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06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后来,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结党营私。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同时,他继续推行汉初以来迁徙豪强的办法,把他们迁到关中,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并利用以严酷著称的官吏诛杀豪强。公元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每部(州)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的职权,监督郡国,第一条就是对“强宗豪右”的限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第5版·上册

材料二   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的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等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地方治理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看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进口货物构成统计(1920~1936年)(%)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合计

机器及大工具

原料

建筑用品、设备、小工具、器材、半制品、材料、燃料等

合计

消费品原料

直接消费资料

1920

28.5

3.2

0.2

25.1

71.5

16.9

54.6

1930

26.9

3.7

1.9

21.3

73.1

17.3

55.8

1936

44.4

6.1

2.7

35.6

55.5

13.0

42.5

中国出口货物构成统计(1929~1936年)(%)

年份

豆饼

棉花

棉纱

桐油

猪鬃

钨砂

花生

1929~1931

3.6

12.1

14.8

5.5

2.9

2.9

2.7

1.1

5.0

0.8

0.3

2.2

1933

5.6

7.8

0.8

*

4.9

6.5

4.9

2.0

5.9

3.3

0.5

2.8

1934

6.7

4.5

1.3

*

2.8

5.8

4.9

2.8

5.6

2.6

1.1

2.2

1935

5.2

6.3

0.9

*

3.8

3.3

7.3

2.8

5.6

3.5

1.2

3.5

1936

4.4

5.2

1.1

0.3

4.0

1.7

10.3

3.5

5.9

3.8

1.3

1.6

——摘编自陈晋文《制度变迁与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

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对外贸易为例》

材料二   1995年~2005年间,WTO成员向我国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保措施调查达到716件,我国己连续10年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一直以来,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资源成本是支撑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所在,而目前中国外贸发展已逐渐进入了高成本时期,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的压力在逐步上升。我国出口贸易额的55%以上来自加工贸易,整体技术层次较低,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不大,持续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不平衡日益成为威胁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货物进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由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1年的13.5%,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到过去10年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数由10个增加到19个,向更高标准迈进,再到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境外合作工业园区项目,为46个国家创造39.2万个就业岗位……

——摘编自张太原 李俊峰 陈启清《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挑战和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20~1936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特点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对策,并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积极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带动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从1850年的11.4%上升到1950年的52.1%,城市从最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同时,西方国家工业化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人口拥挤、城市犯罪及各种社会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起,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迁移,郊区开始成为主要的人口聚居区,中心城市服务业的就业百分比从85%降至52%,制造业从67%降到45%。

——摘编自周耀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京畿一带以及城内无业贫民虽称众多,但于近来社会上,关于各种劳力事业,颇有缺乏此项人才之叹。乡间之农作尤有缺乏农工之叹。目前田间忽得透雨,地皆湿润,农民等以播种谷稼时机已到,于是咸皆雇觅农工,忙于耕种。不料农工竟不敷需要,以致大好良田,因缺乏工人不能耕种者,为数甚广,而且因此引起农工要求增加工资者,比比皆是。或云现在缺乏劳动工人之故,大概系军阀招兵及资本家招充矿工之影响所致。

——摘编自1929618日《顺天时报》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看待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问题。
2024-03-13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四纪冰川期对地球中纬度地区影响适度,这一地区包括西亚两河流域、南美安第斯山区、东亚黄河及长江流域。这里的冰期作用适度,既导致人类食物来源减少,同时又不像欧美北部那样严寒而使人类不能生存。这里的人们在食物相对多一些的季节采集一些食物以备乏食季节需要的过程中,对植物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又在贮藏食物过程中尝试种植食物,从而萌发了农业行为。……不断增加的人口可以或多或少地促进持续不断地调整适应策略,但只有一种策略即通过使用农业技术才能增加资源。……原始农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简陋的石器和木棒,生产方法是粗放的饲养与栽培;实行以简单协作为主的集体劳动,缺少社会分工,农业是唯一的生产部门。

——摘编自徐旺生《农业起源和传播对中西早期文明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等

材料二   农业诞生后,人类在稳定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中获得了稳定的、较充裕的生活资料来源,人类开始定居下来,逐渐形成村落和城镇。人类在剩余产品的积累和集中过程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使得一批人能够脱离物质生产领域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进行精神文明创造。……农业一直被当作定居生活的必要条件。的确,定居给人类带来了一些好处,但与此同时,由于垃圾及废弃物被丢在居住地附近,啮齿类动物及昆虫滋生,危害人类的野生动物亦在周围徘徊,天花、麻疹、霍乱及其他的传染病亦容易滋生。

