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2世纪,西欧更多的行业集中到城市,刺激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这使得争取人身自由开始成为城市斗争的主要内容。西欧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级依附关系的纽带,在城市中获得全新的个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与封建社会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它崇尚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强调私有和尊重法律、注重契约和权利、关注世俗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升华而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摘编自鲁蒙娜《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影响因素浅析》

材料二   中世纪的城市共同体鼓励了人们“一种自从古希腊和古罗马衰落以来已经不复存在的自信心、权威和作为公民的自豪感”,使城市法得以出现。城市法抛弃了不符合城市生活的封建习惯,重新确立了新的民事财产商业制度。对瓦解封建制度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重新建立社会法则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程化美《简述中世纪城市自治的主要内容》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城市自治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城市自治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3-07-18更新 | 221次组卷 | 38卷引用: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心理战是一种独特的但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它可以直抵对方的国界之内,又没有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并且很难被防御。194811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史密斯——蒙特法案》,该法案在法律上对美国进行心理战做出保护,授权美国政府在和平时期向全世界开展心理宣传。1953年,美国新闻署成立,该机构拥有高额预算,其署长直接由总统任命,并有权参加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会议。广播台、电视台成为美国政府的秘密手段;文艺汇演、艺术展览和博览会在冷战斗争中扮演重要角色,文化始终是冷战中的万能武器。

——摘编自【德】贝恩德·施特弗尔《冷战19471991:一个极端时代的历史》

材料二   在“自由欧洲电台”和“解放电台”全天候的隐蔽心理宣传活动的作用下,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东欧国家出现了一系列以工人和农民为主要参与者的游行示威和骚乱,抗议政府食物供应严重不足。在民主德国边境,中央情报局组织人员用热气球、风筝等工具散发大量由美国新闻署组织印刷的宣扬西方民主和社会生活,诋毁苏联共产主义的传单、小册子、画报等。美国政府一方面通过《安置法》安置了东欧国家难民,另一方面通过中央情报局鼓动和资助那些逃到西方国家的难民,给“铁幕”后的亲朋好友写信,向他们宣传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优越的生活。

——摘编自史澎海《没有硝烟的战争:美国对外心理战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推行心理战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推行心理战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王安石变法与他早期在浙东的施治经历多有关联。北宋时,浙东负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与干旱之苦。当地民众常将田地质押给“豪右”,靠借高利贷维持生产。王安石到任后,深感当地生财无道,地方无可用之才,学校无教导之官,不利风教,遂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显著。有诗赞曰:荆公(王安石)宰吾鄞,学校振士风。留心及水利,经游详记中。旱涝切民瘼,往返劳行踪。当时青苗法,实惠遍村农。

——摘编自岑华潮《王安石与浙东的崛起》

(1)据材料概括当时浙东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所借鉴的浙东施治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在浙东的施政原则。
2022-11-27更新 | 2153次组卷 | 12卷引用:新疆五家渠兵团第六师五家渠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
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
魏晋南北朝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3.8590%
隋唐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6.4290%

——摘编自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概括春秋至隋唐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时期西欧部分历史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1020首次颁布城市自治特许状(对西班牙城市莱昂)
1088“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许多学生热衷于罗马法律
1167牛津大学成立,40余年后该校部分师生又创办了剑桥大学
1215英国贵族迫使国王签署限制王权的《大宪章》
1296曾就读于博洛尼亚大学的但丁成为百人会议(市议会性质)的成员
1302法王腓力四世召开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宣布教皇无权干涉法国内政
1348曾就读于法国蒙特波利大学的彼特拉克,因思念死于黑死病的劳拉开始撰写《歌集》
1367德国各大贸易城市正式成立汉萨同盟,几乎垄断了北欧的贸易
1497卡伯特受英王亨利七世的派遣和支持航行至加拿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提取材料中两项或两项以上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加以阐述。
6 .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者,是中国文化重要的表征和载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表:长城历史发展概况

时期发展概况
秦朝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驱逐匈奴,并重新修筑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其“延袤万余里”。
明朝“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张家口一带“苏杭绸缎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长城沿线出现了“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轿,无异于中原”的兴旺景象。
民国1920年,《申报》刊登广告:“长城为御敌而设,长城牌香烟为保护利权而作”,引起国人广泛关注。之后许多民族企业都以长城命名自己的产品。1933年,宋哲元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在长城喜峰口等地英勇抗日,重创日军。
新中国1987年,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首,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前来长城旅游观光。

