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06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77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摘自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摘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

材料三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摘自194595日《解放日报》

材料四   1942年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跟他儿子的一次谈话中高度评价了中国战场的伟大作用:“你想想看,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摘编自(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对其建立、巩固和发展发挥巨大作用的是何种力量。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侵华日军的暴行。
2023-08-28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东北师范大学连山实验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氏首先发现茶叶的饮用价值。把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作为一种生活需要,是从唐朝陆羽开始的。他的《茶经》影响至今,根据《茶经》的记载,茶起源于巴蜀之地,之后茶叶朝东南西北各方向传播。朝东,日本、高丽有不少僧人和使者来到大唐学习,并携带茶种回国种植;往西,作为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亚和西亚;往南,到越南、缅甸、印度,大约始于9世纪开始饮用茶;至于北,则是五代和北宋时越过河套地区传到北方游牧民族区域。古代的中央政府利用茶来掌控和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因而就出现了“茶马互市”。古代的中国茶传播,由于航海技术还不甚发达,除秦汉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邻国韩国、日本之外,主要还是陆地传播。来自中国的茶与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茶文化和饮茶习俗。

——摘编自余锋《从茶与咖啡的普及历程看中西方文化及传播差异》

材料二   17世纪,荷兰人通过海上贸易把中国茶传入欧洲后,再由欧洲移民带入北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取代荷兰成为欧洲茶叶贸易的霸主,将中国茶叶输送到伦敦,再将茶叶转销给欧美各国。19世纪中期,所有欧美国家需要的茶叶大都从英国输出,英国基本垄断了欧美茶叶贸易市场达一百多年之久。英国为了摆脱对中国茶叶贸易的依赖,在亚非洲的殖民地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坦桑尼亚、马拉维和孟加拉国等国大量种植茶叶,并利用工业革命成果进行茶叶机器化生产,将殖民地茶叶运往欧洲大陆,大力进行宣传,排挤和削弱中国茶在欧洲的市场。中国包括其他绝大部分的殖民地茶叶生产国都在世界茶叶贸易中处于被动的局面。英美等国家廉价收购茶叶,加以包装拼配、广告宣传,售之高价,除自身消费之外,绝大部分再转口给其他国家,成为茶叶贸易中极大利润获得者。

——摘编自盛敏《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古代,17~19世纪中国茶对外传播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意义。
2023-08-28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保山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西沙群岛海域华光礁一号沉船(还发现了同时期较多其他的沉船,出土产品也以瓷器为主,如下图所示)中出土了南宋时期陶瓷器、铁条材等文物万余件,其中绝大部分为陶瓷器。还有青釉、龙泉青釉等。


      

——摘编自孟原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等


结合所学知识,从“海上丝绸之路”的角度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08-2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技术上出现的新现象及其对土地制度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说明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5 . 政治制度的创新是历史演进的一种常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统治者把“帝”这个头衔作为自己的专属称呼,皇帝之下是三公,三公之下有九卿。“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辖若干县,县按大小设县令或县长。

材料二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法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材料三   明朝于洪武年间对监察机构进行重大改制,废除了御史台三院制,变为都察院一院制。都察院的专职监察员是监察御史,全国十三道监察区每道设置监察御史,建立了分道巡按制度。御史选拔进士、举人出身为初步筛选条件,更重要的应为“贤良方正人”“清谨介直之士”,并熟悉明朝法规,具有基层工作经验。御史监察范围从科差贼役、户口、词讼、农田、道路、军需、学校,到驿站、度量衡无所不察。在组织系统上监察御史虽然隶属于都察院,但却可以“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不经都察院,只对皇帝负责,因而权力大到可以监察六部、六科、输林院乃至都察院。

