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据记载,万历八年(1580年)福建人陈振龙把甘薯从海外引种到福建,当时大家对这种新作物并不了解,因此最初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万历二十二年和二十三年,泉州一带水稻歉收,凡甘薯种得较多的地方,很多人以甘薯充饥,得免饥馑。自此,福建种甘薯的人越来越多。这可用于说明在我国(     
A.外来物种传播有赖于人们认识的深化B.物种交流完善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C.人地矛盾是影响物种推广的主要因素D.物种传入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从1995年到2004年,农业各税的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4.6%到3.3%之间。以安徽省为例,3万多名农税人员,每个人征收的税额仅10余万元,扣除管理成本和工资,实际税收所剩无几。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废止《农业税条例》。这一改革措施(     

A.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B.反映了综合国力的增强
C.有利于消除城乡差别D.推动农业对工业的反哺
2024-03-22更新 | 276次组卷 | 7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龙县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2022年11月,G20领导人峰会召开,美、日、中、英等国通过《巴厘岛峰会宣言》,计划在未来关注海洋经济可持续增长,涉及蓝碳、水产、海洋健康主题,以及解决塑料污染、气候变化等多领域的问题。该宣言的发表说明(     
A.环境问题成为各国共识B.海洋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点
C.全球治理体系有所发展D.区域集团化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024-03-22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张之洞曾于戊戌变法期间斥民权议院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1901年却声称:“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累数百年之研究,经数千百人之修改,成效既彰,转相仿效”,中国正可以借此“政体学术”“相我病症”。材料反映出(     
A.维新变法改变了清末力量对比B.清末“新政”由洋务派为主导
C.洋务派坚守“中体西用”的论调D.时局变更影响士大夫的认知
2024-03-22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汉代南阳地区的画像石通常能以强烈的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画像造型简洁,神态生动自然,线条刚劲有力,多表现出豪迈粗犷,浑朴古拙的形态。画像多追求“神似”,雕刻手法更为质朴、自然。这可以说明汉代(     
A.南阳地区绘画水平高超B.丧葬礼仪存在区域差异
C.经济水平影响雕刻工艺D.艺术表现具有时代特征
2024-03-1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不同于魏晋时期民间私铸“土钱”的多样式,唐朝尤其是开元通宝发行后,私钱完全仿照官钱铸造,“公铸者号官炉钱……富商往往藏之,以易江淮私铸者”。这一现象表明(     
A.货币铸造逐渐走向规范化B.官私手工业技艺存在差异
C.货币与国家认同密切相关D.政府的经济管控能力增强
7 . 林则徐在编译《四洲志》时,大量进行删减换词,如在原书中提到彼得大帝如何将俄国蜕变为欧洲文明强国,在译著中却找不到“文明”这一译词,却以“火器”和“战舰”所替代。他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     
A.受“华夷之辨”观念影响B.俄国农奴制的严重弊端
C.学习西方文明欲望强烈D.反思《南京条约》的签订
8 .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上谕:“今三宝(浙江巡抚)办理此案,本章于昨日进呈,奏折于今日始到,竟系于拜具题本数日后,方行具折。缓急倒置,殊属不合。三宝简任封疆,已经数年,不应不晓事若此。着传旨申饬。”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当时(     
A.奏折制避免了政治决策的失误B.题本是皇帝处置政务的主要依据
C.官员均可向皇帝单独呈送奏折D.中央已对文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江浙沪特殊地区的农村经济,土改政策更加灵活,如工商业者在农村的土地财产、住宅、厂房、仓库,均给以保护;农村公地、宗族所有的土地,注意尊重本族农民的意见;对工人、职员、小贩等小量土地出租者给予充分照顾。这样做旨在(     
A.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B.推进土地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
C.优先发展江浙沪地区经济D.发展沿海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
2024-03-1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早在合作化运动开始阶段,部分合作社针对社员“窝工”“怠工”的现象,发明了“按劳计酬,多劳多得”的生产责任制度。八大前后,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对此大为肯定。这体现出当时(     
A.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大势所趋B.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C.对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探索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陷入困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