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如图为清末的一幅新闻漫画《婚姻自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说:一位教民家庭的女子不愿与父母为其择定的男子成婚,她找来外国传教士为她求恳,说服父母允许她退婚并入读教会所办的女校。

——《图画新闻舆论时事报》(1909622日)

提取材料信息,解读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2 . 国际运河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密不可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巴拿马运河的变迁

时间事件
16世纪西班牙国王下令进行运河开凿的测量,受限于技术条件和拉美独立运动的开展,运河开凿没有进展。
1879法国全面负责运河开凿,因流行病发生及财政困难,挖凿工程于1889年停顿。
1901美国获得开凿、经营和管理运河的特权。随后,美国与巴拿马签订条约,规定巴拿马不得在运河区执行国家主权,由美国任命总督,施行美国法律并驻军。
1914运河正式通航,沟通了两大洋。
1963迫于巴拿马群众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斗争,美国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
1964美国撕毁协议,连续几天单独升美国国旗,引发了巴拿马反美爱国风暴。
1977巴拿马与美国签订全部收回运河的管理和防务权的新约。
1999巴拿马于1231日正式收回对运河行使主权。

材料二



1956年埃及时政漫画《苏伊士运河的巨人》

注:漫画中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的轮船以“国际交流”的名义通过苏伊士运河,而埃及总统纳赛尔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子两腿横跨苏伊士运河将船栏住。纳赛尔后面坐的是苏联外交部长谢皮洛夫。

——选自吴广伦《老漫画中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巴拿马运河的变迁”,概括一条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或趋势,并予以简要说明。
(2)提取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说明时政类漫画的史料价值。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成功?失败?

有学者认为:尽管洋务运动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但是“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而儿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一   他们的成就有日共睹:兵工厂在我们的城市和港口建立起来;矿山得以开发;电报线网络连接国内各省和京域;悬挂中国国旗的轮船在沿海和内河的航道上进行贸易往来。

——摘编自(晚清驻法外交官)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

材料二   自轮船通行江海,东南舟车多已经失业。现在津通失业之民,以车为生者约一万人,以船为生者约三万人,以行店负贩为生者约二万人……铁路开通之后,此项人等作何安置……今之谋国者,第之外洋之利,而不知所夺者止为中国穷民之利。

——摘编自《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礼部尚书奎润等奏》

材料三   如图漫画《学生偏要毁了树》取材于洋务运动。图中年长者问:“孩子,你在我这里接触到那么多西学,你看这树……怎么救?”年轻学生回答说:“这种树并不适宜现在的环境,烧了种新品种吧!”



(1)材料一和材料二这类史料对研究这一问题是必需的吗?请说明理由。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洋务运动的看法为什么大相径庭?
(3)把材料一、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4)材料三意在说明什么问题?评价洋务运动要坚持哪些原则?
2021-11-10更新 | 267次组卷 | 3卷引用:新高考地区2023届高三等级考模拟演练(一)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3年,美国时任副财长哈里·怀特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谈判,出台了“怀特计划”,其主要内容是设立一个总额50亿美元的“国际货币稳定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国民收入情况认缴一定的份额,各国投票权的数额取决于认缴份额的多寡。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他们讨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设立,最终同意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体系。

——摘编自吴广伦主编《老漫画中的界史》


材料二   1948年,关贸总协定举行第一次会议,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开始启动。人们没有想到,参加这个体制的成员从最初的32个扩大到50年后的132个;人们也没有想到,1995年国际贸易组织成立了,它落实了贸易争端调节机制的实施……人们更没有想到世界贸易会以每年平均7%的调整增长,与50年前相比,增长了14倍。

——摘编自侯若石《经济全球化成历史趋势,多边贸易体制功不可没》

材料三   1948年,由于市场主宰了全球化的进程,因而全球化的利益和取消第三世界债务机会都不是均等的,一部分国家和人口得益,而更多的则被边际化,从而形成了危险的两极分化。联合国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统计,全世界最富有的1/5人口与最贫穷的1/5人口之间的收入差由1960年的30:1扩大到1997年的74:1。经济全球化加大了世界贫富的差距。

——摘编自龚书铎《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思考》



(1)依据材料一,指出经过“改造”被置于“和平金融基础”之上的国际货币是什么?根据“怀特计划”,说明美国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具有绝对控制权的直接原因。
(2)材料二这么多“没想到”到集中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依据材料一指出直接推动这一趋势的机制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说明图示运动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2022-01-04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单元检测卷-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期末复习通关测试卷(选择性必修1)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李吉甫《元和国计簿》统计,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江淮八道(图区域)成为唐中央财赋倚重的核心区域。

材料


唐朝地方建制与财政划分(810年)

