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06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3世纪末叶,庄园中富裕农民兴起,成为“头面人物”,也称“庄头”。他们在村庄中担任各种公职的......最迟到15世纪中期,......没有他们的合作,领主就难以进行管理。庄园法庭有一定的诉讼程序......很久以来就依袭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进行诉讼和审判,这些惯例规定既保证领主对地租的占有,同时也是对领主任意勒索的限制。在法庭上,庄头及其他庄园的执事人员常常作为起诉人,对那些侵犯领主特权的人进行指控;佃户包括农奴佃户则根据惯例据理力争。法庭由庄园全体成员组成,出席法庭和参与判决是庄民的义务,也是他们的权利......庄头常常起到“召集人”“中间人”的角色。

——摘编自侯建新《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英】马修·黑尔《英格兰普通法史》等

材料二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在宋代以后逐渐增多,他们构成了乡贤的主体,并逐渐参与到地方事务中来。......明代中叶,商业兴起,社会流动加剧,各地乡贤主持的善会、善堂大量涌现,族内更有“义宅”“义冢”,尤其有“义田”(原指称为赡养族人或贫困者而置的田产)补充“学田”(由国家拨给或者学校自行购置一定数量的土地以助办学)之举......明代,乡约改为宣讲朱元璋“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六谕”,并以《大明律》解释......清代乡约基本沿袭明朝模式,《大清律例》进一步渗透。

——摘编自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浙江义门陈氏宗族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中世纪“头面人物”产生的基本条件,并概括他们在西欧庄园自治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述“乡贤在基层治理中所起的作用,并指出清代乡村治理的走向。
2023-03-22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六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马铃薯与世界历史

美国环境史学家麦克尼尔说:“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我们习以为常的食物,是如何以剧烈的方式改变了世界历史!”

材料一   马铃薯的原产地在南美洲。1565年,西班牙远征军将马铃薯敬献给国王。1770年,法国农学家巴曼奇撰写了一篇有关马铃薯营养价值的论文,受到法王路易十六的关注,在宫廷宴中烹调了二十多道以马铃薯为原料的佳肴,并致力于马铃薯的食用推广。

——摘编自郭晔旻《土豆的悲喜剧》

材料二   “包谷(玉米)、洋芋(马铃薯)、红薯三种,古书不载,乾嘉以来,渐产此物……今则栽种遍野,农民之食,全恃此矣。”;“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玉米)亦不植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

——据三峡地区地方志记载

材料三: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明马铃薯自动削皮机,薯片变成销售量最大的零食。赫尔曼莱在美国南部叫卖此机器,“乐事(Lays)”几乎成为马铃薯片的同义词。从1960年开始,通过遍布世界的麦当劳连锁店,“薯片”已经与硅谷的“芯片”,及好莱坞的“大片”一起,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标志。薯片俨然成了美国“文化帝国主义”的标签。

——摘编自郭跸旻著《丝路小史》


(1)依据材料,指出中国三峡地区引种马铃薯的原因。
(2)结合材料,概括马铃薯的推广在哪些方面改变了世界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亚历山大之前,人类的文化交流只是局部的,有些地区甚至是相互隔绝的,但自他之后,这种局面就逐渐打破了。这一时期文化交流不只限于希腊一马其顿人的直接统辖之地,而且包括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布腊的人可成神观念与埃及、巴比伦的王权神化一拍即合,形成了新的国王崇拜。巴比伦的占星术、天文观测资料与希腊文学、数学的结合,使这一时期的天文学成就达到了近代哥白尼才能达到的高度。东方的拱形建筑风格也被希腊化时期的建筑师们所吸收。希腊语成了希腊化世界的通用语言,不少的当地人用希腊语写了本国本地区的历史,大大丰富了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宝库。

——摘编自杨巨平《“希腊化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交流大汇合》

材料二   近几十年来,国际移民伴随着资本、商品、文化等要素的加速流动而不断高涨。在一些地区,如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移民输出地,移民往往是整个家庭争取收入与生存机会最大化的战略。发达国家的工人不愿意从事低报酬、不稳定、没有技术的工作,这种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导致了国际移民的不断涌入。国际移民的发展促进了跨国性文化网络的形成与全球文化的生长,对于文化全球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移民要融入当地社会,需要克服许多因素,诸如移居国的语言、风俗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摘编自李芳田《国际移民及其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现代国际移民的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希腊化”时期与现代社会文化交流的异同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晚期,在西力渐侵下,“变”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议题,特别是康梁变法活动失败后,人们的变革意识越来越强烈。它推动统治者沿着变革的轨道向前滑行,一桩桩新事物萌生出来,它们与旧的社会母体越来越势不两立,于是革命就不可避免了。

