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
A.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C.隋唐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D.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2 . 在唐代地位不甚高的杜甫在宋代却备受推崇,大批文人学士从思想、艺术上学习杜甫。王安石在《杜甫画像》中写道:“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常愿天子圣,大臣各伊周。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这反映出
A.宋代文人对个性和神韵的追求B.文学艺术发展呈现世俗化趋势
C.宋代文化多元化发展受到抑制D.杜甫品质才学契合了理学精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世纪8O年代以来,史学研究的观念日益革新,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史观层出不穷,而妇女史、服饰史、灾荒史、环境史等小众研究也受到重视。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史学界完全摆脱“左”倾束缚
B.反映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C.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实施和“双百方针”的恢复
D.导致形成史学研究的碎片化趋势
2019-03-04更新 | 615次组卷 | 19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中对平等的要求只是局限于市民(即资产阶级)范围之内。先进的启蒙学者则主张把平等扩大到一切人,要求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功,人们普遍认为一切问题的真正解决只能依靠科学进步,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使人类陷入一场人文危机。面对这种危机,现当代思想先锋们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反思。

——摘编自陈娜《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流变及其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社会处于危难的时刻,先进知识分子在文化、教育、思想领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龚自珍率先喊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代强音。魏源悉心研究西方社会,完成了划时代的著作《海国图志》。早期改良派、涉足社会和政治变革的“维新派”,他们都倡导学习西文。资产阶级革命派受明清有识之士徐光启、方以智、梅文鼎等人影响,主张会通中西。

——根据《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文化及教育思潮的影响》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人文精神流变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流变带来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呈现该趋势的原因。

2018-12-0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赤峰二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的世界经济、文化、意识形态都在发生变化,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活节奏带来了各领域的革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00年的巴黎是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诞生地;是比利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梅特林克生活写作的地方;研究放射性元素的诺贝尔奖得主居里夫人正居住于此。
1900年,当时欧洲最大的歌剧院巴黎歌剧院是法国上流社会欣赏歌剧的场所,每天有许多经典名曲在此上演。1900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经营早期电影制作。充满幻想的时装大师保罗·波烈在巴黎欧伯街5号开设时装店,人流熙熙攘攘;波烈设计的服装喜用鲜明、强烈的色彩,同时因受到来自东方服饰的启迪而风格多样。
1900年,第五届世界博览会在巴黎举办,发明创造和科学创新是这次盛会的主题。第二届夏季奥运会在巴黎召开,参赛国家从上一届的13个增加到22个,运动员人数从311名增加到1 344名。来自法国、英国等国的12名女选手参加了高尔夫球和网球比赛,这也是女性运动员首次登上奥运殿堂。

上述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期世界发展的多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中的一种趋势进行论证。

2017-07-23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内蒙古包头市高考模拟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一)
6 .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早宣传“新经济”思想的美国《商业周刊》,在界定这个名词时说:“‘新经济’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已经死亡了,也不意味着我们将不会有另一次衰退,或经济周期业已消灭;更不意味着股票市场必将摆脱自我调整而永远上升,就像(神话中所说的)豆梗将直上云天。自然,它也不意味着亚洲金融风波不会影响美国”,“谈‘新经济’时我们的意思是指这几年已经出现的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经济的全球化,第二种趋势是信息技术革命。”
材料二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新经济”,实质上就是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则认为:“新经济”事实上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赋予着不同的涵义。最初,新经济是用来指美国经济在近几年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基础上长期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这使传统上描述失业与通胀反向相关关系的所谓“菲利浦斯曲线”不再适用(因此是“新”经济)。但是后来,随着“网络股”的飙升,国内外的许多人正在许多场合把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所谓“新科技产业”或“科技板块”称为“新经济”,而把其他所谓的“传统产业”称为“旧经济”。
材料三 新经济之所以“新”,源于推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义。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不同,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的不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虽然其影响所及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过改变人类信息的传输、储存方式来实现的。长久以来,在低下的劳动生产力的掩饰下,信息的不充分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被忽略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次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信息瓶颈也逐渐拓展扩宽。
材料四 那么,在我们所说的新旧经济之间究竟有什么具体的区别呢?显而易见,它们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是,建立在制造业基础之上的旧经济,以标准化、规模化、模式化、讲求效率和层次化为其特点,而新经济则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追求的是差异化、个性化、网络化和速度化。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有关于“新经济”的观点。(注意:观点明确,语言准确精练,史论结合,论述完整而充分。)
2016-12-13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三上第三次(12月)月考历史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明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的价值。简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加以解读。
8 . 右图为法国画家雷诺阿于1874—1876年创作的油画《读书的女子》。画面中耀眼的光线斜射过来,在女主人头上洒了一层赤金,红棕色的发髻和白皙的面颊朦胧得失去了轮廓,而她娇艳的樱唇则越发醒目,背景的幽蓝平衡了色彩,更增添几分优雅。据此可知,该画派(     )

   

A.忠实子对内心感受的描绘B.狂热地追求理想世界
C.热衷于描摹光和色的变化D.追求画面的严整和谐
2023-09-08更新 | 93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全国卷人教版,12+2+三选一模式)-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卷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下图为1928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变化示意图。它从侧面反映出(     
A.毛泽东革命道路论断的正确性B.日本侵华对中发展的破坏
C.“工农武装割据”的日益发展D.国民党对中共政策不断调坚
10 . 在中世纪圣经学者哲罗姆写作的《名人传》中,前三位人物依次是使徒彼得、主教雅各、使徒马太。在1338年彼特拉克所作的《名人传》中,人物列传顺序则按照古罗马国王的世系撰写。这一变化体现出(     
A.宗教信仰的衰落B.世俗价值观念的发展
C.封建王权的建立D.罗马政治制度的复兴
2022-07-09更新 | 330次组卷 | 8卷引用:内蒙包头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A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