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有学者在谈及法国启蒙运动特点时指出,启蒙不应该是凌驾于所有人之上的理性的纯粹运动,“理性”不应成为区分知识分子和人民的一条鸿沟。真正的启蒙,应由主客体之间互动而成,每个启蒙者既是主体也是客体。这一论述表明法国启蒙运动(     
A.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B.尚未摆脱专制束缚
C.受众群体局限在上层D.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863年,张斯桂为《万国公法》作序,在“展示了中国人在那个时代非常少见的对国际关系的理解能力”的同时,一再强调只有通过自我改革才能实现国家的振兴。《万国公法》的印行(     
A.揭示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B.纠正了中华法系的偏向
C.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了日程D.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下表是17至18世纪中国白银购买力情况。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B.赋役的货币化导致白银贬值
C.商业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D.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022-06-27更新 | 1993次组卷 | 20卷引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明清时期,当乡约与圣谕结合时,乡约就变了味,其主体不再是民众而是国家,“官僚的介入,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虽然增强了其约束力量,却是乡约走向异化的开始”。乡约走向“异化”主要是指
A.尊祖聚族意义的消失B.民间自治精神的偏离
C.家国一体特征的削弱D.基层教化功能的剥离
2022-06-21更新 | 1020次组卷 | 18卷引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民族危机与救亡。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各种救亡主张(思潮)盛行一时,下表反映了部分主张的主要观点。

维新变法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教育教国一个国家能否得以长治久安,能否得以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日多.则国势日强
实业救国主张通过举办实业,.振兴商务来增强国力、民力,进而达到抵御外国入侵之目的

根据以上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运用同时期中国另外3种主张或思潮来论证你的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28更新 | 243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秦代存在“故地”与“新地”的划分,并采取差别式管理。秦末关东大乱,“新地”皆复为王国,秦将章邯以东郡为根据地镇压起义。西汉初年,天下格局恢复东西对峙局面。汉文帝重新设置东郡,掌握了压制关东诸侯王国的地缘优势,从而保障了汉廷的政治安全。这说明(       
A.分封制的推行有一定的经济基础B.郡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秦汉时的“新地”全部推行郡县制D.秦汉时的“故地”全部推行分封制
2022-05-24更新 | 1829次组卷 | 14卷引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巴国,地处长江上游,多鱼盐之利,形成于商周,灭亡于战国。下图是出土自重庆涪陵小田溪M12号墓巴国晚期巴王玉组佩。玉组佩常见于中原文化礼乐制度,该玉组佩还包含楚国图腾元素玉鸟形牙饰。该随葬品可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巴国晚期等级制度严格B.巴楚之间经贸往来频繁
C.区域文化在交流中发展D.宗法分封制度趋于崩溃
2022-05-15更新 | 296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第十一中学2023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西欧)农业生产有了重大发展。农业生产进步,农民手里的剩余产品量增多,则必将剩余部分产品作为商品投入流通过程,因而促进了农村市场的发展和商业的活跃。在此基础上,原来作为家庭副业的手工业同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经济部门。手工业者为了摆脱领主的剥削和奴役,逃出庄园,到城堡、寺院、交叉路口、渡口等地居住。这些地方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在此设立集市利于销售。随着定居的人口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以市场为中心的比较稳定的居民点,并在这个基础上发展为新的城市。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城市经济主要是商品经济,商品交换扩大后,封建贵族需要大量货币。他们把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改为货币地租。农民为了交纳货币地租必须出卖部分农产品,从而将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纳入商品流通市场,使自然经济转化为小商品经济。在(中世纪的西欧)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而能给国王最大支持的,就是城市。在城市兴起之前,中世纪西欧的世俗文化极度匮乏。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新兴的市民阶层日益壮大。他们需要有专业人才,如法律人才等来管理市政以及处理对外联系和交涉,他们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设施来为他们的事业、生活服务,于是便出现了城市学校。

——摘编自孙晶《试论中世纪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兴起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9 .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同处北半球中低纬度大河流域,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民居住房多以由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成,木材使用较少;而古埃及文明的民居住房大量使用木材,常以甘蔗和椰子叶铺成屋顶。这表明
A.古埃及文明的生态环境更为优越B.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建筑技术高超
C.经济生产方式决定建筑风格类型D.早期人类文明深受自然条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83年,全国平均每百人拥有缝纫机7.5架、自行车15.4辆、手表22.2只、收音机20.9部、电视机3.5部,分别比1978年提高1至10倍。这表明当时
A.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B.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C.基本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D.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