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15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从秦汉开始,国都一带就集中了大量的官吏和军队,需要从全国调运大量物资供其消费,在各地区间缺乏天然密切的经济联系和交通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这种出于财政需要的人为大调运就是一个极大的浪费。据此可以说明(     
A.武帝划分州部的合理性B.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背景
C.元代行省制度的合理性D.宋代财政制度的弊端
2022-12-01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宋仁宗天圣二年八月,召成都优人许朝天补教坊,监察御史李纮与右正言刘随先后进谏,遂罢归;宋仁宗明道二年,御史中丞孔道辅与右司谏范仲淹等一起诣阙论奏,反对仁宗废罢郭皇后。这反映了宋朝监察制度的特点是(     
A.以卑制尊B.台谏合一C.崇文抑武D.德主刑辅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明朝呈现出文官系统、武将系统、宦官系统“三轨”并立的政治格局。中央宦官与正将、文官三种政治势力长期保持斗争与合作的双向关系。地方各级宦官,主要负责监军,承担皇帝耳目的功能,对于地方军政事务虽有干涉,但基本尊重文武官员的军政权力。据此可知明朝宦官系统(     
A.没有掌握国家实权B.严重威胁君主专制
C.维持明朝政治稳定D.成为官僚体系核心
4 . 亚当·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指出∶金银不是财富增长的源泉,只有包含着人类劳动的商品才是财富的源泉;一国的富强也不意味着另一国的贫困,通过自由贸易可使得双方都各得其所。其经济理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成为“世界工厂”B.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
C.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D.重商主义思想的终结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年8月,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正式成立,标志着跨大西洋的西方军事战略界线也基本划定,1955年5月5日西德加入北约。苏联对西德加入北约的即时而公开的反应,是1955年5月14日以苏联为首建立了包括东德和东欧国家在内的与北约直接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于是,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个武装集团在欧洲大陆的中心地带相互怒目而视,两极格局也逐渐定型。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首先,美国和它的伙伴国实际上要比苏联集团强大。其次,两极格局未能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有些国家和地区处于对立的两个联盟集团之外,这使两极格局多多少少受到了牵制与限制,而且在两极格局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多极的力量。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在“一边倒”的总体特征下,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一系列调整∶从执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到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再到依靠“中间地带”力量的政策,逐渐突破建立在中苏同盟基础上的“一边倒”外交战略,转向“两个拳头打人”外交战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具有鲜明的"内向性"特征,贯穿着独立自主原则和国际统一战线思想。1958年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中国开始鼓励和援助世界各地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积极倡导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毛泽东提出把国际依靠力量放在亚非拉三大洲的新兴国家上。这一时期新中国外交的核心目标是反对美苏,维护和平。发展与“中间地带”力量的关系,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核心战略。1964年中法建交,就是在此战略思想指导下的一个突破。

——摘编自陈少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局势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并指出其基本依据。
2022-11-28更新 | 170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
6 . 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A.美国是北约军费的主要贡献力量B.西欧各国的安全获得了根本保障
C.美苏争霸的重点转向了争夺西欧D.军事集团对抗加速了北约的扩张
2022-11-27更新 | 20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A10联盟2023届高三11月段考历史试题
7 . 帝国宰相主持政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由议会选举。议会通过的一切法律和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它对政府也没有任何行政的监督权,无权要求政府作政务报告。这说明德意志帝国(     
A.代议制民主尚待发展完善B.宰相掌握了立法大权
C.延续了封建专制政治体制D.权力运作体系较严密
2022-11-27更新 | 22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A10联盟2023届高三11月段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00年8月,拿破仑下令成立民法起草委员会,并限期是年11 月完成。期间,共召开102次讨论修改会议,他亲自主持的达半数以上,最后,又力排众议,简化批准程序,使民法草案在立法院中通过。《拿破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并辑集多种的法律、命令、习惯、法理和理想而成的。全典共计 2281 条,分为“人”“财产”“财产取得之各种方式”等三篇,内容之广泛,实不多见。诚然时人及后世对其编制过程及技术多有批评,但《拿破仑法典》所以能供许多国家做模范,且历百余年而不至根本动摇者,或正以此。拿氏之自认可以赖它而垂不朽者,或非纯粹意气之谈。

——摘编自梅汝嗷《<拿破仑法典>及其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事立法变化发展大事记

建国之初,民事立法受到高度重视,相继制定了《土地改革法》《婚姻法》等诸多有关民事单行法。

依据“五四宪法”并借鉴1922年的《苏俄民法典》,1954 年开始第一次民法草案的尝试,因历史局限而未达立法初衷; 1962 年虽也进行了民法典起草工作,但最终夭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据国情,采取了先分别制定民事单行法,待条件成熟后再制定民法典的立法方针,先后制定了如《经济合同法》《继承法》《物权法》等诸多民事单行法。

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通则》,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事基本法。

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标志着我国民法典编纂迈出了第一步。

2020年5月底,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据王勇旗《新中国成立70年民事立法变迁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拿破仑法典》制定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事立法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建设的认识。
2022-11-27更新 | 134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A10联盟2023届高三11月段考历史试题
9 . 1934 年美国通过一系列农业法案使得棉花和小麦的耕种面积各自减少1000多万亩,玉米耕种面积减少900多万亩,肉类、乳制品、糖等农产品的生产也不同程度减少,还有大量的小麦、马铃薯、牲畜、牛奶等农产品被销毁。这些农业法案(     
A.损害了农业资本家的长远利益B.减少了农产品相对过剩情况
C.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空前的破坏D.延续了胡佛总统的农业政策
10 . 罗马法除了对各种自物权和他物权,所有权的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能,还对罗马公民、自由人和外邦人的不同所有权和行省土地所有权作了详致的规定。这说明罗马法(     
A.旨在巩固帝国统治B.侧重于维护公民权利
C.注重保护私有财产D.以成文法为主要形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