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市只有一个,到了1911年,这样的城市已经接近30个,其中大多数处于工业化的英格兰中部地区。

工人们用血汗增加了资本的利润,换来的却是贫富的严重分化,社会的强烈不平等。这种不平等体现在生活方式、住房、医疗、健康等各个方面。如这时欧洲所有城市开始出现资产阶级居住区与工人居住区的区别,简称为豪华的西区和贫困的东区

法家认为人性恶,主张法治,韩非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提出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观点。

(3)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结合所学任选两个角度(或自拟两个角度)对上述材料进行解读。
2023-01-06更新 | 291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曼彻斯特城市发展

材料一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700年至1841年间,曼彻斯特人口从8000人上升到235000人。从1780年开始的四十年中,曼彻斯特棉纺织工业占英国的1/4,成为全国乃至世界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各国的公债和证券在这里进行交易。1830年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   1842-1844年,恩格斯居住在曼彻斯特,看到了英国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变化及带来的工业飞速发展。他认为“曼彻斯特是现代工业城市的典型”,并进行了深入调研。他发现资产阶级聚居在远离工业区和工人居住区的环境良好的城市外围,而每家雇工在5001000人的大工厂周围,工人阶级极其简陋的住宅成排或成堆地聚在一起。恩格斯曾这样描写曼彻斯特的工人居住区,“只要哪里还空得下一个角落,他们就在哪里盖起房子”,“空气由于成打的工厂烟囱冒着黑烟”而污浊沉闷,而且“一堆堆的垃圾、废弃物和令人作呕的脏东西不断地发散出臭味”,“街道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大部分没有铺砌,也没有污水沟”。尽管当地工人的工资较高,他们的平均寿命却要低于其他城市和乡村地区。

——摘编自梁远《近代英国工业城市规划演进研究(1848-1940)》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曼彻斯特发展为近代大都市的有利条件。
(2)1840年一位市民认为,“曼彻斯特城市发展是以脏乱和疾病为代价的”。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理解。
2022-07-13更新 | 20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出自明代冯梦龙《古今小说》,被学者认定为宋元话本。话本梗概如下

故事发生在南宋高宗建炎三年、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杨思温“因靖康年间,流寓在燕山(今北京),犹幸相逢姨夫张二官人在燕山开店,遂寓居焉”。燕山百姓“虽居北地,也重元宵。未闻鼓乐喧天,只听胡笳聒耳”。这里虽不及东京元宵的盛况,也是“街上喧闹”,“半是京华(东京)流寓人”。东京人有元宵夜插戴花朵的习惯,而燕山的女真孩童、女子头顶耳畔戴着葱、蒜做装饰;东京流行的娱乐方式“三棒鼓”也处处可见。杨思温在一位贵夫人的随从队伍中见到一女子,打扮“好似东京人”,疑其为义兄之妻郑意娘。他跟着对方来到燕山最大的酒楼秦楼。这里“似东京白樊楼一般,楼上有六十个阁儿,下面散铺七八十副卓(同‘桌')凳。当夜卖酒,合堂热闹”。秦楼也有来自东京酒楼的跑堂(服务人员),杨思温从他们口中得知夫人“常常夜间将带宅眷来此饮酒”。杨思温就此打听到女子的居所,彼此相认。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情节,指出它们所反映的宋元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并谈谈对该特征的认识。(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两个小说情节及对应的历史特征,对历史特征的概述和分析准确全面)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治武功盛极一时被后世史家誉为“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这一百余年间清朝最后完成了国家大一统的最高理想在辽阔的版图内建立了空前稳固的有效管辖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传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峰特别应该强调的是清朝继元明两朝之后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以至最后完成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是这一时期多方面的发展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体制、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框架因而“康乾盛世只能是中国古代最后的辉煌。

——摘编自中国历史元明清》等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康乾盛世的认识。
2022-07-15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人口迁徙与文化交融

材料一   

材料二   生活在北美大陆上的居民都是在不同的时期来自世界不同的地方。即使被认为美国真正的主人印第安人,经过考古发现,也是亚洲的蒙古人种移民而来。故美国被公认为一座民族“大熔炉(meltingpot)”,全世界不同的民族和种族在这里被“冶炼”成美利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不可否认,他们初来乍到时,其文化习俗、语言结构、文学模式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受旧世界的影响。即使随着社会发展,最后被融合为一个美利坚民族整体,但共性中依然凸现各个民族的文化个性。如非洲的黑人文化、亚洲的黄种人文化、拉丁美洲的西班牙后裔文化和印第安文化等,都是在以白人为主流的美利坚文化中对自身民族传统文化保留得相对完美的亚文化群体。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

(1)阅读材料一,在图上画出近代世界人口迁徙的主要方向,并结合史实加以解释。
(2)依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文化的特征并加以说明;结合所学,谈谈其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2-05-31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文化在碰撞中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亚历山大远征之前,对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来说,地中海东都是一个死胡同,由埃及人、腓尼基人和波斯人互相猜忌地把守着。在远征之后,希腊人的经济活动找到了一条通往中亚、印度、阿拉伯和非洲东岸各市场的康庄大道。

——【法】杜丹《古代世界经济生活》

材料二   如表所示为近代以来国际人口迁移情况。

150031850185031945194532000
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
人口迁移数量1850年,贩卖黑奴约为1500万人,为白人移民的4~5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人,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人1960年迁移人口325万人,1974年为947.5万人,198531990年迁移人口年增长率为2.59%

——摘编自邬沧萍《世界人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亚历山大远征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以来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文化交流的认识。
2022-04-10更新 | 460次组卷 | 3卷引用: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碰撞(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北京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