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4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建立后,所开创的一系列崭新制度,极大地推动了商周时期制度文化的变迁。西周初年,所推行的封邦建国制度和一套颇为严格的宗法制度,在《左传》等古代文献中有较为明确的记载。除此之外,王国维先生还曾指出:“同姓不婚之制,实自周始”,随着先秦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王氏的论断已逐渐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殷周之际,制度文化方面,在商代天帝崇拜观念逐渐淡去的同时,独具现实关怀和实践理性的礼制文化日臻完善,“周之文化,以礼为渊海”。西周时期,逐渐实现的由神本向人本的过渡,其价值正如李学勤先生所说:“西周制度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摘编自周书灿《论周初的制度建设与文化变迁》

材料二   周秦之际,国家在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周政、秦政这两种“治道”对周秦以后的制度变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西周初年,在周公的主持下,厘定出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并确立了与之相适应的“礼治”原则。秦统一后,经过激烈辩论,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继续走“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治国路线。据学者指出,西周政治的最大特点就是确立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族权与王权的二元结合体制,而“周秦之变”,变的就是作为国家社会二元一体基础的西周宗法制,从而使国家从宗族的躯壳中挣脱出来,建立起独立的政治系统。

——摘编自代云《黄河与中国历史上的周秦之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初制度建设的措施,并指出殷周之际制度文化变迁的基本趋势。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之变在政治上的表现,并指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 . 香港的割让源于清朝的国力衰落,香港的回归则基于国家的发展,而今天香港在国际上享有的地位则与当前国家的崛起与民族的复兴密不可分。这反映了(     
A.维护国家主权与香港繁荣稳定自相矛盾
B.“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事关民族复兴
C.“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构想
D.国家统一、国家治理和民族复兴不交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时期诞生的科举制度,到宋代起了极大的变化,考试的内容从重诗赋到重经义,取消行卷制,实行弥封制。考试环节除了乡试、省试之外,又增加了殿试。考试时间从每年一次,变为三年一次,录取名额大幅度增加。录取后由不能直接做官到直接为官。进士由不分等到分若干等。又另外实行三舍法,并大量录取特奏名进士。实行别头试,不许做官人作状元,种种变化可谓纷繁复杂,在这诸多的变化中,录取取士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影响最为深远。

——摘编自李裕民《寻找唐宋科举制度变革的转折点》

材料二   1905年的废科举产生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后果。在乡村造成办学主体由私向公的转变,减弱了民间办学和就学的积极性。新学制对贫寒而向学之家的子弟有所排斥,导致乡村读书人数量日益减少、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而乡民对新教育传授的“知识”却不那么承认,使新学生在乡村中不受重视,流向城市寻求发展。乡村读书人心态也开始转变,厌弃固有生活,甚至轻视农民。随着城乡的分离,在都市中游荡的知识青年和失去读书人的农村都成为受害者。科举制废除的一个重要社会后果即乡村中士与绅的疏离,“乡绅”的来源逐渐改变,不再主要由读书人组成,乡绅与书本“知识”的疏离可能意味着道义约束日减,其行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转变,容易出现所谓“土豪劣绅”。结果是“劣绅”及其伴随的“土豪”、“土棍”、“地棍”、“土劣”等用语日渐普及,从一“独夫”的帝王统治变为“千万无赖之尤”的混治,恐怕是导致后来所谓“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罗志田《科举制的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考试的特点,并分析宋代的科举考试给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废除科举后中国乡村社会发生的变化。
4 . 1951年12月李维汉指出:“民族的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遵循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共同纲领总道路前进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上的区域自治(不应以少数民族所占当地人口的一定比例为基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违反共同纲领的)。”据此可知(     
A.该定义出于民族自决和联邦制的政策考量
B.民族区域自治是对少数民族自主性的承认
C.国家本位成为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准则
D.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区域自治互相矛盾
2024-03-0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猖狂进攻,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打响了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并逐渐发展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这反映了(     
A.中国抗战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B.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被还原
C.局部抗战与全国抗战各自的特点D.国民党政府的作用无足轻重
6 . 明仁宗至嘉靖时期,内阁虽因皇帝的不同需要而呈现出地位作用不稳定的现象;万历以后,随着宦官群体的逐步专权,内阁地位则不断下降,“及后,中(宦)官愈重,阁势日轻”。据此可知,内阁(     
A.依附皇权而存在B.地位等同于宰相C.凌驾于六部之上D.均无法干预政务
7 . 甲午战争中,靠着宗族乡亲关系组织、武装起来的中国军队,只忠于地方领导者个人,毫无正规军的战术素养,甚至“尚未听到枪声就已逃之夭夭,甚至披上妇女衣装,企图蒙混过关”。这可以说明,晚清时期(     
A.政治统治腐败无能B.中日军事实力悬殊
C.民族危机逐渐加剧D.海军战术僵化落后
2024-03-0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甲申马尾海战以后清廷决定今后海军建设方针由“造船育才为主,买船引进人才为辅”改为“以购买西方铁甲船为主”,国家安全战略由“联俄防日保韩”改为“联日拒俄保韩”,相应地国家军事战略由“塞防海防并重”改为陆海战略失衡的“塞防独重”。这些做法(     
A.体现了清朝边防思想的嬗变B.体现了海军建设进入体系化
C.造成了甲午战争最终的失败D.标志着清朝藩属外交的失败
2024-03-0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这场运动刚开始的时候是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的统一战线的革命运动,它初期的弱点就在只限于知识分子,没有工人农民参加……”。材料所说的这场运动(     
A.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B.仍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C.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的延续D.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2024-03-0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至唐宋时期,虽然制订了较为全面的官员考课标准,但考课作用的发挥程度却与皇帝个人意志密切相关,考课机关往往以皇帝意志为准则,考课制度甚至成为取决于皇帝意志的一种工具。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文官政治有效实行B.宰相权力日益削弱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监察机构逐渐废除
2024-03-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