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
(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过程:________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3)结果:新政明显触犯了________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王安石变法
(1)背景: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目的:________
(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4)内容: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选必1)
________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________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5)影响
①积极影响: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②消极影响: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2022-10-02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第8讲辽宋夏金元的政治、军事-纲要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2022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2 . 抚今思昔,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二   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列宁文稿》

材料三   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的是什么?列宁的初衷与现实发生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
(3)材料三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斯大林的主张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苏俄(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2022-10-15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38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纲要下-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开创了通过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以市场机制自发推进工业发展的市场化内生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通过纺织业走向全面机械化、工业化的道路……。在其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保护财产和合同的法律,如《人身保护法》《货物买卖法》等,建立起保护消费者的商品检验制度和价格控制制度,制定保护投资者的《取缔证券投机法》,建立起保护劳动者的评定工资制度、工厂法和济贫法。与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美国依靠让农民广占耕地,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农业的全面机械化推动了美国农业的迅速发展,这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也促使农产品加工业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制造业,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又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美国日渐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强国……当然,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也一度产生了社会及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为世界工业化留下了沉重的历史教训。

——摘编自周宇《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1949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我们的失败。……苏联……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直到19572月,尽管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暴露出了一些缺点和错误,毛泽东在讲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时仍然强调向苏联学习。他说:“为了使我国变为工业国,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已经有四十年了,它的经验对于我们是十分宝贵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选择的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在短时期内对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也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摘编自公茂虹《向苏联学习工业化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美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选择向苏联而非英美学习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认识。
2022-03-22更新 | 576次组卷 | 11卷引用: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名题荟萃)-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北宋)金兵内侵,只中央汴京一失,全国瓦解,更难抵抗。唐代安史之乱,其军力并不比金人弱;唐两京俱失,州郡到处可以各自为战,还是有办法。作者意在论证
A.唐代藩镇制度的进步作用B.都城的区位选择意义重大
C.唐宋的地方治理互有得失D.宋朝强干弱枝的消极影响
2021-05-13更新 | 1084次组卷 | 21卷引用: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分层作业)-【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5 . 正面战场的抗战

________注意:淞沪会战≠淞沪抗战
(1)概况: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________,国民政府奋起自卫,组织了淞沪会战。
(2)结果:中国军队毙伤日军四万余人,粉碎了日军“________”的狂妄企图,最后日军占领上海。
太原会战
(1)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日军逼近太原,________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平型关大捷。
(2)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________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11月初,太原失守。
徐州会战
(1)时间:1938年1至5月。
(2)指挥者:第五战区司令长官________
(3)结果: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取得________,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________取得的________
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论持久战》
(1)背景:武汉会战前,毛泽东在延安发表。
(2)内容:总结抗战开始以来的战争形势,针对国内存在的“中国必亡论”和“________”,科学论证了中国必须通过________赢得对日作战最后胜利的战略指导理论。
(3)意义:________。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
武汉会战
(1)时间:1938年6月中旬至10月下旬。
(2)特点: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3)结果:毙伤日军近四万人。同时广州也被日军占领。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第三次长沙会战
(1)背景:抗日相持阶段中,中国军队继续奋勇抗击日军。
(2)时间:1941年12月。
(3)结果: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工业和高校内迁
(1)状况: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________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迁到西南、西北大后方。
(2)意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奠定了________和精神基础。
2022-10-25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高分必背】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记诵笔记(中外历史纲要上)
6 . 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
重大战役结果(意义)
防御阶段(1)_______会战:1937年8-11月,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2)平型关大捷:1937年9-11月,八路军取得_______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_______会战:历时近一个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4)_______会战:1938年1-5月,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台儿庄大捷
(5)武汉会战:_______年6-10月,10月下旬,武汉失守。这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消耗了日军大量的有生力量,但未能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武汉、_______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相持阶段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开始,中国军队取得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2022-10-0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第20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纲要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周游列国,为实现其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四处奔走,其所关怀之核心,乃是现实政治,而非纯粹的知识。而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大多读书人积极入世,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以期通过对知识资源的掌握谋取仕途,参与政权建构,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就直接产生了大量以服务现实政治为目的的知识分子一士大夫。在先秦,中国尚未形成规范的选拔机制,选拔士人参与政治及士人的进阶,主要依靠诸侯的赏识。但是,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并不成熟和规范,而统治者也一直在主动地进行制度设计,促使士人与权力进一步结合。直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成为往后中国政治吸收、笼络士人的常规机制,并越来越成熟,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结合趋于制度化、规模化。

——据刘广莉《依附与独立:中西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面向》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不断融合的阶段性特征,并简析其积极影响。

材料二   近代以来,有识之士反省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对的。例如,康有为显然接受了西方近代自由、平等、博爱和天赋人权的学说,又受过儒家文化的熏陶。孙中山也是如此。可以这样说,凡是近代有成就的学者,很少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或者完全肯定的态度。当时,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冲突、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形成一种错综复杂而又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五四时期的进步学者对传统文化的剖析、研究,以及用西方近代文化与之对比研究都达到了新高度,取得的成绩超出前人。即使新文化运动中有全面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的言论,也并非这场深刻的文化运动的主流。只有民族精神的振奋,才能实现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而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来源于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创造。因此,对传统文化,立足点是肯定其精华,这样才能科学地舍弃其糟粕。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


(2)据材料并结合近代前期的相关史实说明有识之士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及其所实践产生的思想文化意义。
2020-12-17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考点15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北洋军阀的统治A卷-纲要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