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该学说很快流传到世界各地,衍生出社会达尔文主义。英国人斯宾塞最早将进化论推广到人类社会,他认为竞争能够创造出优秀的社会和最优秀的人,穷人是无法适应竞争环境的人。德国学者认为,不同种族为生存空间而斗争,成功的种族必将扩大其生存空间。美国学者认为,达尔文的新方法解释了现实世界中“合适”的白种人自然地凌驾于其他“退化”了的有色人种之上的现象。

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人类同样适用“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2年,中国工业建设会认为“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认识社会达尔文主义及其影响?(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目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日贤,未可也;国人皆日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统治方式,并分析民本思想的内涵。(不得摘抄原文)

材料二   明清时期,我国历史也进入到了一个承古萌新的转折时代。在社会思想方面,“民本思想是先秦以来中国政治思想的主潮之一,它与尊君论相反又相成,共同构筑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理论基石……然而,至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氛围和批判思想的氤氲涵化,为传统的民本思想提供了一次更新的机会……我们把明末清初涌现的政治理念称之为‘新民本’”。

——冯天瑜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与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的不同。

材料三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悔……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四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民主思想在近代中国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2019-06-22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0届高考二轮复习 第三次统练(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代漆文竹简,冗重艰难,不可名状。秦汉以还,浸知钞录,楮墨之功,简约轻省,数倍前矣。然自汉至唐,犹用卷轴。卷必重装……且每读一卷,或每检一事,(chōu)阅展舒,甚为烦数,收集整比,弥费辛勤。至唐末宋初,钞录一变而为印摹,卷轴一变而为书册,易成难毁,节费便藏,四善具焉。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书籍的演变过程及原因。

材料二   宋代印刷业逐渐普及,政府印书、民间印书、学校印书、寺院印书都发展起来。有文、史、医学的专著,也有法律、地理、建筑、农林、佛教等方面的书籍。历代名人的著述和文集也都有雕版。岳珂在《愧郯录》中说:“自国家取士场屋,世以决科之学为先,故凡编类条目,摄载纲要之书,稍可以便检阅者,今充栋汗牛矣。”

——根据百度资料整理


(2)概括材料二概括宋朝印刷业的特点,并分析其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臣僚言:‘朝廷大臣之奏议、台谏之章疏、内外之封事,士子之程文,机谋密画,不可漏泄。今乃传播街市、书坊刊行,流布四远,事属未便。乞严切禁止。’诏……照见年条法指挥,严行禁止。其书坊见刊板及已印者,并日下追取,当官焚毁……今后雕印文书,须经本州委官看定,然后刊行。”

——《宋会要辑稿》


(3)据材料三,分析宋朝对于印刷业的态度并分析其影响。
2019-03-04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南大奥宇培训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民族观念的发展对近现代中国社会具有关键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而特不知我民族有此能力焉否也?有之则莫强,无之则竞亡,间不容发,而悉听我辈之自择。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902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定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形成的贡献。
材料三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晒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日战争在推动“中华民族”这一观念形成中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段话意在强调
A.“知行合一”B.“致良知”C.“格物致知”D.“心外无物”
6 . 近代民族观念与古代民族观念有很大的区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明)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正始》
材料二     西欧历史上缺乏君主专制主义的强劲传统,因为有罗马教廷、神圣罗马帝国、各封建君主国以及无数各自为政的封建领地的存在……王权的孱弱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因为它不仅意味着民族的苦难,而且还将阻碍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人文主义者但丁从人的尘世幸福这一人文主义理想出发,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国家必须统一、王权必须强大这个时代命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而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民族之前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对“亡国”与“亡天下”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以及“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但丁为什么首次明确提出国家必须统一的时代命题。
(3)根据材料三,说明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的本质目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