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史(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逐步认识、学习西方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

材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陈独秀是要把欧洲两千多年发展起来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应用于中国,彻底改变几千年以来中国人民处于奴隶地位的旧伦理、旧道德、旧政治、旧思想,建立起人民本来就是主人地位的新伦理、新道德、新政治、新思想。

——余孚《重新启蒙: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反思》

材料四、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请回答:
(1)与传统的“华夷观”相比,材料一的作者是如何认识西方的?
(2)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基本特点。康有为的“叛逆色彩”在其思想主张上有何具体体现?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陈独秀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比孙中山更加彻底的革命”?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四中近代中国新思潮不断涌现的“最基本之原始动力”。

2 .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志士仁人开始探讨西学的文化内核和价值基础,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摘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甲午战后的几年,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很重要转折期,从这时开始,中国才比较正规地迈进到自觉理智地向外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感性的“力”的浅层次,深入到理性的“智”的层次,并进而引起了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三 1917~1923年的思想革命,代表了中国对西方冲击的第三阶段回应,这一阶段的思想觉醒,标志了从传统的中国基础向完全西化的进一步转变。但它的主要成功,在于引进了西方的思想和摧毁了中国的传统,而不是创造了新的思想体系和新的哲学学派。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官绅为应对“变局”提出的策略;19世纪后半期,先知先觉之士抢抓“新机运”的表现,以此判新时代的主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的领悟由感性到理性转变的原因;指出西方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第一次大融合的成果,并说明时代赋予先进知识分子的新的历史使命。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民众思想觉醒的介质及典型事件。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造纸业的发展加快了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后汉书·蔡伦传》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魏晋时期,纸的制浆程度已接近近代打浆机的水平,纸的种类有麻纸、楮皮纸、桑皮纸等。由于纸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一时期的书籍大量出现,藏书、抄书之风尤为盛行,对书法和字体的演变起到了推动作用。东晋末年,有的统治者已开始颁布用纸书写公文和奏章的法令。隋唐五代,民间大量出现造纸作坊,开始用竹造纸,四川地区还出现了用芙蓉花汁液作为染色剂的信笺纸。常州、杭州等数十个州邑成为生产纸的地区。宋朝用植物茎秆造纸技术的创新,满足了活字印刷术籍的需求。纸的加工花样翻新,举凡纸帐、纸衣、纸伞、纸被、纸花等应有尽有,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时期,我国纸的商品开始流入东南亚和西亚地区,至郑和下西洋达到鼎盛时期。

——摘编自刘超《材料人文之从甲骨到造纸》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造纸业发展的特点,并说明促使其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造纸术的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影响。
4 .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企业家和思想家,其经济思想颇为丰富,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点和个性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英国太古洋行的买办,郑观应颇受器重,年薪丰富。李鸿章邀请他脱离买办,专任轮船招商局帮办时,他“虑官督商办之局,权操在上,不若太古知我之真,有合同可恃,无意外之虑”,故“心若械伊,殊难臆决”。但发展民族经济抵御列强侵略的愿望使他最终决定脱离买办生涯,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从此他试图全力将经营管理 近代工商企业的经验和才干用之发展民族经济事业,履行其“初则学商成于外人,继则与 外人商战”的设计,实现其商战致胜的梦想。

材料二 郑观应的学习借鉴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先进国家经验的借鉴,一是对落后国家教训的总结。对先进国家经验的借鉴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中日甲午战争前,他经常把泰西列强作为比较与借鉴的对象,学习他们的企业管理体制、使用机器等。中国总的国情是人口繁多,劳动力素质低而市场大,故劳动力价抜低廉,所以他主张采用机器的同时也兼用人力。甲午战后,他认为亟应总结日本成功的经验,学习其恤商惠工政策,设立各级商务机构,加快培养实学人才,培养之法——“仿日本师范学校”,学用结合。他还认为一些落后国家不能自强,工商不振,或被瓜分,或为他国侵占,实足为中国之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杨华山《论中国近代早期经济思想的时代特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郑观应对洋务企业和外商企业的不同认识,并分析其脱离外商 企业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述郑观应的学习西方的内容,并概括其经济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郑观应的思想情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古代儒学家一直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闇(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荀子《天论》

材料二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三   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己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自然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并辩证说明董仲舒与荀子思想的关系。

(3)据材料三,指出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及其思想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时期儒学家探讨的共同主题和出发点。

6 . 中国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和九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妻,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贷志》


【材料二】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天下皆天父皇上帝一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保暖矣。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贫富不均……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有何特点?
(2)材料二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的 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孙中山最信的“定地价法”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   “定地价之法”?
2010-12-14更新 | 7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检测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