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39 道试题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平公在田常的摆布之下,不敢有任何反抗。至康公时,姜氏政权彻底覆灭。田氏自立为君。上述事件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     
A.秦国B.赵国C.晋国D.齐国
2022-12-2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二)(11页)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古埃及的某名城的主导产业是制鞋业,城内工匠众多,专门为王后供应鞋子,工匠没有产品处置权。由此可知,该城(     
A.依赖于手工业的市场化B.经济上依附于宫廷
C.彰显了法老的无上权威D.城市管理的简易化
2022-12-2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二)(11页)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明确宣布实行“五族共和”。民国建立后成立的“中华民族大同会”在其电文中号召:“鉴民国初建,五族涣散,联络感情,化除畛域,共谋统一。”《共和国历史教科书》强调:“今民国建立,凡我民族,不问何种何教,权利义务皆属平等,无所轩轻。利害与共,痛痒相关,同心协力,以肩国家之重任。”至此,中华民族从几千年形成的“自在的民族实体”,开始发展成为“自觉的民族实体”。

——摘编自郭盛民《“五族共和”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32年,明确以“民族复兴”为办刊宗旨的《再生》《复兴月刊》等杂志先后在北平、上海创办,《东方杂志》《独立评论》《大公报》等报刊也纷纷以“民族复兴”为话题刊文,认为“民族复兴”是从目前的落后、衰落状态中走出,恢复世界强国的民族地位,恢复文化古国的灿烂辉煌。当时还出版了一些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的书籍,如吴庚恕的《中国民族复兴的政策与实施》,张君劢的《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王之平的《民族复兴之关键》等。1937年“七七”事变的发生,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民族复兴”的话语和观念很快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也为国共两党高度关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期民族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民国初年相比,20世纪30年代民族观的发展,并分析其意义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盛世滋生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创作的一幅纸本画作。该作品完成于1759年,历时24年,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描绘了当时某一城市“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市井风情。这个城市位于下图中的(       
A.AB.BC.CD.D
2022-12-2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八)(11页)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5 .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改造儒学。汉朝经过改造后的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大一统”思想等。“君权神授”神化王权,为专制君权披上了神圣外衣,为君主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大一统”思想符合政治的“大一统”,政治的“大一统”要求思想界要统一,为此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材料二   陈独秀认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的基本主张仍是“诸子平等”“九流并美”“儒术孔道,非无优点”。

——摘编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等

材料三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儒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陈独秀对“儒术孔道”的态度,结合所学指出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有以下两种观点请选择阐述:①“中华文明”的“独特”之所在,指出中国当代文化的“根基”和“精神命脉”的内涵,并指出“传承和创新”的途径。②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中华文明也在不断进步。请写出明末逐步突破“天朝上国”自大心理的代表人物,并指出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
2022-12-21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八)(11页)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唐太宗时)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明法,有书,有算。武太后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长寿三年制,始令举人献岁元会,列于方物前,以备充庭。开元“二十四年,制移贡举于礼部,以侍郎掌之……遂为永制”。

——摘编自杜佑《通典》

材料二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初二日,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地方督抚联合会奏,强烈要求立刻停止科举制度,转而全力推广学堂。慈禧太后此后表示“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用意至为深厚”,因此,“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其以前之举贡生员分别量予出路”,同时强调“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亦与科举无异。历次定章,原以修身读经为本,各门科学又皆切于实用”,全国上下要“多建学堂,普及教育……著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同年,国子监被学部所取代,清朝独有的八旗官学也被并入新式学堂。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唐朝对科举制的发展,并说明这一发展的主要进步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扼要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政治背景,指出清末学制改革的名称及其他主要措施。
2022-12-21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八)(11页)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传统的陆上商路遭遇阻塞,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商人很自然地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许多欧洲的航海家多是以个人名义探索,皇室只是支持,政府甚至与探险者签订合同,抽取今后利润的百分比。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近代史编 上》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加速发展,除了欧洲内部的贸易增长外,欧洲和海外殖民地及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也有一定的发展,这种贸易上联系的加强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了日本,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赢得政治独立的拉丁美洲各国在经济上又重新受制于列强,至此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

——摘编自余耀东《欧洲简史》


(1)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一中“帝国”的名称,并写出“欧洲航海家”探索“通往东方的商路”的精神动机和“政府”条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提出者及其理论地位,综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的主要途径。
2022-12-2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八)(11页)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随着三星堆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关于三星堆文明与域外文明、夏商王朝之间是否存在交流关系,学界争论不息。有学者认为,要论证两者之间、两个文化或者文明之间发生过密切的交流,应当符合几个条件:一是时间上基本同时,不应相差数百年甚至更长。二是在距离上,两者之间的距离应该接近。如果很远,应当找到中间的环节。三是两者应当极为相似,而不是貌似,以至于很难认为他们是独自发明的。三星堆和夏商王朝的交流符合上述条件,如玉璧、玉琮、戈,都是最好的证据。而论证三星堆是否接受了境外文明的影响,也应该符合这几个条件。这主要说明(       
A.发掘考古文物,是决定上述三处文明交流关系的终极证据
B.三星堆和夏商王朝的交流关系,已有充分的证据证实
C.论证三地交流关系的关键,还应包括更多史料和相关物证
D.三星堆遗址因地缘关系,受到境外文明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2022-12-21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八)(11页)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9 . 1840年,以英国女王为代表的主战派,以九票之优势,通过了议会审议,发动了对华战争。终于轰开了清王朝的大门,清朝被迫开埠通商。这表明鸦片战争(       
A.是英国对华政策的必然结果B.是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的要求
C.体现了英国君主专制的特点D.反映了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目标
2022-12-21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八)(11页)
21-22高三·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0 . 某回忆录中写道: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这座集西式风格与陕北窑洞为一体的建筑,是中央决定特为这次会议而修建的,占地面积千余平方米。偶尔的汽车喇叭声,打破往日的寂静。一队队人群欢声笑语,满怀喜悦地迈进中央大礼堂。听取《论联合政府》的报告。这次会议(       
A.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B.决定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回击
C.形成并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D.明确党的工作中心已发生转移
2022-12-21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预测卷(八)(11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