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19 道试题
1 . 如表中的现象可用于研究(     
15世纪早期1公斤胡椒的价值变化(单位:克白银)
印度产地亚历山大里亚威尼斯欧洲消费国
1—210—1414—1820—30
A.新航路开辟的背景B.价格革命的影响C.工业革命的必要性D.世界市场的形成
2024-04-24更新 | 54次组卷 | 46卷引用:2023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仿真模拟试卷B
2 . 对下图中1540年以后英国麦价变化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A.封建庄园制度解体,商品经济发展B.商业贸易扩张,贸易中心转移
C.大量金银流入,货币贬值D.光荣革命后政局稳定
3 . 下表所示清朝系列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时间

事件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

1727年

清朝开始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1762年

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A.专制集权空前强化B.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统治危机逐渐显现D.国家的巩固与统一
4 . 玉米、甘薯、马铃薯是美洲农夫赠给世界的三份大礼,同时花生、可可、番茄、南瓜、凤梨以及几种豆类也传到世界各地;而美洲则从欧亚大陆获得了小麦、燕麦、大麦等谷物以及柑橘类水果,甘蔗、咖啡和棉花也进入了美洲。这些现象表明(       
A.美洲地区有独特的农作物种植体系B.美洲地区原有社会体系走向解体
C.世界范围的多元文明格局得到维护D.跨区域大范围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5 . 有学者指出某一朝代“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这表明该朝代(     
A.中央行政体系日臻完备B.地方行政效率提高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中央集权得以强化
6 .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汽车的发明缩短了通行时间,而飞机的发明更是为人类的出行插上了翅膀。汽车、飞机这些新式快速交通工具的出现,主要有赖于(     
A.电力技术的开发B.蒸汽机的改进C.化学工业的兴起D.内燃机的应用
7 . 瓷器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窑的天青、官窑的灰蓝、定窑的粉白、哥窑的米黄、钧窑的玫瑰紫,这些醒目的颜色是宋瓷中五大名窑的标志性成色,也是中国瓷器史上令人难忘的“年代秀”。宋元时期,瓷器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整编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外历史纲要》(上)等

材料二   明清四大名镇:朱仙镇主产木版年画;汉口镇因交通而商业繁荣;佛山镇长于冶铁;景德镇精于制瓷。明朝后期,以景德镇为例,制瓷业规模很大,有官窑约五十八座,民窑达九百座。瓷窑内部已有很细的分工,有陶工、匣工、土工之分,有利坯、车坯、釉坯之分。镇内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其中一部分人在民窑内劳作,工资是按日以白银计算的。民窑生产的瓷器是为了售卖,有着广阔的国内外市场。

当时中国外销世界各地的瓷器主要是青花瓷。澳门作为中外贸易窗口,葡萄牙人入居后开辟了多条海上国际贸易航线。重要的是,航线延伸到美洲。西班牙占据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青花瓷带到了墨西哥。

——整编自邓广铭等《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五大名窑瓷器的特点。结合所学,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分析宋朝制瓷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后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后期中国青花瓷销往海外获取大量白银的两条主要航线。
8 . 社会结构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政治的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中世纪后期,随着社会交往和商业经济的发展,绝对王权国家采纳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各国君主需要一批富于生气的新人来充当推行者,或者是由于王室国家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只得靠卖官鬻爵来弥补财政亏空,在欧洲各国都出现了一批出身市民和资产者的人士进入贵族阵营的现象。而一部分贵族转而采取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以获取较多的利润,出现了贵族资产阶级化的趋势。至于在法律、政治和文化观念上彻底摧毁等级制度的任务,则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完成的。

——摘编自沈汉《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从中古到20世纪》

材料二   新兴的工业家不但在经济特征上,而且在社会特征上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工业家——手工工场主。被统治阶级的面貌也随着工业化进程被彻底改观。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所有的城市、乡村破产者忝列其中,从长远和整体利益来看,他们是一致的——需要共同反对资本对他们的经济剥削以及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编)

材料三   19241970年英国财富在各部分人中的分配比例表

192419301951195619651970
上层1%57.7%40.9%31.9%28.2%
上层5%80.1%66.7%56.8%54.0%
上层10%87.9%77.6%70.3%65.4%
上层20%93.6%83.6%85.4%81.5%
下层80%6.4%16.4%14.6%18.5%
注:表格中百分比均指成年人口的百分比

——摘引自鲁宾斯坦《英国的财富与不平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中世纪后期社会结构的新变动及成因。结合所学,写出1789年法国颁布的有利于“摧毁等级制度”的文献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兴的工业家”出现的根本推动力。19世纪中后期,为反对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第一次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分别是什么?
(3)能够运用表格等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请参考这一要求,分析材料三的数据变化,并从原因和影响两个角度加以简要评析。
9 .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一战有个很长时间的潜伏期。在战争爆发前的若干年,列强已经形成了四对难以调和的矛盾,使欧洲一直处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危险之中。其中,法国与德国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聚焦在(     
A.苏台德地区B.小亚细亚半岛C.巴尔干半岛D.阿尔萨斯——洛林
10 . 一位法国学者在一次报告中提到:“应该说现在的趋势非常危险,我敢肯定我们的后代所拥有的世界文化是以美国文化为主。我不愿看到Google成为唯一的搜索引擎这个现象。我认为任何一种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都应基于一种批评的精神。”这位学者意在强调(     
A.维护文化多样化B.推动世界多极化
C.融入经济全球化D.提高社会信息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