——摘编自季青《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演变及其改革的经验教训》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统治者在政治体制上创新的制度有哪些?
(2)材料二中秦始星和汉武帝的“统一思想”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其实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巡按制度的特点。
2023-08-27更新 | 13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河北饶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晚期以来,人类在科技领域和经济领域展现了极大的创造力,然而在现实政治领域,人类智慧的发展却显得相对滞后。在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建立政治秩序、选择发展模式确定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处理国家关系和解决国际问题等方面,人类无法找到一种符合大多数社会阶层和大多数国家利益的解决方案。正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这些不平衡或矛盾现象导致人类文明进程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断层,使人类最终陷入了世界大战的泥淖。

一战爆发至今已经过去整整一个多世纪,令人遗憾的是,战争心理和求战思维在国际社会中并未完全绝迹和根除。当发生某些国际纠纷和争端的时候,仍然经常可以听到诉诸武力的呼声和摆平对手的叫嚣。

——摘编自张盛发《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若干思考》

根据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2023-08-27更新 | 112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前后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深化之最集中表现,即在自觉理解了反帝反封建二者的统一,并以日趋自觉的态势推进爱国斗争。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兴起正反映了这一新的历史场景。

——摘编自卫金贵《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中国的民族主义,起源于“华夷之辨”,到近代,经历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五族共和”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反帝反封”,中国民族主义实现了其理论形态的现代转型与重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的抗日民族主义逐步高涨,最后达到了顶峰。它依次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即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前夕,为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一次高潮;从一二·九运动到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夕,为抗日民族主义思潮的第二次高潮;七七事变后,随着全民族抗战的全面展开,抗日民族主义思潮高涨达到了顶峰。

——摘编自李治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深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抗日民族主义的发展过程。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英国人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总部设在华盛顿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技发展与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认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师教学用书、百度百科等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经济全球是哪些生产要素的全球化?并简要评价经济全球化。
2023-08-25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酒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儒法会通合流加速。礼刑结合、儒法会通,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治久安、国家治理的关键。国家重视发挥法律与道德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促进作用。在法律基点上,强调官—民、君权—民权的和谐统一;在文化传统中强调法律的教化作用。在统治者看来,诉讼减少会大大节约国家有限的资源和力量。在古代的各级官员看来,解决矛盾纠纷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礼教德化百姓,尽可能减少纠纷的发生;而在纠纷发生后,也要通过士绅乡贤的有效调处,尽量避免到官府打官司。在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法律制度当中,在刑事法律当中也有不少体恤民情、轻判轻罚的人性化制度。

——摘编自冯玉军《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打破法文化封闭状态的先锋队,是近代来华的西方传教士。

他们不仅创办报刊事业,还介绍西方法律思想家的著作。随着中国近代的商业活动和对外贸易急速扩展,落后的中国法律,无法调整新出现的法律关系,如公司关系、金融信用关系等。涉外的商业行为和商业纠纷成了西方近代民商法文化向中国工商界进行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鸦片战争后,居住在中国境内的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大为增多,领事裁判权的适用范围也越来越大。在审理争诉的过程中,由于使用各自不同所属国的法律,所以西方的刑法、民法、程序法、法院组织法等传播到中国,也使中国固有的法治文明开始与西方的法治文明接触,发生了激烈的碰撞。19世纪六七十年代,翻译西方国际法著作的活动,在各方人士的鼓励和帮助下被广泛的提上日程。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法律的转型》

材料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选举法》,以一定人口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在城市与乡村间、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有相应的代表,中共党员占54.48%,党外人士占45.52%。第一届全国人大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由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不仅参考了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立宪的经验,还注意汲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中值得借鉴的成果。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不断修改,该部宪法在大会上获得审议通过。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一切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摘编自石仲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破解历史周期率的思想与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期促进西方法文化在中国加速传播的因素,并概括其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的新特点。
2023-08-25更新 | 221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直到唐前期,粟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其次是麦。……从唐中叶起,由于北人南迁……以及耕作技术的进步等,水稻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开始占了首位,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籽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主要粮食生产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023-12-29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