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文明交流是文明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人类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在进行着不同形式的文明交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自然科学是其主要部分。这些西洋学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新鲜的:欧几里得几何及其演绎推论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世界舆图使中国人获得了新的世界概念。对此,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明代科学文化界的先进人士,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徐光启在其著述中多次谈到,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多所未闻”;从其学习与钻研中,他感到有一种“得所未有”的“心悦意满”;在驳斥反对派的诘难时,他更鲜明地指出,外来文化“苟利于中国,远近何论焉”。李之藻也说,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物理、几何等科学,“有中国累世发明未晰者”。方以智在《考古通论》中指出,西洋学术能“补开辟所未有”。这种对外域学术的开明态度,反映了中国早期启蒙学者的宽阔胸怀。

——摘编自张明《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西学中源说最初是明清之际的黄宗羲、方以智、王锡阐等人提出的,依据孔子的“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可说明晚明传入中国的西方科学技术是中国古代学术流传到西方后,由他们(西方人)发扬光大了的。康熙帝在《御制三角形》中提出,“古人历法流传西土,彼土之人习而加精焉”。康熙帝的说法立即被士人所理解,天文学家梅文鼎也积极响应,御制“《三角形》言西学贯源中法,大哉王言,著撰家皆所未及”。于是,西学中源说成为清代文化思想中对待西学态度的主流。

——摘编自张西平《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历史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概括徐光启等人对待中西文化“较为清醒的认识”。结合所学,指出明末两部译介到中国的西方科技著作。
(2)根据所学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认识。
2 .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朱其昂,字云甫,江苏宝山人)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日“贻来牟机器磨坊”。事系创举,尚未通行。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相同……闻将续造二座,设肆于天津孔道云。

——18781214日《申报》

材料二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中国人数甲于五洲;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张謇《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材料三   迨欧战告终,出口之粉渐少,外粉又复侵销,麦产不加多而采购者日众,销路不加广而输入者日多,国内战祸不已,利率加重,铁路推广无期,运费增高。凡此数者,有一足制粉业之发展,今兼而有之,其何能淑!此后粉业又入盛极而衰时期。

——《荣家企业史料》上册


(1)根据材料一,说明始来牟机器磨坊在创办和经营上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体现了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和内容。
(3)根据材料三,说明民族工业由盛而衰的因素。民族工业的兴衰反映了什么?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摘编自(德)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思想原则方面“相通的地方”。

材料二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李贽等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并简要说明。

材料三     1840年以来,中国文化迈入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转型。原有中华文化体系无法提供现成的救国治国方案,使我们不得不从外来文化中去寻找,从康有为到孙中山,仁人志士从西方文化体系中寻找救国良方,多方努力,但均未成功;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同样是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后,才使中国最终摆脱百年困境,走向独立富强,中国人之所以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恰恰说明了中华文化体系有吸收、融合并消化异质文化中合理成分的机制,是中华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根本。

——摘编自曾加荣《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2021-03-0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4 .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他的核心思想是
A.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B.兴办实业是富民强国之根本所在
C.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D.办商务既是救贫致富之术,又是富国御侮之道
5 . 儒家学说和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封建统治者的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自古以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发生了很多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仲舒)对日:……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原因。

材料二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成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明)李贽《藏书卷》


(2)据材料二分析李贽与朱熹的观点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

材料三   2020928日,位于北京的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为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隆重举行祭孔大典。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馆长王培伍表示,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孔子在孔庙举行的隆重祀典,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孔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既是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奠基者。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学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新时期举行祭孔大典,是为了缅怀先圣先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伦理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建设新文化和新道德,儒家伦理思想中合理的、积极的内容,应当引起特别的重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简述儒家思想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2020-11-04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1届高三第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世有内华外夷之说,人遂谓中国为华,而中国以外统谓之夷,此大谬不然者也。……然则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也,华则变为夷,岂可沾沾自大,厚己以薄人哉?

——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1)依据材料一,说明作者王韬的“华夷观”与传统“华夷观”的不同。

材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材料三   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材料四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是什么?
2020-07-1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15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中国人数甲于五洲;但能手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Ⅰ卷

材料二 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元。其他如锡如水银如锌铝,产额既有增加,价值亦皆骤涨。其尤可惊异者,厥为钨矿。钨之发现,始于民国4年,至于6、7年,则江西湖南广东所产达4000余吨,价值1000万元。世界产钨之国,除美国外,殆以吾国为最。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者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材料三 中国纯碱市场,一向由英商卜内门公司垄断。“一战”期间,英货中断,碱价猛涨……爱国资本家范旭东等于1918年在天津塘沽创办了永利碱厂(资本200万银元)。卜内门公司千方百计通过英国人控制的盐务稽核所给永利碱厂的工作制造困难(注:例如,制碱一担,需粗盐两担。盐价本贱,粗盐每担不过两角。但政府抽的盐税为制盐成本的几十倍.……永利请求北洋政府准许制碱工业用盐免税。卜内门公司企图通过盐务稽核所阻挠免税的实现,但未能得逞),并多次直接对永利碱厂进行威胁和破坏,加以“一战”以后,碱价猛跌,碱厂的建设面临重重困难。但是,在范旭东的主持下,侯德榜等人努力奋斗,排除了各种障碍,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掌握了苏尔维制碱技术的奥秘,碱厂终于在1925年开始正式出碱,1926年年产45万吨,1927年年产13400万吨。从此,打破了卜内门公司的垄断,并在此后与卜内门公司的竞争中取得了明显的优势。这是民族工业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

——《中国近代经济史稿》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概述张謇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原文)在他的引导下,近代中国出现了哪股进步潮流?
(2)依据材料二分析南方金属矿的产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呈现怎样的特征?分析南方金属矿业发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列举永利碱厂在创办和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困难。(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4)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永利碱厂在与卜内门公司的斗争中获得胜利的原因。
(5)从南方之金属矿和永利碱厂发展中,我们有何启示?
2020-02-20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关于大禹治水,《诗经》赞美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尚书》曰:“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左传》云:“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史记》中亦有记载:“大禹平活水土,功齐天地。”据此分析,下列的历史理解最准确的是
A.大禹治水是真实存在的
B.无法断定大禹治水的真实性
C.《史记》的记载最可信
D.题干中史料都属于口述史料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摘编自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自秦以后,君反客为主,“视天下人民为人君囊中之私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其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君臣关系应该以“天下万民为事”“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封建法制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都出于君主一人一姓的“利欲之私”,“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心目中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出汉代学者在改造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3)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10 . (20分)“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
……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封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顾炎武《郡县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概括他们各自的理由。
(2)材料二从哪些视角分析了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进步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对此,顾炎武在材料三中提出了怎样的改良策略,其实质是什么?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中秦朝、唐朝、明清之际探讨“封建制”和“郡县制”的时代背景,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