——摘编自朱育和《关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2023-03-2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方文艺复兴(德意志、法国、英格兰、波兰等)在时间上晚于意大利文艺复兴,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从意大利传入的。虽然北方的学者,比如英国的乔叟,早在14世纪时到访过意大利,但直到15世纪末,学者、学生和商人前往意大利才成为家常便饭。随后,文艺复兴传入北方。但北方文艺复兴也有其自身的根源和特点。它更多的是扎根在宫廷和大学,而不是在大型商业城市。同意大利相比,北方的人文主义与基督教虔信主义关系更为紧密。广义上说,北方文艺复兴寻求基督教人文化,寻求宗教与世俗的调和。

—摘编自[美]苏里文、谢尔曼、哈里森《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如果说政治上的碎片化带来欧洲在1500年前所具有的活力、创新性、转化动力和物质成就,那么这些特征得以延续的部分原因.便是宗教改革所带来的文化与神学的碎片化,其直接后果是破坏了此前帮助把碎片化的欧洲政权联系到一起的大多数欧洲人的信仰系统和组织——罗马教会。在接下来的转型中,其他权威也相继衰弱或垮塌,包括王权和固有的宇宙认知。马丁·路德本人亲自促进了这一发展,他拒绝亚里士多德和其他经典权威,并坚持用自己的理智来解释基本证据——质疑与实证构成科学革命的两个关键要素。

摘编自[美]乔纳森·戴利《现代西方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相比,北方文艺复兴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6 . 历代王朝把注重基层治理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把秦国引向了日益发展壮大,最后统一全国的道路。商鞅还注重对秦国文化传统的改造与整合,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制订出具体而详尽的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乘势而行,借势而进,因势利导,是商鞅变法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二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宁静而安定的小农社会秩序已被打破,农民弃耕从商的事很常见,如南宋初,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客户没有田产,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一些地方,由于“主户少而客户多,口尤难记”,连户口登记都出现困难。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更多,任何人都可以流入,商人、佣工、流民,如建康府曾为“留都之地,四方失所流徙之民,往往多聚于此,皆无作业”。宋代社会因其显著的开放属性与商业属性,而呈现出远远强于前代的流动性与活力。

——摘编自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材料三   明清时期,乡规民约受到统治阶层的高度关注。明成祖朱棣时期一度以国法的形式颁布乡规条例,赋予乡规民约以法律地位。清代高度集权的政治下,乡约完全沦为国家控制农村基层的工具,失去了原有的乡民自治内涵……历史上的乡规民约表面上源于乡土,在实际制定过程中却并无底层农民的实质参与,都是在地方精英(地主士绅)的主持下,以儒家伦理为基础,以维护封建宗法礼教的伦理纲常为目的所制定。尽管如此,乡规民约的内容仍然以淳朴民风、发展生产、维护治安、稳固秩序为主体,是古代农村社会管理的基本规范。

——周铁涛《村规民约的历史嬗变与现代转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商鞅变法中“重功利而轻伦理”的政治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从社会关系和基层治理角度,分析宋代呈现出“远远强于前代的流动性与活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乡规民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封建时代加强基层治理的主要目的。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化是在已经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前提下发展起来的,资源配置主要依靠市场。先是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土地所有权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率先在农业上实现了商品化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充足而又康价的劳动力。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加上广大世界市场的开辟,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直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时,轻工业阶段向重工业阶段阶梯化渐进,大大加快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专利制度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为工业萌芽提供有利的条件。

——摘编自张丽娜《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随着“一五”计划的展开和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们党逐渐认识到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应该按比例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不断创新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把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创新相结合,例如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兴国、科教兴国以及创新型发展战略的提出。在工业发展中,既重视经济效益,同时也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GDP的高速增长。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主张是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和中国人民利益的。

——摘编自孙民《中国共产党开创工业化道路百年历程、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工业化相比,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有何不同之处。
8 . 世界格局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18世纪归功于它的政治制度……在19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欧洲工业的老师”。

——据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在十九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技术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了大发展,并以电灯、打字机、电话以及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

——摘编自沃尔特·拉菲伯《美国世纪》

材料三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冷战”的起源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课题……中国学者对“冷战”的起源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冷战”是美苏政治、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决策机构和决策人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刘金质《关于冷战的几点思考》

(1)材料一中英国当时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英国能够成为“欧洲工业的老师”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革命性进展”发生在哪一次技术革命期间?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美国能够“改变世界”的原因。
(3)“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产生的主要原因。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及唐前期鼎盛局面的出现,与一些具体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有密切关系。这些制度都较好地适应了隋及唐初的社会现实,在经济、军事、政治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而在中国明清时期,由于传统的经济结构和专制体制的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统治者故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伏笔。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90万亿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推动唐朝前期走向强盛的政治、经济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面临社会危机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今中国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主要因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等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三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观点,李贽的观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2023-06-0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