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内阁阁臣的选拔方式大致有两种:特简和廷推。特简是指由皇帝直接以圣旨的方式任命阁臣,而不通过吏部。这种方式大致又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由皇帝本人亲自选拔出阁臣;二是皇帝采纳大臣们的荐举,或由中官们的援引而任命;再有一种形式是由现任阁臣们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点用。万历以前,阁臣的选任大多是通过特简。而万历以后,则多是廷推。廷推是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共同推举,推举出的往往是一些威望素著的大臣。明代的廷推大典形式很严格,大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和言官们,所以,廷推能够采纳众议,较为公正。特简和廷推的决定权最终还是在皇帝手中,因而皇帝的喜欢与否是能否入阁的决定因素。

——摘编自冯宪军《明代内阁阁臣的选任》

材料二 明朝内阁相当于一个秘书处,这在法理上来说内阁是没有宰相之名,由此也就没有宰相之责,可又确有宰相之权。内阁行使相权缺乏律法依据,所以外廷同内阁之间会出现一些权力上的纷争,在责任上也会相互推脱。明朝的内阁,受到皇权和宦官势力的牵制,当年张居正任首辅,仍须与司礼监太监冯保结好才能执掌大权。明朝内阁其本意是想要分担皇帝的政务压力,但是后来却因为内阁权力划分和律法等问题,使得内阁是一种不健全的存在,在皇权的压制下,内阁被夹在了皇权和外任官员之间,极其容易受到君主意志的影响。

——摘编自陶佳城《浅谈明朝内阁制度的优缺点》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内阁阁臣选拔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王阳明认为纯然天性的“心”,一旦进入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便会有善恶之分,“如果私欲障碍,则心之本体失了”,“如果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因此,得“致良知”。由此可见,王阳明认为人性(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生而自然D.本善习远
3 .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科技劳动者出身迥异。瓦特、戴维和法拉第出身学徒,焦耳是酿酒工人,卡特莱特曾是牧师,达尔文是名门之后,道尔顿是织工后代。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A.劳动实践推动科技发展B.科技领先于世界
C.封建等级制被彻底打破D.社会具有开放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古代雅典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皆得为官吏”的口号下,所有公职岗位均向每一个等级的公民开放,公职人员通过抽签的方式产生,由此,担任公职岗位的财产资格限制被取消。这一举措
A.否定了梭伦的政制设计B.导致雅典民主走向衰落
C.废除了氏族贵族的特权D.加速了公民阶层的流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性格发生了明显改变:在历经八十一劫难、耗过十四载春秋后,其自然本性中任性妄为的成分日益减少,遵守道德规范的时候渐多。这一性格变化体现出(       
A.明代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B.宗教文化改变市民生活
C.明代中叶特有的人文精神D.理学思想塑造政治伦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经过18世纪的理性启蒙,进步的发展观念深入人心。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即整个有机界都处于进化过程中,都要遵循进化的规则,人类也是逐渐从古猿演化而来的,用进化来作为发展的主要内涵较进步似乎更接近于科学。可见,进化论
A.使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B.是欧洲启蒙运动的必然结果
C.否定了启蒙运动发展观念D.为发展的观念提供了科学支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武昌起义之后,在新疆伊犁的革命党人冯特民、杨缵绪等人担忧沙俄乘乱入侵,动员回民响应革命,发动伊犁起义。起义后,各方“当众申明和平解决,组织汉、满、蒙、回、藏五族共进会”,杨缵绪被推为该会会长,宣布实施五族共和,出示安民。这说明辛亥革命
A.强化民众对新政权的归属B.推动边疆地区民族国家认同
C.有着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性质
8 . 孙中山民族主义中的大同思想,民权主义的权能区分,对自由平等之体识,以及民生史观,皆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五权宪法中之三权、社会和谐之进化观,对地价税之征课,都受西方学者的影响。据此可知,孙中山的思想
A.适应了中国国情B.具有中西融合性
C.蕴含着与时俱进D.有助于革命进行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制度逐渐解体,儒学走向衰落,中国面临亡国、亡种、亡教的危机。面对这种危机和挑战,康有为积极求“变”,对儒学进行改造和重构。康有为模仿基督教,创立并倡导孔教,以宗教的形式重建儒学,为儒学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寻求合适的形式。他利用今文经学诠释经典的方法,将西方进化论、民主政治和人道主义思想等融入儒学的思想体系。此外,康有为还尝试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儒学研究,但他对科学并不盲崇,而是认为科学与道德各有其作用和边界。

——摘编自邓林华《守常与应变——康有为与儒学现代转型》

材料二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全部反传统,他们强烈反对的只是儒家文化中的许多糟粕。但知识分子的行为方式毫无疑问是猛烈的,对儒家糟粕的攻击是激烈的。儒家传统文化是一个结构性的框架,它是一个整体,文化中的各个部分是统一的,即使是它的糟粕,也与儒家文化的精华乃至整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当它的一部分,尤其是一个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部分受到猛烈攻击时,它的整体框架便动摇了,人们甚至会怀疑它的全部都是错误的。就这样,儒家文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开始动摇了。

——摘编自薛超良、刘思悦《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变革儒学主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0 . 欧共体成立后不久,美国工商界便提出“把工厂迁到欧洲去的口号”以避免欧共体的歧视性关税降低其产品的竞争力;北美自由贸易区刚刚运作,日本跨国公司便把投资重点转向墨西哥,企图通过这块跳板来减少美国关税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这反映出
A.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B.区域集团化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C.美、日、欧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D.跨国公司推动资本的全球扩张
2022-02-23更新 | 924次组卷 | 15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对抗赛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