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2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北宋年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谓之“钱荒”。对其成因,时人多有分析——李觐指出:“销一法钱,或铸四五,市人易之,犹以二三则常倍息矣……国失法钱,而民得恶钱”。曾巩认为:“夫释、老之徒,以铜为器……所增之器,有销钱而铸焉者”。沈括则说:“四夷皆仰中国之铜币,岁阑出塞外者不赀”。针对这一现象,在变法筹备阶段,王安石提出:“欲钱重”,“当修泉府(中央货币管理机构)之法,以收利权”。熙宁四年三月以后,在限额铸行和严抓质量的前提下,开始逐渐向全国各地推行新铸“折二钱”(可当两小钱使用)。在推广交子的主客观条件尚未成熟之时,王安石把出卖度牒(封建国家发给僧尼的身份证明,可免除地税徭役)作为缓解财政困难的权宜之计。但出于增收的目的,王安石放开铜钱出口;并放任民间以铜铸器,认为“铸钱不如铸器之利,又安以钱法为?”

——摘编自俞兆鹏《王安石货币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进行货币管理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货币管理改革。
2024-01-16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全国卷人教版,12+2+三选一模式)-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卷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王夫之认为“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这表明他
A.强调郡县制存在有其必然性
B.通过理学解释治乱兴衰
C.意识到郡县制改革的迫切性
D.利用盛衰论谴告统治者
2016-11-27更新 | 229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7届内蒙古包头市高考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一)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栽海舡(注:舡即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材料二  顺治元年(1644),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嘹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卷十二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回答:
(1)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
(2)明清政府的政策制定分别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3)明清政府推行这种政策的社会根源是什么?根本目的是什么?
(4)你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些政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