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     
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2024-03-02更新 | 173次组卷 | 111卷引用:河北省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测试卷
2 .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文官制度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     
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
C.有利于公共行政的稳定性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2023-11-19更新 | 40次组卷 | 86卷引用:河北省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测试卷
3 .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载入宪法,此后历次宪法修订都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发展了民族经济B.使民族关系和谐
C.有充分的法律保障D.促进了法制化建设
2023-08-18更新 | 116次组卷 | 30卷引用:河北省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测试卷

4 . 材料   19世纪30年代,“分赃制”形成。其特点是:甲党上台后,立即斥退大批政府官员,而让在竞选中有功的本党党徒填补这些空位。乙党上台后,亦如法炮制。这些官员们在任职期间,大多贪赃枉法,营私舞弊,无所不为。为了纠正这些弊端,美国于1883年颁布了《文官制度条例》,即《彭德尔顿法》。其主要内容是:成立由3人组成的美国文官委员会负责制定文官管理细则,主管文官考试和录用、保障文官权益等;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文官,文官考核和工资以实绩为依据,公布待补文官职位缺额;经考试录用的文官实行常任制,由法律保障其职位,不得任意撤换;受到惩罚的文官有权提出申诉等;文官不得提供政治捐款。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美国《彭德尔顿法》与“分赃制”在官员选用上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彭德尔顿法》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所示《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的内容表明,当时中国(  )
学堂分为初等和高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授予生员功名。
A.政府废除了科举制B.近代教育事业起步
C.完全确立近代学制D.新旧教育体制并存
2022-11-29更新 | 58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北省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测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D.君主专制取代官僚政治
2022-11-16更新 | 113次组卷 | 61卷引用:河北省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测试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在乡村创设以征发赋役为直接目的,以户籍登记、人户编排为手段的里甲制。明代中晚期在乡村流行保甲制,十家为一保,实行连坐和互相监督,嘉靖后还承担轮流赡养鳏寡孤独老人等更多的社会功能。明代后期推行乡约制,没有统一的形制,大多是各乡里结合实际设置相应职务,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功能,包括宣讲圣谕、倡导互助、处理纠纷等。明太祖禁止官员插手基层乡村事务,通过士绅、宗族和老人等精英群体实施乡村地方自治。为了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效果,明代统治者颁行了许多关于乡村治理的法律条令,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乡规民约和家族法规。

——摘编自林乾、杨练《明代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自治”观念在中国开始流行,并与中国传统的乡绅治理联系在一起,异化为带有一定地方割据色彩的基层政治观念。清末依靠土地、民望而长期扎根于基层乡村社会的乡绅仍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但所发挥的治理作用并不能像以前那样顺利了。国民党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武装团体、独立经济利益的地方自治机关,但是也并没能真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重塑。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帮助农民从地主手中取得土地,然后通过鼓励基层百姓选举干部、建立基层政府,实现了“自治”应有的价值内核——民主权利。中国基层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自治。

——摘编自刘凤雪、张俤《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变化,并简析其产生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城市必须设防自卫,须有市政厅作为市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集会场所。城里还必须有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既在精神上,也在建筑上耸峙于全城之上。”材料中的“城市”属于(     
A.古代的雅典B.中世纪的欧洲C.封建时代的中国D.近代的美国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 -200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简表


续表


——摘编自陈斯喜《新中国立法60年回顾与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某一时段或若干时段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12条每旦,令未冠子弟朗诵“居家则孝悌,处事则仁恕,凡所以济人者皆是也”
第86条既仕,须奉公勤政,毋踏贪黩,以忝家法……仍用一遵家范,违者以不孝论
第128条子孙不得与人炫奇斗胜两不相下,彼以其奢,我以吾俭

——摘编自尹超凡《郑氏家规的伦理价值探析》

材料二   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注重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

——摘编自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郑氏家规》对族人的伦理教化要求,分析这些要求对郑氏家族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