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统治前期推行“有为而治”的指导思想,执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的经济政策,对外穷兵黩武,导致统治后期民怨沸腾,被迫下轮台罪己诏。公元前87年,汉武帝病逝,命霍光、桑弘羊等人辅佐幼主昭帝。前81年,霍光召集全国各地选出的贤良文学人士进京商议罢黜盐、铁、酒等专营政策,盐铁会议召开。 在会议上,从民间来的贤良文学对盐铁官营等财政措施进行了全盘否定,并进而攻击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政策;作为这些财政措施的经办人,桑弘羊坚决捍卫汉武帝的内外政策,就盐铁等政策的存废与贤良文学展开了激烈论辩。会议结束,朝廷仅罢去了郡国酒榷和关内铁官,其他各项政策仍维持不变,但经济上官营政策有了一定收缩,这场会议中的贤良文学人士普遍得到了重用。

——摘编自陈启喆《盐铁会议和西汉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演变》

材料二   明洪武元年(1368年),统治了97年的元王朝被推翻,但残余势力仍旧盘踞北方,朝廷屯重兵于九边重镇,每年需要军粮250万石,给国家造成了较大的财政压力。 洪武三年,朱元璋采山西行省官员建议,令商人于大同仓交米1石,或于太原仓交米1石3斗,发给淮盐1小引(200斤)。 商人纳毕,就可以拿着发给的盐引前往指定的盐场领

取食盐售卖,此即所谓“开中法”。 同时规定,商人贩卖食盐,必须持有盐引,盐与引离,或伪造盐引,即以贩私论处,罪至死。 自此,民间贩盐事业迅速发展,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洪武时期,全国产盐最多的两淮、两浙两个盐区,每年办大盐引(400斤)为 572 400 余引,约占全国盐引数的一半。

——摘自朱宗宙《明清时期盐业政策的演变与扬州盐商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盐铁会议争论的实质及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开中法实施的背景及影响。
3 . 下图为南宋海外贸易的主要伙伴示意图。据文献记载,与南宋有外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60多个;南宋的进口商品以原材料与初级制成品为主,而出口商品则多为手工业制成品。由此可知,南宋(     
A.技术优势支撑外贸发展B.海外贸易伙伴分布集中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D.外贸收入成为财政支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元朝政府发行纸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通,还有在海外流通的记载,波斯、印度、高丽、日本等皆曾仿行元代纸币。这种现象(     
A.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B.强化了元的外贸优势地位
C.维护并扩大了大一统国家D.有利于弥合国家间的矛盾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596年,在阿姆斯特丹商人们的资助下,巴伦支带领3艘船开始了第三次探险。在这次航行中,他们不仅发现了斯匹兹卑尔根群岛,而且到达了北纬79°39'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北进的新纪录。巴伦支的航行不仅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而且他沿途还绘制了极为准确的海图。可见,巴伦支的航行(     
A.为哥伦布到达美洲奠定基础B.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C.拓展了欧洲人对世界的认知D.促进了欧洲与大洋洲的直接联系
2022-12-10更新 | 2140次组卷 | 28卷引用: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等三校2022-2023学年高一5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一位奥斯曼帝国的官员在1625年记载,“以前,印度/信德和中国的货物通常都是先运到苏伊士,再由穆斯林转运到世界各地。但现在这些货物却被装上了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船只,再从那里转往世界各地。欧洲人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运往伊斯坦布尔和其他伊斯兰国家……伊斯兰国家的黄金和白银变得越来越少。"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革命的发生和扩展B.欧洲人对贵金属的狂热追求
C.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D.奥斯曼帝国阻断东西方商路
2021-12-26更新 | 526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7 . 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岭南妇女趁墟贸易相当普遍,她们肩挑负贩于家庭与墟市之间,以家中余物换取生产生活必需品,形成了该区域独特的“贩妇”模式。这
A.提升了唐宋妇女的政治地位B.活跃了岭南地区的商品经济
C.加速了重农抑商政策的衰落D.说明男耕女织模式走向瓦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据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北方农民“常在桑田中间用锄耕地,密植绿豆、小豆等作物”,既收获了豆类又“润泽益桑”。据此可知,当时北方地区
A.人地矛盾日益突出B.农民普遍缺少耕牛
C.农作技术已较成熟D.轮作农业开始出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中国古代的财产继承制度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确切财产继承的记载始自于秦代。《史记·王翦列传》记载,王翦为秦始皇率兵攻楚,“多请田宅为子孙业”,说明土地可以作为继承的标的。

汉代时,财产继承首次确立诸子均分的原则。据《史记·陆贾传》记载:陆贾“有五男,乃出所使越得囊中装卖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汉代这种诸子均分财产的规定唐代沿袭下来。但是,女儿有没有继承权,此时却无法得知。《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硬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明朝的《大明令·户令》是这样规定的:在分配遗产时,“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至于现在婚姻法中所说的“非婚生子”,在明代被称为“奸生子”,也依旧享有继承权。清代沿袭了这一规定。

——《毕业论文网》

材料二   至于女儿的继承权唐代法律始有了规定。唐律规定:已出嫁的女儿没有继承权,但未出嫁的女儿还有继承权,只是数额相对减少;无子的户绝之家,出嫁的女儿还享有财产继承权。

随着私有财产的丰富和交易的频繁,法律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也逐渐加重。宋代由于商品经济繁荣,民事活动活跃,财产继承制度比前代完善了许多。不但沿袭了唐代的“诸子均分”制,还明确了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对户绝财产的继承、妇女的继承权、遗嘱继承、死亡客商的财产继承等新问题也作了规定,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制度。

——《毕业论文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财产继承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财产继承制度逐渐完善的原因。
2021-11-1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华大星晖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下图是新疆脱库孜萨来遗址出土的唐代垂直式织机织成的提花棉织品。另据《通典》记载:天下诸郡每年常贡,按令文,诸郡贡献皆尽当土所出,交河郡(今新疆吐鲁番西)贡氎布(细棉布)十端。这
A.反映出新疆贡品以棉布为主B.表明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C.证明新疆棉纺织业技术较高D.说明国内区域贸易联系紧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