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梁启超文选,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印度,大地最古之国也,守旧不变,夷为英藩矣;突厥地跨三洲,立国历千年,而 守旧不变,为六大国执其权,分其地矣;非洲广袤,三倍欧土,内地除沙漠一带外,皆植物饶衍,畜牧繁盛,土人不能开化,拱手以让强敌矣;波兰为欧西名国,政事不修, 内订日起,俄普奥相约,择其肉而食矣。
——《论不变法之害》
材料二:夫倒满洲以兴民政,公义也;而借勤王以兴民政,则今日之时势最相宜者也。古人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弟以为宜稍变通矣。·······何必故划鸿沟,使彼此永远不相合哉?弟甚敬兄之志,爱兄之才,故不惜更进一言,幸垂采之。                                                     
——《致孙逸仙书》
材料三:夫共和国体之难以图存,公等当优能言之矣;吾又谓君主国体之难以规复者,则又何也?盖君主之为物,原赖历史习俗上一种似魔非魔的观念以保其尊严;此种尊严自能于无形中发生一种效力,直接间接以镇福此国。君主之可贵,其必在此。虽然尊严者不可亵者也,一度亵焉,而遂将不复能维持。
——1915年8月《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1)根据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简要分析作者言论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作者和收信人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文章发表的历史背景,概括梁启超的主张。
2013-10-23更新 | 8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山西省曲沃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人笔下的美国形象(节选)

人物著作观点主张
徐继畲(17951873,晚清名臣、学者)《瀛寰志略》(1848带有“夷族”色彩的“兀兴腾”统一改译为“华盛顿"。认为“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陈胜、吴广..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郑观应(18421921,近代启蒙思想家、实业家、教育家。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易信》(1875认为“美国秉性守礼,风俗庞厚,与中国素无猜嫌”,积极主张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
崔国因(1831~?仕同治、光绪两朝,曾出使美、日、秘鲁等国,后辞官从商)《出使美日秘日记》(18891893对美国议院制度赞赏有加,认为“大事为议院主之,总统不过奉行焉耳”。
邹容(18851905,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军》(19021903以美国《独立宣言》为蓝本,提出了建立“中华共和国”的方案。

——摘编自贺昌盛、黄云霞《被塑造的“他者”一近代中国的美国形象》等


依据材料及相关史实,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说明:提炼的论题,可以是基于材料观点和史实的新观点新认识,也可以是对材料观点的质疑或肯定。要求:观点贴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6-12更新 | 554次组卷 | 7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2016-11-27更新 | 183次组卷 | 23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省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熹对中华传统“人文化成”的美育观念有着深刻的洞见和精辟概括,他说:“圣人作乐以养性情,育人材,事神祇,和上下,其体用功效,广大深知如此,今皆不复见矣,可胜叹哉!”这明确表达了朱熹美育教育的三个诉求:“以养性情”即“养心”、“育人材”即“成人”、“事神祇,和上下”即“厚风俗”。

     ——据赵贤迪《朱熹:养心,成人,厚风俗》

材料二   达·芬奇认为,“美,是一种聆听,来自内心,来自人对现实世界的切身感受。美,是一种自觉信仰,不屈服于任何居坐高大教堂中的红衣主教。”“绘画实际上是科学与大自然的合法女儿。”后世研究者广泛认为,达·芬奇的美育思想,拨动了近代欧洲思想解放的琴弦。

       ——据张冲《达·芬奇美育思想探析》等

材料三   1896年,梁启超在其著作《学校总论》中提出:“世界之运,由乱而治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在他看来,“美育要尽量发挥情感的真善关,而且要淘汰邪恶与奸丑。进而推之,美育的真谛是国民在道德法律、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等上必有一种独立的精神。”

       ——据邱嵘《梁启超美育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以朱熹、达·芬奇、梁启超美育思想的相似之处,阐释美育的重要性。
(2)根据材料,运用史实说明达·芬奇美育思想“拨动了近代欧洲思想解放的琴弦。”
(3)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与朱熹美育思想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梁启超美育思想的社会原因。
2023-03-23更新 | 311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平遥县第二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冲刺调研押题文综(二)试卷-高中历史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於兼并而已哉,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则举齐之事,所以运其机而动四海也,讨齐以明燕主之义,此兵不兴于为利矣。围城而害不加於百姓,此仁心着於遐迩矣,举国不谋其功,除暴不以威力,此至德令於天下矣;迈至德以率列国,则几於汤武之事矣。

——王羲之《乐毅论》

材料二   夫(乐毅)以五国之兵,共伐一齐,不足为强,大战济西,伏尸流血,不足为仁。

——赵蕤《反经·臣行》

材料三   然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夫以齐人苦潘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奈何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

——苏轼《乐毅论》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对乐毅的评价。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轼对乐毅评价的原因。
2022-05-18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适应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五代时期,后汉将领史弘肇曾公然宣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焉足用哉!”此类主张在当时很有市场。北宋建立后,为扭转这种状况
A.实行分割事权的制度设计
B.改变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C.确立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D.“和平收买”功臣大将兵权
2017-08-04更新 | 156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西省平遥县和诚高考补习学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2017-7-29)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初年社会安定之后,清廷继承明末工商改革措施,基本完成了国家对工商业由直接控制向官督商办、间接控制的转变,但仍然实行限制民间商业资本使其发展不至超出控制范围的政策,因而清前期的进步思想家继续进行抗争。如王源主张使商人“附于缙绅”之列,在中央设立“大司均”,由商人代表主管国家商业经济工作;主张以资本税和利润税代替苛捐杂税。蓝鼎元主张扩大海外贸易,活跃沿海地区经济,增加就业和税收。这些思想不但是对传统重本抑末观念的彻底否定,而且已初步具有近代经济的意识,反轻(商)重(农)论从此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思想境界。

——摘编自李绍强《中国古代工商管理思想的变迁》

材料二   虽然没有出国经历,但担任过洋行买办、长期从事洋务企业经营管理的郑观应曾撰文指出:“中国以农立国,外洋以商立国。农之利,本也,商之利,末也,此尽人而能言之也。古之时,小民各安生业,老死不相往来,故粟布交易而止矣。今也不然,各国并兼,各图利己,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安得谓商务为末务哉!

——摘编自张霞《民国时期“三农”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进步思想家的经济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背景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晚清经济思想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2020-10-1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1届高三10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

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史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19-12-01更新 | 756次组卷 | 37卷引用:2017届山西省高三9月名校联考历史试卷

9 .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在不同朝代表现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

尤其于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丝路断流,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1567年明穆宗即位,正式改“海禁”为海上贸易开放,并凭借当时中国在海上贸易中所占的绝对优势,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导致大量外国白银源源流入。在这黄金时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国大陆为腹地,以澳门为中转港的明代海上“丝银之路”。以澳门为中心,开拓了三大航线:澳门—印度果阿—里斯本;澳门—长崎;澳门—马尼拉—墨西哥。透过这三大航线及其相互延伸,以澳门为中心向海外辐射,形成了国际贸易大循环。

——《明朝末年的对外贸易量》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明《海防纂要》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海上“丝银之路”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丝银之路”的兴盛对明朝中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该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的消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下表是历史上对唐太宗及其统治的评价。据此可知(     
评价来源
(贞观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北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已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元·戈直
《贞观政要集论题词》
“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王夫之
A.权威学者的评价最为可靠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无法形成定论
C.评价者角度影响评价结论D.历史时代决定历史人物评价结果
2022-11-0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三晋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