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秦统一后,在讨论地方制度的御前会议上,主张分封制且有大批臣僚附和的丞相王绾却未能敌过独持异议的廷尉李斯,最终确立了郡县制。这说明当时
A.制度服从于现实需要B.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C.朝臣掌握着决策权力D.三公九卿制发生异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观是我们叙述历史的前提,规定着我们的一切叙事行为。十七年(1949-1966年)的“历史观”是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权之建立和巩固为最终目标的历史观,反映着特殊历史时期意识形态的规定和诉求,力图通过重新整合各种革命史实的叙述实践来建构一段“全新”的历史图景。“新历史观”在十七年间随着社会历史政治语境不断变迁而逐渐演变的,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新民主主义历史观”(1949-1952年)“社会主义历史观”(1953-1957年)“共产主义历史观”(1958-1966年)。同时,不同的“新历史观”必然导致不同的历史书写状态的出现。

——摘编自陈灵强《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生成与建构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知识,从材料中任选一种历史观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百熙(1847-1907),字野秋,号潜斋,谥号文达,湖南长沙人。中国近代教育家、思想家、改革家。1902110日,清廷发布上谕,“著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将学堂一切事宜,贡成经理,务期端正趋向,造就通才,明体达用,庶收得人之效”。张百熙任职管学大臣以后,就开始着手复建京师大学堂。经过张百熙的努力,京师大学堂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1902815日张百熙上奏《钦定学堂章程》,得到朝廷谕允,并命颁行全国各省实行。该年岁在壬寅,又称“壬寅学制”,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全局性质的从蒙学到大学层深递进的现代化教育体制,影响深远。1904年,他和荣庆、张之洞联名向清政府《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19059月,清政府正式诏令,停止一切乡试岁考。在中国存在了多年的科举制终于被废止。1907年,张百熙病重,410日辞世。作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张百熙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摘编自张倩《张百熙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张百熙教育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百熙教育改革的贡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亚里士多德视教育为城邦政治之要务,他主张由国家统一创办学校教育,教育体系为立法者来规划,教育任务与责任也由国家来掌管,由国家取代父亲教育子女的任务。其意在
A.维护贵族统治地位B.彰显公民地位平等
C.推动思想文化繁荣D.培育公民集体意识
5 . 1978年3月-11月,国内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会议一方面意识到中国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差距拉大;另一方面也提出“既要大幅度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也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这些会议
A.贯彻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B.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为重大决策出台准备了条件D.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2022-05-21更新 | 685次组卷 | 6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2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以茶叶、玉米等物种交流为主;而工业革命以来,全球贸易则呈现出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现象。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全球发展不平衡
B.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前提
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工业生产领域
D.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人类历史上和现实中,民族主义既有压迫剥削他人的民族主义,也有反抗压迫和剥剂的民族主义;既有追求民族团结的民族主义,也有鼓吹民族歧视、分裂的民族主义。合理的民族主义是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凝聚剂,是维护和保卫各民族传统文化析年,从而使世界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元素,是形成内部全体成员共同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基础的发展取向和精神动力,也是尊重彼此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和各种实际利益的民核平等、民族互利的道义和原则。

——摘编自罗福惠《关于民族主义的若干思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有关民族主义的论点,运用近现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点明确且正确,论证能史论结合且论据充分。)
2022-05-1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2届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8 . 春秋战国时期,除鲁国以外的诸侯大国的都城迁徙往来,变动不居,数量上急剧增多,分布范围上空前广阔。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迁都
A.导致社会动荡不安B.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合
C.加速分封制的瓦解D.增强了诸侯大国的实力
2022-05-14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2届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9 . 输籍法是隋代制定的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即由中央政府制定户等划分的标准,发到州县,各县依样确定户籍,强制隐庇户口向政府登记,旨在拆散大户,析出若干小户。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B.加强中央集权
C.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D.维护社会安定
2022-05-14更新 | 676次组卷 | 6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2届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三)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严复(18541921年),福建侯官(今闽侯)人。他于1866年入福州船政学堂,1876年被派往英国海军学校学习驾驶,1879年学成归国。甲午战争失败后,他先后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和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经典著作。在《天演论》的例言中发表了他认为翻译的三个标准“信、达、雅”,力求传达出原作者和原作的精神并为读者所接受。他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复今者勤苦译书,不过悯同国之人过于蒙昧,发誓立愿,勉而为之。”在《法意》的按语里,他说“民主者,治制之极盛也,使五洲而有郅治之一日,其民主乎!”此类言论,在当时颇耸人听闻,政治影响很大。

——摘编自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论严复与严译名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翻译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严复翻译工作的意义。
2022-05-1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