——摘编自赵现海《中国古代长城的历史角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至少两个时期,依据史实,论述长城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角色的演变。(要求:角色定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8-01更新 | 152次组卷 | 20卷引用:江西省六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窦娥冤》故事的开篇,窦娥就已经遭受许多苦难:她受家境贫寒与高利贷制度的折磨,被卖作童养媳;她受童养媳恶俗的折磨,在蔡婆婆家作了十多年的苦工;她受封建礼教的折磨,恪守妇女“从一而终”的泯灭人性的规条,年纪轻轻而守寡三年。被张驴儿父子在野外威逼,要与婆媳两人同时结婚,窦娥的第一反应就是强烈反对。促使窦娥坚决反对的原动力,是封建的“贞节”观念。与贞节观相关的是窦娥的孝道,关汉卿在剧情的展开过程中也是处处渲染,刻意突出。窦娥的屈打成招是因为怕蔡婆婆受刑,临刑前还要求绕道是怕蔡婆婆见了难受,化作鬼魂还嘱托父亲要收养蔡婆婆,如此等等,其孝顺也可谓感天动地。

元朝的统治,贯穿各种压迫的政策,又废止科举制度多年,恢复科举制度以后也没有形成常规,蒙古族以外的知识分子,因此很难融入这个统治集团。元人感叹:“儒人颠倒不如人”。知识分子被排挤出统治集团,沦落到社会底层,便以不平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社会,以愤激的语气来抨击这个社会,成为现实社会激烈的批判者,《窦娥冤》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批判,其中潜藏着的是一种强烈的民族情绪。

——摘编自诸葛忆兵《论窦娥形象的内涵及<窦娥冤>的创作意图》

根据材料所给内容,提取两项有关窦娥形象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予以解释。(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信息,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论证充分。)
2022-07-1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战争给人类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破坏,但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远征过程中,亚历山大坚决镇压了那些顽强抵抗地区的人。在攻陷了腓尼基沿海城市推罗后,他杀死了8000个当地居民,将30000人卖为奴隶,这种政策起到震慑的作用。而在一些民族意识浓厚的地区,他则不以征服者和称霸者的姿态出现,而是采取温和的政策,尤其是对宗教采取宽容和利用政策。他鼓励东西方民族通婚,并且按照当地传统习俗举行婚礼。他远征时“随行的人员很完备,包括自然科学家、测量学家、历史艺术家等”。亚历山大在远征过程中,在一些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上建立了许多以亚历山大命名的新城,这些新城不但是他的军事要塞,同时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摘编自苏振兴《论亚历山大远征》

材料二   成吉思汗西征过程中显示了他极其残酷的一面,在战争过程中有极其野蛮的屠杀屠城行为,但在宗教政策上极为宽容,“在成吉思汗统治下,我们见到了在整个亚洲大陆上建立的最为彻底的宗教宽容”。成吉思汗每攻占一城一池总是搜索当地的工匠、科学家、天文家等并将其带回蒙古帝国,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先进文化技术尤其是火药、罗盘、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入欧洲,打破了汉唐以来欧亚各国封闭壁垒,对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很大影响。他建立了庞大的驿站传递系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联络线、运输线。海上丝绸之路也在宋元时期继续发展,泉州成为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海上窗口。

——摘编自王雪娜《历史的跨越——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的相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亚历山大远征与成吉思汗西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18181883年)在研究殖民主义时曾提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日后,一些西方学者通常援引此观点,认为:殖民主义为当地人民带来西式文明,促进其向世界先进地区靠拢。所有对东方“野蛮”、“专制”、“未开化”等描述,无不导致了一个结论:东方需要西方来拯救。

——摘编自于志伟《列宁殖民地理论研究》

材料二   在印度民族大起义、法国巴黎公社运动等的影响下,马克思在晚年纠正了其对不列颠殖民主义的看法,对殖民主义在印度的历史作用进行了重新分析,深刻批驳了殖民统治在东方国家造成的沉重灾难。

——摘编自李包庚、刘云霞《马克思对大不列颠殖民主义的批判及其时代意义》

(1)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马克思与一些西方学者对殖民主义的认识,并分析其认识的视角。
(2)据材料二,概括马克思对殖民主义的新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认识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部分学者这样评价明治维新“:天皇制绝对主义是……代表绝对主义封建反动的一面。”关于以地税改革为中心的土地制度的变革,他们认为,改革后的地税仍是封建地租,只不过缴纳的对象由领主变为国家,地租的形式由实物变为货币而已。他们认为,“新地税的性质,在本质上和农民耕种领主的土地被征收封建贡租完全一样”。但是,众所周知,新的地税被政府用来兴办了一系列工矿企业,变成了对华族和士族的支付公债,促使其转化为工商业金融资本,起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以地税为主的财政收入,被大量地用于修建铁道和船只,扩大了资本主义市场。土地的自由买卖,自由种植,农民具有了自由身份,使农民大批破产转化为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者,有利于原始积累的进程,加速了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敬秀《明治维新性质再辨析》

(1)据材料,概括明治维新中地税改革的作用。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明治维新时地税改革的成效为例,简要评析明治维新中的“天皇制绝对主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