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定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影响B.英国政府的推动
C.传统选官制度弊端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2024-01-14更新 | 81次组卷 | 69卷引用:2023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如下表是英国高级官员罗素和阿伯斯诺特对1854年关于重建文官制度的《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的看法。据表可知,两人都(     )  
人物看法
罗素“现在是女王任命大臣,大臣再任命他的下属,将来如果考试委员会代替女王,我们将坚决反对”
阿伯斯诺特对报告中关于原有的文官选任制度的批判是“有失公允的责难”,给“地位尊崇者的心灵带来了惨痛的危害”
A.承认文官制度重建的紧迫性B.强调文官改革将会破坏英国宪政基础
C.否定文官制度改革的必要性D.认为文官改革政策加剧英国社会动荡
2023-09-04更新 | 164次组卷 | 22卷引用:2023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3 . 下表是一位学者对唐宋时期美术家的地域分布所做的统计,有人据此得出“经济重心南移导致文化重心南移”的结论。这一分析过程(     
唐宋时期美术家地域分布表
朝代中原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其他
唐朝73%11%6%10%
北宋63%17%10%10%
南宋6%26%65%3%
A.严谨解读了材料的内容B.准确运用了唯物史观
C.忽视了政治因素的影响D.所依据的史实不正确
2023-08-01更新 | 162次组卷 | 17卷引用:2023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下表可知(     

年代

国际法内容

1648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
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1919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参会主权国家形成决议时实行
体一致通过原则。

1945

《联合国宪章》确定通过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
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A.各国独立主权得到尊重B.集体安全机制不断完善
C.国际法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减弱D.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得到有效遏制
5 . 阅读6世纪亚欧非贸易路线图(下图)。对此解读恰当的是(     
   
A.阿拉伯帝国推动了海上贸易繁盛B.拜占庭帝国促进了洲际贸易发展
C.桑海帝国控制撒哈拉沙漠的商路D.奥斯曼帝国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 20世纪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07-10更新 | 1805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3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作为联结同志,开通风气的一种有效方式,组织学会自然是“合群”的题中之意。 因此,学会便作为康、梁等人“合群立国”的主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

——摘编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材料二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从 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 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

材料三“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 685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其中写道:“自马氏与昂格思合著《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写出康、梁等人“群学”思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概括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 1919—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国内动因。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缘由。
2023-07-10更新 | 2017次组卷 | 12卷引用:2023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 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材料二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是我们先祖的伟大发明。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早在张骞开拓“丝绸之路”之前,就已出口国外。 至明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太平洋航路的开通,欧洲一些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始出现在东方,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贩运至第三国,从事赚取超额利润的大规模的“三角贸易”。

——摘编自顾国达《近代中国的生丝贸易与世界市场》

材料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参与国分享其发展经验和资源,以实现经济现代化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途径,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为全部相关方带来共赢的结果。 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全球经济公共产品。……随着逆全球化之风席卷西方世界,“一带一路”建设凭其巨大的规模与资源,有潜力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引自[美]卡里·托克《“一带一路”为什么能成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阐明欧洲国家在上述“三角贸易”中的经济获益。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丝绸在我国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的角色。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作用。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揭示“丝绸之路” 蕴含的象征性意义。
2023-07-10更新 | 2239次组卷 | 19卷引用:2023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9 . 关于历史撰述,对于具有不同指导思想的史学家来说,答案常常是迥异的。下列关于历史撰述的思想,正确的是(     
A.历史事实是科学的重构,是研究者对事实进行创造性的科学改造的结果
B.历史不但是现在的往事,而且系当写史时认为对现在有重要关系的往事
C.史学家务使自己的头脑有如一面明镜,清光如洗,才能如实反映出生活的现实
D.历史是社会的变革,那些只记过去事实的记录,决不是整个全人类生活的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10 . 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全球化。但是,我们必须同时看到,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各种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状态下进行的,这使得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文化的特殊性与独立性也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如果说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源于自身质的规定性的话,那么民族或地区文化也有自己内在的运行逻辑。这一材料旨在说明(     
A.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改变的发展趋势
B.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应按照固有轨迹各自演进
C.世界各民族需要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D.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应有之意
2023-07-10更新 | 2512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3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