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4 道试题
1 . 以下《清朝前期的疆域图》中,其中四个序号代表四个重要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安徽徽剧戏班进京演出 ②清朝收复台湾并设立台湾府
③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④英国向中国大肆地走私鸦片
A.②①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④①③②
2 . 下面是鸦片战争时期中英战舰对比图,这从侧面突出反映了( )
A.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差距B.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
C.华夏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距D.儒学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差距
3 . 下图是中国1940~1947年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①1940~1944年是抗战时期,以抗日为重任,因而“民主”出现频率不高
②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因而“民主”出现频率较高
③1946年重庆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民众热议“民主”
④1947年内战,“民主”频率下降
A.②③B.①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 . 地图可以直观反映历史。如果给下列地图加一标题,应该是
A.太平天国形势图B.辛亥革命形势图
C.北伐战争形势图D.红军长征路线图
2016-11-27更新 | 162次组卷 | 5卷引用:2014届北京市101中学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2016-11-18更新 | 2452次组卷 | 140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特色的文明·流动的文明·共同趋势的文明
材料一 不同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而各自区域文明的形成是与当时社会上最具活力的社会阶层有着直接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士”阶层。如《论衡·效力》所言:“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春秋末年(公元前509年)古罗马建立了共和国,罗马进入贵族共和时代。罗马共和国时代,逐步形成了贵族与平民两大社会阶层。“平民”一词源于pleo,plenus,原意为“众”,通常带有“低贱”之意。该词常用来形容“平凡的,普通的,日常的”事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士”与古罗马的“平民”对各自地区在文明形成中各具特色的贡献。
材料二


(2)阅读图1至图4,以世界文明交流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文明是多样性的,但又是大势所趋。结合“戊戌变法”、 “1861改革” 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俄国、德国在近现代史的发展中是如何顺应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趋势的。
2016-12-12更新 | 4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第一次统练文综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十年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象征。2008年4月30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雕塑学会、北京美术家协会、上海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主办,北京画院美术馆承办的纪念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50周年活动“开篇大作——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五十周年纪念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下面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四幅浮雕:


材料二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请写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
(2)指出材料一中图二、图四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2012·上海·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图是一张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它颁发于
A.1924年B.1925年C.1926年D.1927年
2016-11-18更新 | 793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101中学2019年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下图分别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如何?
(2)应如何评价其历史地位)
2016-10-25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北京市昌平区育人学校等两校高一上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10 . 人际关系·政党关系·国际关系
材料一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建立社会等级)。分何以能行?曰:义(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荀子《王制》
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自给自足,相对于我们自己的需要来说,每个人都缺乏许多东西……由于有种种需要,我们聚居在一起,成为伙伴和帮手,我们把聚居地称作城邦或国家。
——柏拉图《国家篇》
(1)依据材料一,概括荀子和柏拉图思想主张的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人分析其主张的社会背景。
材料二


①1927年北伐战争示意图
② 1934—1936年红军长征路线图


③ 1937年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示意图
④ 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示意图

(2)阅读图①至④,结合所学,解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读和分析逻辑清晰。
(3)二战后国际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合作加强。请结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欧洲一体化的具体史实回答: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面对国际形势吸取教训、加强经济合作的?
2016-11-27更新 | 6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下期统一练习01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