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这说明社会主义制度(     
A.改变了农村的生态面貌B.加快了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
C.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D.契合了中国社会建设的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2021年习近平庄严宣布:“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这一胜利取得的根本保障是(     
A.科技的创新与发展B.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改革开放政策实施D.国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引用了梁启超先生的“三个中国”说,指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材料   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争竞自团结之时代也……此实汉族自经营其内部之事。当时所交涉者。惟苗种诸族类而已。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而其内外之变动。实皆为二千年所未有。

——摘编自1901年梁启超《中国史叙论》

根据材料,结合相关史实,从“三个中国”说中任选一个阶段,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4-04-15更新 | 301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代文明的封闭永远是相对的……农耕文明对自给自足的追求,导致了交流的必然性,因为自足永远是相对的,所有古代文明都必然缺乏这种或那种资源。为获得或控制相关资源,不同文明之间会有程度不等的交往。虽然资源有时可以通过征服、直接控制资源所在地获得,但更多的时候,由于资源所在地相距遥远,或农耕文明自身实力不足无法实现征服,必须通过商贸实现。

——摘编自晏绍祥、赵轶欧《如何理解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与交流》

材料二   15、16世纪的世界,出现海道大通新现象。这一现象首先在西欧出现……资本主义是通过市场交换以实现利润的经济,这与自给自足的封闭的农本经济是不相容的,因此,资本主义一经产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必定不断扩大市场交换的范围……与此同时,由中古后期积累起来并得到改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为西欧新兴资产阶级的海外扩张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海道大通后,人类交往关系呈现出开放的新特征……使西方国家跳出地中海的局限,面对整个新旧大陆……使局部的文明交往转变为全面交往,交往的内容与数量急剧增加……1500年以前,文明基本上以大陆为中心,海上联系相对来说并不重要……海道将相互隔离的地区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海上交往也就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欧洲海外张的序幕拉开,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走上了大规模殖民掠夺的道路。

——摘编自陈超《论交往在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作用》

材料三   自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会议演讲中指出文明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而变得美丽丰富,到9月提出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美好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各文明交融互鉴;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求同存异、包容互鉴的文明交流,到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所要求的世界各族人民与各国文明要加强交流互鉴,来为命运共同体构建做好民心铺垫。在面对国际社会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等霸权主义思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与世界和平稳定发展格局所带来的困境与挑战时,习近平先后多次在国际社会呼吁以文明交流破解文明隔阂、文明冲突以及文明优越,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丰富内涵的重要论述。

——摘编自付豪《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文明交流的原因及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道大通的条件,分析海道大通后人类交往关系呈现的新特征。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代中国对世界文明交流的看法。
2024-06-2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大数据学考大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期末模拟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5 . "下表反映了2002~2021年中国参与的部分国际会议情况。据此可知,中国(       )

时间

领导人

会议

所作讲话

2002年

江泽民

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

《采取积极行动共创美好家园》

2012年

胡锦涛

G20峰会

《稳中求进共促发展》

2021年

习近平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团结合作抗疫引领经济复苏》
A.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B.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的改革D.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2023-08-01更新 | 516次组卷 | 2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南专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年起,德国铁路建设的投资占全部生产投资的1/5,成为工业化的先导部门。铁路建设推动了冶金和采矿工业的发展,技术变化和投资的增加带来了钢铁生产中卡特尔垄断组织的广泛出现,垄断组织实现了横向联合,保证了德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9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化学工业与电气工业迅速发展,在有机化学工业和合成材料方面确立优势甚至垄断地位,电气工业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从1953年起,中国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次提出包括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在内的“四个现代化”目标。1957年,我国建成了飞机和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等新工业部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任务,并确定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细化了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将小康社会的内涵深化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其目标是实现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与生态五大文明体系协调发展。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后期德国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并指出当时两国现代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新中国初期至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的历史意义。
2023-03-14更新 | 413次组卷 | 5卷引用:选必2 第五单元测试卷 B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始于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初心使命自革命战争时期起进行的工农民主政权制度探索。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深情指出:“在瑞金,我们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启了红色政权建设的探索。”无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根据地政权建设,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和解放区政权,其政治制度均凸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为实现中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政治和制度的保证。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创立了人民政权,开始了新制度、新治理的探索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国家制度与治理模式。

——摘编自房广顺、苏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从奠基到成熟定型的发展逻辑》


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制度探索的理论与实践中,围绕“制度探索与创新”这一主题,提出一个观点,并运用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2024-03-0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尚义县第一中学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历史试题
8 . 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2021年1月,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号召:“让多边主义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迈进!”二者共同反映出中国(     
A.具有大国的责任与担当B.试图主导世界秩序
C.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D.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北地区借助较早解放以及经济基础较好的优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占有突出的经济地位。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东北地区不仅工业快速发展,而且以资源开发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并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全国领先地位。改革开放后的东北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拐点。其经济优势逐步丧失,经济增长速度也相对减缓。1978年至2017年,东北三省的平均增长速度为9.1%,而同期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为9.5%。到2017年,东北经济规模占全国总规模的比重降到6.7%,这表明东北地区变成了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

—摘编自乔榛、路兴隆《新中国70年东北经济发展:回顾与思考》

材料二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吉林时指出,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要贯彻落实好新时代的组织路线。

—摘编自段炼《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东北振兴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逐渐失去发展优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现东北振兴的历史意义。
10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部分)

序号史实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并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
201611月,《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对于这份开启全球气候治理新阶段的历史性协定,中国作出了非凡贡献
20171018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截至2020年,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达到3.8万千米,高速公路15.5万千米,都居世界第一。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
201753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宣布构建了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单光子量子计算机
20184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题为《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
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2013年至201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
围绕“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从上表中选取三则资料,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则资料对该主题进行说明。
2023-09-16更新 | 4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1月江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