——摘编自李世安等《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推动原始农业出现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农业的出现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5 . “文书御天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书政治”的传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公文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殷商甲骨卜辞中已有“令”“告”“册”等公文雏形,西周出现“命”“诰”“誓”等王命文书,分别用于授官赐爵、发布政令或训诫臣僚、征伐誓师等重要活动。但总起来看,这一时期的公文文种及数量还很有限,较为系统的行文关系尚未形成。秦汉时文书种类增加,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云梦秦简《内史杂》云:“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王充《论衡》云:“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材料二   唐代正式公文达到15种,更加规范,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宋代公文文种全方位增多,地方官府间及中央与地方间文书往来远胜前朝,这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叠床架屋直接有关。元朝皇帝专用文种诏令分为蒙诏和汉诏,以蒙诏为主体,呈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新增了谕旨,可以绕开文官政府直接下达,到清代开始制度化。清代臣子有一特殊的上奏文种——“奏折”,可以直达御前,增强了保密性。

——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文书政治的特点,说明秦汉时期文书种类增加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以后文书政治的发展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秦汉以来古代公文文种变迁的主要因素。
2023-09-22更新 | 98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33日,列宁在致人民委员会的信中就农民把粮食拿到城市出售一事写道:“依我看,应当允许带得更多。你们对投机倒把怕得太过分了。如果它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把东西带进贫困的俄罗斯应当给予鼓励,而不应当加以阻挠。”

——《列宁全集》第五十卷

材料二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三   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受到上级过多干预,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产。苏联地域辽阔,交通运输非常落后,在广大农村尤为严重。而交通运输能力小和运费高的缺点,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程度。

——摘编自余章松《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农业危机问题探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对“农民把粮食拿到城市出售一事”的态度,说明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B时段中国、苏联两国粮食产量的发展趋势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农业改革的认识。
2023-09-21更新 | 14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布雷顿森林体系由美国主导建立,其影响了世界经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旨在谋求国际货币制度的稳定。该体系主要规定:由美元来充当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政府有义务维持固定比价等。实际上,在战后的几十年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布雷顿森林体系被誉为“国际货币合作的典范”。

——摘编自王东京等《与官员谈现代金融》

材料二   1971815日,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全,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支柱……从此以后,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合法地通过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原来的债务,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其新发行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

——摘编自刘自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新论》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既受益于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又为发行这种货币的制度缺陷所害。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

——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2)材料二中尼克松“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析这对美国和世界所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全球是否应该回归布雷顿森林体系?请说明理由。
2024-03-02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始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汉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就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文化共同体,之所以说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都为祖国的疆土的开发、建设,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汉族与少教民放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家园,其中积流着民放的智思、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特性。

——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材料二   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19世纪未,从康有为到孙中山,仁人志士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走向独立富强,中国人之所以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与此同时实践也证明了中间文化出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固有文化体系二者结合,并不断吸纳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以使中华文化体系能与时俱进,永存活力。

——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材料三   当时欧洲知识分子正被有关传说中的遥远的中国文明的许多详细的报道所强烈的吸引住……中国由于其儒家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军事才能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如瓷器、丝绸和漆器等开始被推崇为模范的文明。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恨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新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023-09-16更新 | 122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之际,北方战乱的影响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促成了我国历史上继西晋、唐中期以后第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在中国历代的人口分布上,北宋末年首次出现南北均衡。此后,南方的人口优势逐步确立,南方经济明显领先,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远离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确立。元明清时期,这种趋势继续发展。

——章开沅《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宋代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宋代有着强烈的保富意识,重视富裕起来的商人阶层。……宋代政府改变唐代限制贸易的做法,鼓励商业发展,打破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禁令,使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政府还制定法律,对勒索商人的官吏进行惩罚。“诸商舶兴贩已经抽解与免两州商税外,其余合收税,场务不即检税若收纳力胜钱过数,各杖一百,留滞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轻者徒一年。”宋代对商业和商人的态度造就了中国古代商人的黄金时期。

——摘编自李华遷等《宋代社会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次人口南迁的表现,并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社会治理上的新变化。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社会的多样性:当时西方新的多样性社会的组成部分有以下这些:取代皇帝的命令而起的独立教会,代替帝国当局的一群封建君主和封建主,取代罗马时期奴隶种植园、各自开垦荒地的自治的采邑,不久后以其来自城市的有独特力量而于贵族、高级教士、最终于君主颇为不利的新兴的商业阶层。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领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领主干活,领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领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1)依据材料一,选择一个恰当视角,对欧洲社会成员的构成进行分类。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庄园的基本特征。
2023-09-05更新 | 225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