——据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后期江淮八道成为中央财赋倚重核心区域的原因。
2023-04-0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五校教学联合体2023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为20世纪20—6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时间形式简介
始于1929年劳动突击队竞赛运动倡导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积极性。
始于1935年斯达汉诺夫竞赛运动倡导生产技术革新,提高生产定额,提高劳动生产率。
始于1941年支援前线生产队竞赛运动倡导建立支援前线生产队,保障卫国战争军需物资供应。
始于1967年推广“谢基诺工作法”提倡精简人员,提高效率,节余资金由企业自行支配,奖励超额完成任务。

——摘编自侯宝泉《论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材料二   下为图张凡夫《提高产量就是加强保卫祖国力量》宣传画(195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历史背景,简述20世纪20—6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演变。
(2)某学习小组计划举办“新中国的劳动竞赛”主题展览活动,拟将材料二中的宣传画作为展览内容,请结合历史知识为该宣传画撰写一段简介。
2023-03-20更新 | 55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A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京市从和平解放之日起就开始着手农业生产的恢复工作,建立了生产救灾办公室。1950年11月,北京市委提出畜力、农具互助合作之外,应“试办土地入股合作社”的设想,年底发动爱国增产运动。1952年,北京市召开第一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在推广农业信贷措施的同时,北京市还结合农贷大力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率先确定了先普遍推行牲口保险,重点试办棉花保险的方针。

——摘编自范明《新中国初期北京市农业政策述评》

材料二

图1 949-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变化                                                               图2 1949年-2019中国人均粮食粮食占有量

----据王宏广等《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对策》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过渡时期北京市农业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勤俭观念在我国古代产生很早。从殷周时代开始,人们即认识到勤俭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安危,而且关系到国运的兴衰。商初大臣伊尹曾对刚继位的太甲提出建议:“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不仅把俭与温、良、恭、让一同列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西汉立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物资极端缺乏,统治者致力于医治战争创伤,以“寡欲”“无为”的黄老思想治国,提倡俭朴的道德风尚。

——摘编自杨明辉《我国古代勤俭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状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崇奢思想”有其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有着它独特的积极影响。陆楫(1515--1542)被后世认为是明朝中叶崇奢观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个思想家,他认为节俭仅对个人和家庭有利,从社会考虑则有害,并且富人奢侈可以增加穷人的谋生手段,主张国家应制定崇奢的消费政策。——摘编自刘志丹《明朝中后期崇奢思想探析——以陆楫、郭子章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消费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非洲之间的交往古已有之。在汉代,非洲已在中国与罗马的贸易中发挥中转站的作用,埃及商人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购买中国货品,再经由亚历山大里亚、迈奥霍穆等港口将其运往罗马。唐代《贞元十道录》记载了自广州出发、经波斯湾到达非洲的航程,中国同北非、东非等地已实现直接通航。宋代,每年自非洲进口的“象犀珠宝香药之类”商品数额高达“五十三万有余”,大大超过前代体量。元朝航海家汪大渊曾亲身到访非洲,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也于14世纪到访广州、泉州、杭州等地,中非人民对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明代郑和船队四次抵达东非海岸,将古代中非交往推向高峰,双方频繁互访,建立了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永乐年间还恢复了三省市舶司,以便非洲诸国使节来华时“与中国贸易”。今天在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出土的大量中国陶瓷、钱币,年代由唐至明,成为中非友好往来的见证。

——摘编自张铁生《中非交通史初探》

材料二   1955年万隆会议后,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民族独立自强。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访问加纳时,明确了中国对外援助坚持平等互利、尊重受援国主权以及不附加政治条件等基本准则,奠定了中国对非援助的总体基调。在农业领域,中国派遣农业技术人员赴非建设经营农场,帮助解决非洲粮食紧缺问题。在工业领域,中国援建的项目针对非洲当地需要,以中小型项目为主,工期短、投资收回快。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长期对非洲国家提供无偿援助,无私支持非洲基建事业。此外,中国还通过派遣教师、医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各领域技术能力,中国员工与当地工人同工同酬,“对等上班”,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认可与支持。

——摘编自宋微《中国对非援助70年——理念与实践创新》

材料三   21世纪以来,中国对非洲援助以追求发展效益为主,兼顾政治、安全等其他 效益。中国与非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关系。中非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的步伐大大加快,提高了非洲国家的生产能力。中非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在影视制作、出境旅游、人才交流、学术研讨等领域加深合作,助力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据谷靖《转型背景下的中非关系:新形势、新挑战、新合作》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非交往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非援助的背景和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今中非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     1956 年发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邮票,邮票主图为天安门,下端以齿轮为中心,左右对称环绕着麦穗、稻束、 向日葵等。 2 1998 年发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纪念邮票,邮票主图为《人民日报》 发表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第一版报纸,附图为高楼林立的城市风光远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枚纪念邮票设计蕴含的象征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邮票设计两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元素,并简要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